《卧薪尝胆》教学反思

时间:2025-08-01 19:58:27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卧薪尝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是一篇具有很深意义的历史故事,同时课文标题也是一个成语。在这课中,我先讲述了课文的第四小节,以勾践明明可以享受很好的生活,为什么非要去卧薪尝胆,让孩子们说出为了报仇雪恨,接着说说具体表现。然后再讲第二小节,这里我主要让他们练习说话,让他们分别作为吴王和吴国大臣模拟说话,他们对于勾践的求和有什么看法,从中感受吴王的骄傲自大。然后是勾践受尽屈辱,通过勾践原来在自己国家的生活条件与现在对比,还有他为吴王尝粪便等一些实例感受勾践的屈辱。接着问勾践回国后除了卧薪尝胆还会干些什么,让孩子说说复仇需要做什么事情。最后转弱为强终于报仇。

最后我问孩子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一些孩子说到发愤图强、永不放弃,都对的。但是我没有说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的背后意思是什么,所以在练习册上出现这样的`题目:卧薪尝胆现在的意思是什么,大多同学都写了字面上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失误。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2

“语文姓语,小语姓小”,在课堂上,我们必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编排体系,在有关字词句篇的教学中,确保学生有大量时间去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力求将语言训练的过程展示得妥帖自如留有艺术性,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质。一句话,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最近有幸听了薛法根老师的一堂《卧薪尝胆》课后,这方面感受更深了。

一、识字教学富于趣味

学生识字写字,就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但是工具是被人所使用的,使用工具的人就有一个情感态度的问题;而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我们的汉字,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在识字写字方面,同样应体现语文的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可以利用象形字的直观性作形象的描绘,利用会意字巧妙的形义联系作富有情趣的解说……这时,学生的想象、创造,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且他们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枯燥乏味,难以捉摸的方块字是一个个有趣的符号,他们也会由此对它产生无穷的乐趣。薛老师在上课时,就充分利用象形字来引导学生记忆字形,理解字义。他在指导学生学习“奴、仆”两字时,分别板演奴、仆两字的象形字,然后引导学生记忆字形,并直观形象地理解了奴仆的生活遭遇是如此的“不堪”,“受尽屈辱”。

二、领悟文意要有情味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着重认识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实际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的课程观。注重情感体验是《词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不少。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如薛老师指导学生理解完“卧薪尝胆”在课文中的意思后问学生:你们要不要“卧薪尝胆”?这时的学生不明白“卧薪尝胆”的另一层含义,当然说“不”,薛老师就举了个例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人卧薪尝胆了几十年终于使我国第一支航天火箭飞上了天空。”“他们真的去卧薪尝胆了吗?”学生顿时体会到“卧薪尝胆”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那就是“发奋图强”。接着,老师又让学生用“卧薪尝胆”来说一句话,有的学生就说出了“我们中国足球队卧薪尝胆了几十年,终于闯入了世界杯”。“我们中国人卧薪尝胆了几十年,终于加入了WTO”。“薛老师卧薪尝胆了几十年终于成为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我们听课的老师不由地对这些孩子另眼相看,看来他们已经完全领会了这个词的意思。整个理解过程充满了情味。

三、丰富积累要有韵味

如果光凭一节语文课,学生很难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必须以课文为起点,以课文为凭借,培养学生处方探究获得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终极关注理应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正缘于此,我们好多的教师上完课总要给学生介绍一些跟课文内容相关的读物,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提高。薛老师上《卧薪尝胆》时,更是“棋高一着”,他利用一幅对联“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激发出学生去了解这些历史故事的兴趣,非常有韵味,我们相信学生一定会去搜索这方面的资料,在搜索过程中,他们获得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3

本课是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这又是一篇成语故事,学生比较感兴趣,上课气氛活跃,孩子们都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在第一课时的时候,我教学了生字词,并且着重理解了两个词语的意思。舂米推磨,这两个词语比较难以理解,靠着老师的语言文字就这样说一说,我想孩子们也只能是理解的云里雾里,所以我出示了两张图片,并借助于舂这个字的字形让孩子们来进行理解。

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分为三个部分,一、理解兵败求和。想一想越王真的.愿意去求和吗?如果不去会怎么样?让学生想象说话理解越王的万般无奈。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想孩子们会理解。我觉得重点就要让孩子理解,忍受屈辱,让学生自己去找,文中哪些地方说了,越王勾践受了屈辱,再此基础之上补充一些课外知识,让学生感受越王是如何忍辱负重的。第三部分,理解卧薪尝胆的深意文中说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还要尝一尝苦胆,这些都是卧薪字面的意思,真正地意义要引导学生说,后来这个词引申为,为了目标要忍辱负重,坚持不懈,发愤图强。

通过这样一梳理,我相信孩子们也能够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也能够记住卧薪尝胆的深意,最好要能让孩子们举出例子来说一说,当今社会还有哪些人也需要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4

《卧薪尝胆》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会稽一战勾践大败,但并不气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吴王夫差战后大喜,不听忠言,放虎归山,最终导致兵败亡国的悲惨下场。文章脉络清晰,易于理解,借助课堂新方案,学生对本课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首先对上节课的基础达标进行检测评析,重点强调了多音字的辨别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步入正题,出示学习目标(新方案中的设问导读):

1、《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故事中,写的是谁与谁之间发生的事情?这是两个什么样的人?

2、勾践夫妇在吴国过着怎样的生活,同时,想象他们过去的生活,你感受到了什么?

3、读 ……此处隐藏7096个字……王勾践念念不忘的`仇恨和耻辱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自读2、3小节,划出相关的词句。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为的是更精彩的交流。

1、合理补白:理解“万般无奈”时,教师语言描述勾践带着五千残兵败将被吴王团团包围的,要逃是逃不掉了.他曾想带着士兵和吴王决一死战,也曾想到了自杀,宁死不屈啊,可是他为什么不这样做?那么要保全性命,唯一的选择是抛下高贵的帝王身份,跪下来求吴王绕他一命,此外别无选择.这就叫万般无奈。你能读出此时越王的心情吗?要么灭国,要么求和,勾践向吴王求和可不容易,因为勾践是夫差的杀父仇人,为了谢吴王心头之恨,为了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甘愿和夫人一起去给吴王当奴仆,你能读出此时越王的心思吗?

2、挖掘文字:板书“奴仆”的象形字,通过对这两个字进行字理分析,让学生理解奴仆就是古代有罪之人,没有自由供人使唤的下等人,从而为后面学生体会越王在吴国所受的侮辱做好铺垫。

3、渗透语言文字训练: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主要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如学习“建议”口头造句是重点,考虑学生实际,设置合理的说话情景——扮演大臣和吴王,用“在朝庭上,谋臣纷纷建议( )”吴王不听大家的建议,骄傲地说:“( )”。这里的说话造句是建立在对越王与吴王认识的基础上的——吴王的骄傲和越王的求和这一人文的价值取向上的,是建立在对“建议”肯定的基础上的,是比较适合学生合理想象与“扮演角色”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表达,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个性化,不仅学会用“建议”造句,而且对吴王的骄傲与越王的求和作深层次的猜测与预见。当然“建议”可以做名词用,也可以作动词用,旨在学生的感悟。又如比较句子:“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他们在吴国才干了三年,就回到自己的国家。”关键字“才”的位置不一样意思表达完全改变了,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很深。

4、适度拓展:学生在感悟勾践夫妇穿粗布衣、住石头房、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后,为进一步感悟“受尽了屈辱”,设计了延伸“问疾尝粪”的典故。学生对勾践夫妇遭受的屈辱感悟更深刻。

5、创设情境:一个堂堂的国君穿“粗布衣”,住“石头房”而且还要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国王的尊贵身份荡然无存,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折磨、屈辱,更是对人格的侮辱啊!男生读——;这是饱含血泪的日子,渗进心灵最深处的屈辱,女生读——;这是更是忍辱负重、度日如年的三年,全班齐读——旨在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再读文本,引发思考:

再次回到描写卧薪尝胆的第四自然段,引发思考——勾践回国后的二十多年做了些什么,使原来那么弱小的国家变得如此强大最终灭掉吴国呢?因为课堂把握节奏不当,这个环节效果不是很理想。

纵观今天的这节课,我深深感到语文课还是要简简单单地教语文,不要让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正如郑板桥所说“冗繁削尽留清瘦”,这样的课才会扎实生动,朴实精巧。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一次比赛能带来诸多的思考才是最珍贵的!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14

《 卧薪尝胆》是一篇蕴涵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我在教学本课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4自然段,帮助学生了解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的故事。

在讲解重点的2—4自然段时,没有很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在分析第二自然段时,对“万般无奈”讲解的很透彻,反复的朗读和感悟,使得学生能够准确的把握住越王勾践当时的心情,但是对吴王夫差的骄傲没有做过多的讲解是一个盲点。也正因为这段对无奈心情的讲解花费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第四自然段对卧薪尝胆的讲解少了,而这恰恰是本文最重点的段落,也是本文的重点难点,对然也反复的通过读和悟,但是没有第二自然段那么的花时间,感觉没有那么透彻。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牢牢的住住重点和难点,并且花最大的力气,直奔目标,解决问题。

要学习第4自然段了,我问学生:三年后,勾践回到了自己的国家,照理他又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了,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以引起学生学习第4自然段的兴趣。学生自由读了一遍后,我又让大家齐读,当大家读到“晚上,就睡在柴草上。”这句话时,我就告诉学生这就叫“卧薪”;当学生读到“……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时,我就说这就叫“尝胆”。接着问:“现在,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这时,学生都能说出卧薪尝胆的字面意思。我又问:“仅仅卧薪尝胆就能报仇雪恨吗?”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要报仇雪恨,就必须使自己的国家富裕起来,必须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同时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这时,再让学生谈谈“卧薪尝胆”的真正含义,学生都能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要艰苦奋斗,发奋图强!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15

前几天师傅来听我的课,由我执教《卧薪尝胆》一课,下面就来说说我的一些教学反思。

《卧薪尝胆》是一篇蕴涵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我在教学本课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4自然段,帮助学生了解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的故事。

要学习第4自然段了,我问学生:三年后,勾践回到了自己的国家,照理他又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了,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以引起学生学习第4自然段的兴趣。学生自由读了一遍后,我又让大家齐读,当大家读到“晚上,就睡在柴草上。”这句话时,我就告诉学生这就叫“卧薪”;当学生读到“……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时,我就说这就叫“尝胆”。接着问:“现在,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这时,学生都能说出卧薪尝胆的字面意思。我又问:“仅仅卧薪尝胆就能报仇雪恨吗?”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要报仇雪恨,就必须使自己的国家富裕起来,必须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同时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时,再让学生谈谈“卧薪尝胆”的真正含义,学生都能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要艰苦奋斗,发奋图强!

不足和遗憾:

1、在教学中,由于自身的特点和教材本身属于历史题材,感觉比较沉重,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总感觉没有激情,不管是学生还是我,都没有能够进入故事情境中,不能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融为一体,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调动得不够。

2、对教材的研究上,我没有能够事先填补历史故事中的一些空白之处,比如为什么越王勾践“万般无奈”,为什么说他们在吴国所做的事情是“受尽了屈辱”,如果这些能在教学时好好让学生体会一下,或许就能使学生更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能更真实地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了,朗读也会更加入情入境了。

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才刚刚起步。通过这一次公开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觉到现在的自己只是河滩上的一块粗糙的鹅卵石,要经过长期的打磨才能光滑和富有光泽。前面的路还很长,今后我要更加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材,吃透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不同题材的课文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能各有所得。

《《卧薪尝胆》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