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詹天佑》一课我已上了三遍,但我总觉得只有第三遍才上得成功,原因是备课和讲课中进行了再创造,注意了语文这门学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前两次上这课,虽然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效果不见得好。我也听过别的老师上这篇课文,发现不少学生并没有弄懂课文中的难点。在这篇课文中,有关修筑居庸关、八达岭隧道和“人”字线路的两段课文最难理解,并非是“书读百遍”,就能“其义自见”的。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少,阅历浅,即使看挂图,也因是平面图而难以理解。
第三次上《詹天佑》时,我想,怎样才能使学生既有兴趣又容易理解呢应该让学生对这几个工程有立体感,还要让他们进入角色,来当詹天佑,当小工程师。
于是,在上《詹天佑》第二课时前,我让两个学生抬来了一盆沙子倒在小黑板上,又让他们把沙子垒成“山”,拍紧。学生围上来好奇地问:“贾老师,下节上什么课呀”“下节不是语文课吗”“语文课怎么要沙子”我笑笑:“大家猜吧。”为学生制造了一个悬念。
上课了,学生都望着讲台上的“沙山”。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指着“沙山”说:“这座‘山’就是居庸关,一会儿要变成八达岭,最后要变成青龙桥附近的陡坡。现在大家先读詹天佑是怎样开凿居庸关隧道的,谁读得认真谁就能当小工程师,上来开凿居庸关隧道。”读完,大家争着当小工程师。“小工程师”走上讲台,用两支铅笔同时从“山”的两端向中间插,表示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隧道。我问:“这样开凿隧道会遇到什么困难”学生答:“如果测量不准,计算不精确,两头的隧道就会错开了。”学生从中体会了詹天佑的话:“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开八达岭隧道,工程更艰巨了。“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小工程师”上来开凿八达岭隧道,先用两支铅笔从“山”两端向中间插,再用一支或两支铅笔从“山”的顶部向下插。我配合讲解,学生很快就弄懂了:两头向中间开凿就形成两个工作面,一口直井分别向两头开凿,也形成两个工作面,两口直井形成四个工作面,几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工期就大大缩短了,这充分反映了詹天佑高超的才能和技术。
讲到“人”字形线路,这座“沙山”又成了青龙桥附近的陡坡。我指着“陡坡”问:“詹天佑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不是走弯路了吗”大家抢着答:“坡太陡,火车根本上不去,‘人’字形路减小了坡度。”我又问:“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也涉及这个减小坡度的道理”过了一会儿,有学生叫道:“《挑山工》!”“对了,挑山工上山走的是折尺形线路,就是为了减小坡度。又如环山公路的设计也是为了减小汽车上山坡度,骑自行车上山走‘之’字形线路也是同样道理。”我说。然后让“小工程师”在“坡”上架设“人”字形线路,学生争先恐后地上来用铅笔或尺子“架铁路”。
“人”字形铁路修好了。“谁来当火车司机,开火车”我问。“我来,我来!”学生兴致勃勃。“火车司机”用一支圆珠笔或一支粉笔当火车,先做了“车头”“车尾”的标记,就开始“开火车”了。“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过了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火车司机”边演示边讲解。
下课铃响了,还有学生要上来“开火车”。这堂课,好动的、调皮的学生都得到了动手、动口的机会,他们听起课来也很专心了。同样一课,过去用三四课时学生还没全弄懂,现在两课时学生就明白了,而且学得生动、活泼、有趣。一盆沙子,几支铅笔——这不是什么复杂的教具,人人皆可找到,关键是老师备课、讲解要努力进行再创造。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学习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课前准备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现在已是12.3岁的少年,从你们呱呱坠地到现在,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许多多个“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单独睡觉,第一次得奖……这许许多多个“第一次”, 就像一个个脚印,记录下我们成长的经历。今天,我们来一起说说自己的“第一次”好吗?
2.学生朗读要求。
3.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第一次”,师及时板书,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二、创设情境,唤醒记忆
1.提出问题:在这么多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是哪一个呢?为什么这个“第一次”你忘不了呢?
2.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进行口语交际。
(1)明确说话要求
①交流时要说清楚“第一次”的经过。
②要说出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或得到的启示。
③也可以说说现在对当时“第一次”的看法。
(2)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准备。
三、课内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交流:组内的同学依次讲述自己的“第一次”,每个组员讲完后,其他组员及时评价,可以质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各组选派一两个同学在全班交流,每交流完一个,师生及时评议、质疑。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
四、拓展延伸,课外交际
1.课后,与其他同学或者你的伙伴交流自己的“第一次”。
2.放学回家,把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可以是自己说的,也可以是同学、伙伴说的)讲给父母听,也可以请他们讲讲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上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难忘的“第一次”,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平平凡凡的小事,如 ……此处隐藏8234个字……,如果你要写某个同学,你准备用几个不同的事件来突出他的品质,你打算怎么写。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之后,分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整个构思比较清晰合理。
在这节课中,我虽然只引导学生学会了拟小标题、理清文章的主要思路两个小目标。但整节课下来,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在语文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整节课目标集中、单一清晰,学生学习得较为扎实有效。只有基于单元导语,展开整合教学,理清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的语文课才会更加简约,学生才会学得更加充分。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4第一节课因为没有太多时间去准备,所以备课不充分,导致上台来经常忘记下一步该怎么做。停下来看教案,说话一直停顿。把学生也搞冷场了,被我的阿姨骂死。她说我没有看学生,眼光好像在躲闪,很没自信的样子,我也跟她说实话,对教案真的是不熟悉。我阿姨又说教案不熟悉没关系,上了讲台就是要有一份自信,相信自己可以讲得起来,相信自己能够做得到。你这样经常头低下来看教案好像很紧张的样子给人印象更不好。怪不得有学生下课后来问你老师你是不是很紧张。另外老师的表情很重要,要多笑,学生看见你笑心情也会好点,除了这些以外我也犯了不少错误,比如说刚开始不要默读好,但我却让学生去默读了。稀奇要解释下,我没有解释。我让学生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说得不是标准的,我就很牵强得硬要把标准答案说出来,学生还没真正体会到我就说了。应该在学生体会的基础上说出。即使学生一时没有体会也没关系,放到后面再让学生说,让学生对文本了解透彻了再去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我的预设与生成之间还是有差距,说明我备课不够仔细。我问学生哪个是闰土,为什么,阿姨说叫我别问无谓的问题,其实这个我预设是这样的:闰土说得多么津津有味啊,所以这个是闰土,没想到孩子都从外貌上去辨别了。还有这几个事情是一起说出了闰土的品质,不是一个对应一个的。像见多识广要放在无穷无尽的后面,因为是那么多事情一起说明见多识广的'。而我却误导孩子好像是一个对应一个。最后推荐叫他们去看故乡,我说是今天的作业其实不好就说相信你们可以领悟到很多。
这次面对六年级的孩子我真的有点紧张,孩子一年的成长实在太快,5年级和6年级差别很大。6年级的孩子有些个子都已经比我高了,而且懂得也很多,什么都知道了,你老师的一举一动都看在她们眼里,说白了也就是想看看你新老师有多少分量在里面。阿姨也是这么跟我说的。你教过6年级其它年级就不会那么怕了。的确是,教过来才知道现在的孩子难教,一个老师如果不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真的要被比下去了,要快快加把劲提升自己!。不过阿姨说叫我去让学生直接去找动作来体会我觉得可能不大妥当,感觉好像是以前小学老师的做法,现在已经不提倡了,不过先这样去别班试试,不好的话再来修改。
这节课我忘了带教案,但教案不带反而放得开了,只管自己讲,不跟教案对牢也没关系,所以这节课这个教态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老师说我进步很大。不过这节课最明显的缺点就是与新课程标准背道而驰了,虽然思路比较清晰,过程中也没什么大问题,可是却缺失了语文味。上节课阿姨跟我说叫我先找动作的词语,再让学生去体会。这样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这样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范。应该是先学了读了再上升到理论,让学生在想象过程中自己去体会,而不是一开始就抓动词,这样感觉很生硬,是老一套的教法,已经被时代所淘汰了。而且中心句也不是让学生开头就找出来,而是在学习的时候反复得再现,让学生自然得去体会中心句的作用。我觉得也的确如此。不然显得太牵强,学生都没怎么体会你就把中心句给拉出来了。第二个表演有点太造作,只要读了讲讲过程就可以了,没必要真的演,不过这个还有待商戳,因为我觉得孩子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很喜欢这样形式的表演。不过感觉这个老师水平很高,她跟我说我刚开始备课就要备得很详细,一字一句都要研究透彻,这样学生的反映你才能反馈得来。如果讲得偏差了你就要把她们引回来,所以教师的过渡语言很重要。语文课堂应该怎么教?就是要让学生在读书中自然得去领会,我们教师只起着点拨和指导的作用,而不是把条条框框给学生,让他们照着去做,照着去领悟。不过老师也跟我说像你刚开始教如果用老的一套的方法可能会对课堂有把握,而用新的方法来教就感觉课堂会很灵活,预设和生成差距很大,你会掌控不了。不过这个和备课很有关系。这次课上了以后我一定要认真备课,现在我上课不求多但求精,争取尽最大努力去研究一堂课。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导学生揣摩抓住外写画人物的方法。
(一)在教学上我努力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并坚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说实话,我虽然这几年一直是这么上略读课文的,但还是在这堂课下课后才听到吴老师说到“任务驱动”这个词。回家后,我马上上网查,才知道这就是“任务驱动”。这两年我一直比较关注略读课文的教学,因为两年前一次异常失败的略读课让我一直反思至今。在各种信息积累的.过程中,我抓住了一句话“能常规的就常规,能不变的就不变”。当听到这句话时,我感觉眼前的云雾一下就拨开了。教学本身是一件很“单”事,何必搞的那么繁琐呢?略读课文前面都有学习提示的,这都是编者精心安排的
(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透课文,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
(三)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写,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重点分析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使学生从中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品质。 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