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渔家傲》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渔家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体会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作主旨;结合内容赏析阅读。
3、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感受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渔家傲》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一首风格特殊的作品,是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渔家傲是词牌名。
二、整体感知:
1、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2、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词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3、学习生字:谩(màn) .
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
上阙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友惊人语”,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
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
四、合作探究: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词人,为什么能写出这样豪放的.作品呢?
明确:封建社会中,女子生活于种种束缚之下,即使像李清照那样有高度修养和才华的女词人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她作了两首《临江仙》词,都用欧阳修的成语“庭院深深几许”作为起句,这很可能是借它充分表达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史上,在封建社会的妇女群中,这是很少见的。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读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
渔家傲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
——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渔家傲》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范仲淹,背诵并默写本词。
2、理解词的意境和主题。
3、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整体感知:
1、渔家傲,词牌名,属小令,分上下阕。本词是一首边塞词。
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3、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
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三、细读品味:
1、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1)、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
(2)、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听觉上的震撼)
……此处隐藏16481个字……,通过诵读,让学生掌握诗歌节奏,从而让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最后一整理边塞诗歌作结,扩大积累。总之,这堂课的设计,全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多渠道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全方位拓展学生精彩展示的空间。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真正享受课堂,参与课堂,绽放课堂,使师生共同演绎高效精彩的课堂。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朗读诗歌,品味边塞风光。
二、过程和方法
1、反复诵读,掌握节奏、停顿和语气
2、赏析诗句,体悟作者的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表达出来的思乡和爱国的矛盾情感;
2、深刻解读思乡情怀;
3、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整体感悟课文的方法;
2、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对课文的鉴赏的感悟。
《渔家傲》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难点:品味、赏析、体悟
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放音频),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
二:学习新课
(一)读
1、注意听范读(放音频):点评好在哪里?注意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二)品
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雁去长烟
落日边声
千嶂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
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中感受到——————————————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
(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
(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
(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
(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
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
7、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放音乐)
(三)拓
根据你对词的理解领悟,用你能想到的句子将《渔家傲》
(1)赏析本首词中的任何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例如:
"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景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火交融的艺术境界。
“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
(2)用白话文改写,拓写上片或下片内容
例如:
1)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照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卒泪流不尽。
2)一队人马在边塞的戈壁滩上缓缓前行,满身铠甲的'将军猛地勒住枣红色的坐骑,马仰头长啸,嘶鸣声在狭长的山谷中激荡回响。众人抬头,疲惫的眼神中顿时闪过熠熠的光彩。将军古铜色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震颤的肌肉似乎要抖落满面黄沙。“就地休息!”将军一扬手中的长鞭,雄浑的声音震荡着两面山上的碎石。黄黄的斜阳,染黄了将军灰白的胡须,也给整个队伍洒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仿佛突降在这荒漠边缘的一队天兵天将。站在秋天包裹着的西北边塞,天地仿佛在此相接。边塞的苍穹似分外开阔空旷,寂寥深邃,没有浮云的嫌碍,只有荒凉而不透明的成熟。
(3)学生习作交流:
三:作业课外积累
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