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29 23:42:24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

2.继续学习默读,在默读中学会圈点勾画,一是理清故事情节,二是把握作者的心理活动变化;

3.悟出“我”爬悬崖这件事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默读,在默读中学会圈点勾画,一是理清故事情节,二是把握作者的心理活动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我”爬悬崖这件事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检测(一读)

快速默读文章,圈画出自己不认识或者容易出错的字词。

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除课后读读写写部分以外的字词,互相交流检测。

字音和字形检测(ppt上呈现)

二、导入

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有的人选择无惧无畏地克服,而也有的人选择逃避。今天我们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莫顿·亨特儿时的往事,看他是怎么做的。

三、默读理脉络(二读)

本单元我们继续练习默读文章,养成默读习惯。经过第三单元的默读训练我们现在能够一气呵成地读完文章,可以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那么在第三单元基础上,我们第四单元继续默读,除眼到心到,还要手到,学会圈点勾画。那问题是我们圈点勾画哪些内容呢?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

(ppt上呈现)

默读过程中勾画标注以下内容:

1、字词

2、信息点

3、关键句

4、自己认为要标记的其它内容,比如段落和层次划分。

第一次默读我们解决了生字词,第二次默读我们圈点勾画出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文章的脉络,并划分段落层次。

学生默读后,回答教师问题,理清故事的情节,并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复述一或两名同学完成。

四、精读探心理(三读)

问问大家,这件事过去多少年了?56年。我们一起把第一句读一下,一起来感受并思考为什么过了整整56年,作者对这件事还记忆犹新呢?(学生朗读后)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件事却让亨利先生刻骨铭心还能感受到当年那灼人的热浪,为什么?

冒险的.经历让他很难忘,这冒险的经历当中什么又让他特别难忘。现在我们再次默读课文,进入精读部分,我要大家抓的是细节。可以从恐惧入手,先找一找文章哪些地方写出了作者的恐惧。

小组合作

圈点勾画出表现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找出“我”心理的变化过程。

分析后我们发现作者对于心理的把握特别的到位,有直接的心理活动描写,还有侧面烘托,动作、语言、和环境描写。

(ppt上展示)心理描写: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

1.直接心理活动刻画(想或者冒号);

2.动作,侧面写出人物的心理;

3.环境描写,侧面写出人物心理。

4.语言,展现人物内心活动。

莫顿亨特他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把人的心理把握得如此到位。“我”从悬崖脱险的过程,其实也是“我”心理成长的过程。这次爬悬崖经历给作者带来的成长是刻骨铭心的,56年后仍然清晰深刻。

三、品读悟哲理(四读)

那么作者在悬崖上到底收获了什么样的成长呢?文章的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那么这里的“一步”跟悬崖上的“一步”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

在悬崖上的这一课帮助了我们莫顿亨特整整一生,在他之后的人生经历当中他也遇到了很多类似的困难。咱们一起来看看。(ppt展示他作为空军飞行员时遇到困难的事)

你看他后面也遇到了像悬崖上那一次一样的困难,因此,每一次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会对我们的人生起到非常有利的帮助,是我们人生宝贵的财富。

当以后你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请你们一定要想起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书设计:

1、情节(文章基本结构脉络)

2、“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主旨概括:坚强面对,分解困难,赢得胜利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掌握眩、嶙峋、迂回等生字词。

2、能力训练: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一件事中能悟出人生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二、迈开脚步,走近课文

(一)勇闯词语关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圈点标注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读完后,先两人一组自行解决字词疑难点,无法解决的再提交全班集体解决。

出示重点词语,找学生读并纠错

(二)速读课文

掌握了重点词语,我们再向前走一步请同学们在3分钟内快速读完全文,阅读时留意并圈点出有关环境、人物及情节的语句为下面的“闯关”做好准备!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开始!

生速读课文。

1、看谁抢得快

(读课文,整体 ……此处隐藏27479个字……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人们说,把孩子送到姜村,就等于把孩子送进大学了。

在惊叹姜村奇迹的同时,人们也都在问,都在思索。是姜村的水土好呀?是姜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秘诀吗?还是别的什么?

假如你去问姜村的人,他们不会告诉你什么,因为他们对于秘密似乎也一无所知。

在二十多年前,姜村小学调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听人说这个教师是一位大学教授,不知什么原因被贬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老师教了不长时间以后,就有一个传说在村里流传。这个老师能掐会算,他能预测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说了,我将来能成数学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作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音乐家;有的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钱学森那样的人,等等。

不久,家长们又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以前不大一样了,他们变得懂事而好学,好像他们真的是数学家、作家、音乐家的材料了。老师说会成为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刻苦,老师说会成为作家的孩子,语文成绩更加出类拔萃。孩子们不再贪玩,不用像以前那样严加管教,孩子也都变得十分自觉。因为他们都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他们将来都是杰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恶习的孩子都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

家长们都纳闷,也将信将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师道破了天机?

就这样过去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这些孩子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大部分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这个老师在姜村人的眼里变得神乎其神,他们让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测自己的命运。可是这个老师却说,他只会给学生预测,不会其他的'。

这个教师年龄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预测的方法教给了接任的老师,接任的老师还在给一级一级的孩子预测着,而且,他们坚守着老教师的嘱托: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村里的人们。

我的几个好朋友就是从姜村走出来的,他们说,他们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对于这个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们这些人又都自觉地坚守起了这个秘密。

听说完这个故事,我一直在被这位可敬的老师感动着。人世间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信念的力量呢?他通过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在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里栽种了信念啊!

七、阅读指导

1、从老教授的角度看:昭示了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

2、从姜村村民的角度看:提示了适宜的教子方略。

3、从姜村孩子的角度看:倡导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

八、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7~22段,背诵最后一段。

2、美词妙语积累。

3、练笔:请把你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经验教训用100~300字写下来。

【教学反思】

有一些学生不能理解有些书面用语的含义,如纳罕、训诫等,我通过让他们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等方法才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明白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字词教学仍然是一个重点。

本节课中,我初步感受到了合作、交流的好处。而且本课设计的多角度阅读。学生的潜力很大,真正感受到了教学相长。在多角度阅读中,学生创见性地从母亲的角度来谈自己的看法,在备课中我就忽视了,借机顺势让学生想象如果是母亲来救我,那会是如何的情形?学生结合母亲的教育方式绘声绘色的谈了母亲的歇斯底里的表现,并预测到母亲的这种教育会让我一辈子没出息。继而与父亲的教育方式作比,体验到严厉的父爱背后深深的期盼和深沉的明智。甚至有些学生结合自己家的教育来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教学环节预料不到,但在课堂上掀起了小高潮。我深刻感受到,新教材的课堂不再一成不变,僵死固定,而是灵动多变,较难把握。老师只有精心全方位备课尤其是备学生的可能,才能游刃有余。

设计课后小练笔的目的是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切身的感受,让学生明白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口语表达与写作思维紧密联系,自觉地在头脑中树立大语文的概念。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对杰利会有不同的看法,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为自己看法找到支撑,学会有理有据地说一段完整的话。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筛选信息法,合作探究法,引导质疑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一提起我们童年的经历,同学们一定会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有说不完的故事,诉不尽的喜悦。一次快乐的旅行,一场紧张的竞赛,一个特殊的生日聚会,都给我们留下了难忘而美好的回忆。今天,我们将和莫顿享特一起去体验一次冒险、脱险的经历,共同去体会这次经历带给作者一生受用不尽的生活哲理。

二、检查预习:

1、开展查阅词典比赛,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分三个词,看哪个小组查得快,查得准,并板演在黑板上,比比哪个小组写工整而规范。

2、集体订正,齐读两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推荐一名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和其它小组的同学进行课文的轮读之后,师生共同评价,评价的标准是“正确、流利、有感情”

2、告诉学生记叙文阅读的方法,记叙的六要素进行信息的筛选。学生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信息作好圈点。

3、抢答,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复述故事作准备

抢答题为: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2)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叫什么?

(4)故事发的的原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4、 总结抢答结果,让学生明白阅读文章时应抓关键词和关键句。

5、小组竞赛进行语言训练,各用一句完整的话把抢答的内容串起来,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6、复述比赛。

7、作者从这件事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四、问题探究:

1、我与其它孩子有什么不同呢?(爬悬崖这个困难对于“我”来说为什么是巨大的?)请找出相应的`语句来体会。我遇到了什么困难?心情怎样?

2、 “我”是怎样脱险的?“我”的心理、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你认为“走一步再走一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4、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什么地方可看出来?你欣赏这样的父亲吗?

5、你喜欢杰利吗?为什么?请找出文中相应语句来体会。

《走一步再走一步》表面浅近,实则意义深远。因为它说出了人生的普遍真理:人生旅途,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那是很正常的事。只要我们不失去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就能办得到,”那什么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