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时间:2025-09-22 05:02:18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

读了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一版,纯蓝的封。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这是记忆中迟子建的源头。高中,课外书成了违禁品,班主任只允许大家在晚饭与晚自习间的空隙看闲书。貌似在《读者》上看到了这首续写的诗,将其誊于摘抄本,每次语文早读时都拿出来看看。班主任每次说我大大咧咧的时候,我就会想到“他”。是的,之前一直以为她是男生,这个看似矛盾的句子无疑折射出我那时对男女的刻板印象。如果知道他是女生,或许会更欣慰,或许会觉得自己的自觉性反叛有了陪伴。

“追忆是老年人才做的事情”。回到这本书来。

一个平铺直叙的故事。想象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永远留在大山,在一个冬季的火堆边,她盯着窜动的火光,开始讲述一生的故事。这份想象里的平淡,与书中相似。故事里的死亡、每一次死亡,都被叙述得平淡无奇,哪怕是亲兄弟之间的误杀,也好似水往下流一样,从作者笔下自然地淌出。一生都随着鹿群不断迁徙的民族,一生都与山林相伴的人,想必不会觉得死亡是一件丑陋的事吧?没有棺材,没有坟墓,更没有墓碑,死去的爱人就葬在风中。小学时在qq空间看过风葬的照片。照片里的`男人留着长发,披着兽皮,秃鹫在镜头的深处。心想风葬实在太可怕也太残忍。

其实哪有。风葬远不是对死者的亵渎。

“玛利亚不用抬头,就能看见太阳和月亮,小灰鼠会抱着松塔,跳到她身上和她玩耍,你说她是在风中还是在土中?”

被吃掉(指在你没有呼吸之后)也没有那么坏。逝去的爱人以另一种方式陪伴自己。这种陪伴,既是形而上的,也是形而下的,后者多一点:纯粹的、物理意义上的陪伴。逝者的肉体会进入食物链的另一层,剩下的残渣会被分解,一部分飘入风中,一部分渗入土壤,养育又一轮的四季。无论以哪种方式,死者的身体最终都会分解为最简的元素,真真正正地又回到宇宙中,通过爱人的一呼一吸与爱人再次融为一体。

亲人死后,穿好寿衣,被规整地放入定制的棺材。棺材必须结实,下葬前要钉牢。棺材之外,是石砌的墓。一层又一层,想用这规规矩矩来表示敬意,延缓尸体腐烂,也方便后人前来祭拜。躺在墓中的外公,也许现今都还没有重新进入生物圈的循环中,唯物主义的我,想念你的时候怕是不能看着星星了。

又要草草结束了,现在学校已经开始安静,黑夜中物体的轮廓开始模糊(在处处街灯的城市,也不会模糊到看不清的呵)。

祝好。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2

这是一个90岁的鄂温克女人的自述,她近百年的人生经历,折射出鄂温克族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这个民族在森林中生活,信奉萨满,因驯鹿觅食而搬迁、游猎。他们在自然的恩惠与折磨下生存,他们遭遇了日侵,他们经历了—,最后,在所谓先进文明的“侵袭”下,他们不得不在游牧与定居之间游荡。不过,这是一部女人的书,似乎应该荡气回肠的历史,在迟子建的笔下,在“我”的口中,是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自然、生动、诗意、悲情……

人与自然

故事由“我”的诞生开始,“我”出生在寒冬,有一个姐姐也出生在严冬,但因狂风掀了母亲生产用的希楞柱,姐姐受了风寒,出生两天后就死了。自然赋予鄂温克人一切,也会不时残酷地收回它的恩惠,“我”的父亲林克死于雷电,姐姐列娜、第一任丈夫拉吉达在风雪中永远地睡眠,第二任丈夫瓦罗加被熊揭开了脑壳。

即使自然很无情,但鄂温克人并不愿意离开森林。可是现代文明在“侵袭”,伐木工进驻森林,铁路公路伸进深山,动物四处逃散。鄂温克人下山定居,依旧的游牧生活又将他们带回森林,定居点激流乡最终成为一座空城。只是人心开始浮躁,有的年轻人甚至走上歧途,如孙子沙合力因盗伐天然林被判刑三年;外孙女索玛不停地与不同的男人幽会,然后不停地流产,无法出嫁。为了孩子们,女儿达吉亚娜筹建了新的定居点布苏,可是“我”觉得他们终有一天还是会回到山林里。

人与人

在人与自然的大主题下,人与人的故事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里面有数段美丽的爱情。如母亲达玛拉,在年轻时与兄弟俩相遇,兄弟俩都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以射箭一决胜负,最终林克成了达玛拉的丈夫,而伯父尼都萨满孤独终生。在林克去世后,尼都萨满再次追求达玛拉,可是弟媳不能嫁哥哥这一族规,扼杀了两人的爱情,也让两人的生命日渐枯萎。

而姑姑依芙琳的`爱情则是一场悲剧。她嫁给了不爱她的坤德,怨恨充斥其一生,她甚至讨厌自己的儿子金得,认为金得如坤德般懦弱。她为儿子安排了一场婚事,金得反抗不得,上吊自杀了。坤德令依芙琳再次怀孕,可是依芙琳千方百计地让自己流产了。

人与神

鄂温克人信奉萨满。在小说中,萨满确实具有神力,能呼风唤雨,救人性命。可是萨满也为身上的神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妮浩继承了尼都萨满的衣钵,可是妮浩每救一个人,就要失去自己一个孩子。但是身为萨满,她的职责就是救命,即使是有罪的“马粪包”和偷吃驯鹿的少年,她也要穿上神衣,跳神救之。最后,妮浩为祈雨救火而死。

茅盾文学奖如此评价此书: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3

在这本长篇巨著里,作者讲述了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鄂温克族的成长发展历史,和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现状。

作品以鄂温克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口吻叙述一个民族的生存、坚守、抗争和文化变迁。“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越来越稀疏,它们就像我身下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痕迹……”,这是它的第一个句子。这些比喻的、完成式的'、叹息着的句子有一种来自命运本身的苍茫意味。有时低吟浅唱,有时大气磅礴,简约、直接使忧伤与诗意洋溢而出,为整部作品确定了基调。

整部作品充满忧伤悲悯与同情,同时也表现鄂温克人民的善良坚韧不屈。这个民族在冰天雪地的祖国大北方生存,一条额尔古纳河隔成了中苏两个国度。这脉坚强的鄂温克民族,在右岸过着游牧生活,他们以饲养驯鹿为生,以獐狍野鹿灰鼠为食,他们不忌生冷,敢于生食野兽的心肝脾脏和生肉。这是严酷的生活环境造就了这一脉人民,试想,冬季里漫天大雪,风沙茫茫,千百里地渺无人烟,他们不生吃怎么办?难道眼睁睁等着饿死?

这里的环境和严酷的现实生活条件,造就了这个弱小民族的衰败!

饥寒交迫,野兽袭击,疾病瘟疫,缺医少药,都是 ……此处隐藏12704个字……各种人物的美丽与哀愁。她的内心丰富而坚定,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心存热爱,所以她清澈的眼神才能打动她的两任丈夫,所以在族人集体决定迁往集中安置点时,她内心笃定,执意留下,坚守着这片她热爱的土地。

故事的结局令人忧心,这样一个与大自然相依相存的游牧民族,最终离开密林与河流,脱离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来到定居点生活。生性自由的他们,囿于围墙院落,是否能适应被束缚的生活?那些习惯了在山野中悠闲觅食的驯鹿,是否能接受人类的圈养去食用寡淡的饲料?现代文明的入侵无不冲击着这个古老的民族,让人不得不担心这个民族的未来。可是社会要发展,时代在进步,这种冲击是必然的。事实上,任何一种事物都是时代的产物,故事的发展也一直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他们围绕着额尔古纳河,那里正是中俄的边界线,他们的祖先曾经历中俄冲突,所以才来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繁衍生息。他们也经历过日本入侵、文革的动乱、大兴安岭的开发…族人中还出现一位走出密林去北京求学的画家。他们如同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时代的印记。如今多年过去,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冲击与未知、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以及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的种种思考与质疑,在尘埃落定的今天,在鄂温克人现状的生存环境中,我们已经找到了答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停息,我们被裹挟其中,身不由己,这样的冲击一直在持续发生。

故事完结,我回味良久。这本书让我成功的戒掉了频繁刷短视频平台。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无形的,充实的,潜移默化,沁人心脾,让空虚的内心丰盈起来。

最后,用书中的一段话来结束这篇分享。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4

我是麦田的熟人,我有二十六岁了,今天在我在麦田地头散步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个九十岁的老人讲起的故事。她说,她是风和雪的老熟人了,雨雪看老了她,她也把它们看老了。

我不想先说我看到的这个故事,当我看完的时候,其实,我在思考,到底这个故事想要讲出什么呢?我也不想用百度百科的话语来解释,因为我觉得说服不了我,直到我看到了这段文字。

“面对越来越繁华和陌生的世界,曾是这片土地主人的他们,成了现代世界的”边缘人“,成了要接受救济和灵魂拯救的一群!我深深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哀愁和孤独!当我在达尔文的街头俯下身来观看土著人在画布上描画他们崇拜的鱼、蛇、蜥蜴和大河的时候,看着那些已失去灵动感的画笔蘸着油彩熟练却是空洞游走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一团猩红滴血的落日,正沉沦在苍茫而又繁华的海面上!我们总是在撕裂一个鲜活生命的同时,又扮出慈善家的样子,哀其不幸!我们心安理得的看着他们为着衣食而表演和展览曾被我们戕害的艺术;我们剖开了他们的心,却还要说这心不够温暖,满是糟粕。这股弥漫全球的文明的冷漠,难道不是人世间最沉重的凄风苦雨吗?”

故事的最后,他们会是什么样呢?现实的他们,最后又是什么样呢?

她说: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

这个故事其实不是很长。它分为了四个部分,分别是清晨、正午、黄昏和半个月亮,不长的故事讲述着鄂温克族百年历史。有温情、有痛楚、有磨难、有欢乐,小小的部落有着世间一切的悲欢离合,且神秘令人神往。

这个故事的人物有好多,但最难忘记的就是萨满的接替者妮浩。仿佛她承担了这份神圣的责任,就必然付出代价。为了别的孩子,自己的孩子一个一个的逝去,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故事的后半部分,很多时候都在交代人物的死亡,不只是妮浩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人,有的是正常的老去,有的则是意外。

很多人都逝去了。

故事的讲述者淡淡的经历着,静静地叙述着,忍受着离别,然后迎接着新生。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经历地吧!在我读故事地经历中,最开始会因为人物地离别而哭泣难过,慢慢地,随着年龄地增加,随着听的故事越来越多,其实死亡并不觉的可怕了。

回到老家,在田地间散步的时候,发现又添加了几座新坟,在与家人的聊天过程中,发现,很多人也在记忆中慢慢淡忘了,一转眼,最近梦到的亲人也已经离开了十多年了。是什么淡忘了呢?我想,是街道上一群陌生孩子的笑颜,是恍惚间突然就长高长大的小孩,是翻修了一遍又一遍的房屋,是记忆中健硕的老人再见已是步履蹒跚,我想,这些淡忘可能是因为新生,也可能是因为岁月。

有新年,便有旧年;有新生,便有老去。

这应该是人生必须的经历吧!

就像作者所说的“我已经说了太多太多死亡的故事,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会死亡。人们的出生是大同小异的,死亡却各有各的走法。”

死亡,其实司空见惯,我们现实中所见到的听到的,有时候远比故事中的更为脆弱,我们的生命看似坚不可摧,顽强至极,实则遇火则化,一推即倒。

死亡,对于你,对于我,始终是不可回避的现实。

命运莫测,生死无常,其实我们现在活着的每一天,都是一段未知的冒险,与其被死亡的恐惧与不安耗尽生命力,不如珍惜和善待我们所拥有的平凡的每一天。

即使有一天死亡来临,不要恐惧,所有的离去,都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到来!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5

读完小说的第一感觉就是:无知真的很可怕。

鄂温克族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兴安岭广袤的森林中,树木、河流、驯鹿、青苔、月亮和清风。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森林中宁静快活地生活着,而这份宁静与和谐被打乱,正是由于现代文明的野蛮侵扰。

我们不禁反思:现代文明真的就好吗?人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就快乐吗?我们对大自然是不是索取太多了?现代人懂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吗?鄂温克族半游猎半游牧的生活方式是落后的.吗?土著的生活方式就注定要被现代的生活方式所取代吗?现代文明为什么要野蛮的去侵扰土著人的生活,而不是文明的去包容和接纳它?等等。

野蛮中有文明,文明中有野蛮。野蛮人的文明基于人性的善良,文明人的野蛮出于无知。

我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看到了鄂温克族人在森林中那份自由自在的快活,也在自己身处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感受到了生活的压抑!

现代人也好,土著人也罢!你开你的汽车,我骑我的驯鹿。开汽车的未必比骑驯鹿的高级,各自有各自的生产生活方式。各自安好,不必自以为是的以救世主的身份去侵扰对方的生活,这才是文明与否的边界,而现实中往往越界的却是披着文明外衣的现代人,野蛮的侵扰土著人的生活,野蛮的破坏自然生态,野蛮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由鄂温克人让我想到了澳洲土著莫西干人,让我们聆听澳洲土著的音乐《最后的莫西干人》,去感受那份悲怆与无奈!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