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知识

时间:2025-08-17 19:58:25
幼儿教育知识精选[15篇]

幼儿教育知识精选[15篇]

幼儿教育知识1

一 、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活动(概念):幼儿是在与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的,这一相互作用过程就是活动。

幼儿的活动可大致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两类。

幼儿的实践活动(外部活动)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操作实际物体的活动;二是人际交往活动。

(1) 实物操作活动对幼儿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A幼儿在实物操作活动中发展自我意识

B幼儿在实物操作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

C实物操作活动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

(2) 人际交往活动的作用表现在:

A让幼儿体验社会角色

B是幼儿重要的信息源

C是幼儿实际的社会生活

二 、教师“教”的活动

“教”的活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直接地“教”,二是间接地“教”

(1)所谓直接“教”的方式(概念),指教师按照教育目的,直接地把教育的内容传递给幼儿。比较适宜的:

★ 对幼儿进行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使幼儿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人类用漫长时间创造的大量精神财富。如给幼儿讲古今中外的故事、讲科学家的发现、教幼儿念诗歌、文学作品等。

★ 规定必要的行为规范、行动规则,讲解必要的社会生活常识等,这些东西不需要幼儿自己去尝试,或不适合幼儿去尝试,甚至尝试是危险的。如教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红灯不能过马路,告诉幼儿不能喝生水、不能跟陌生人走等安全、卫生常识。

★ 教给幼儿必需的知识或概念,让幼儿能高效率地获得比较系统地有条理的知识,如讲解哺乳动物的概念、生活习性,讲解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等。

★ 某些技能、技巧,需要教师用同种方法介绍给全体幼儿。如工具、物品的使用方法、画画涂色的技巧等。

★ 传递必要的信息,如告诉幼儿一些他们能理解的国家大事、新闻消息、周围环境中发生的有关事情等。

直接“教”的优点:教师直接“教”的时候,教育内容、方法、步骤等都按照教育目标进行了精心准备。因此,这种方式清楚明确、系统有序、省时经济,而且教师操作起来有一定的模式可循,即使是新教师,也能较快地掌握操作方法。

直接“教”的缺点:

★ 由于幼儿缺乏知识和经验,对言语的理解能力又有限,因此对“教”的内容不容易真正掌握。

★ 教师与幼儿之间难以双向交流,容易成为教师向幼儿单向灌输和说教。

★ 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少,其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

(3) 所谓间接“教(概念),是指教师不是把教育要求直接讲幼儿听,而是通过环境中适当的中介,比如利用环境中的玩具、榜样、幼儿关心的现象或事件的作用等,迂回地达到教育目的。

三 、 幼儿“学”的活动

1、接受学习

在教师使用直接“教”的方式时,与之相应的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

所谓“接受学习”(概念),是指学习者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语讲授获得知识、技能、概念等的学习方式。

2、发现学习

在教师间接“教”的时候,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概念),即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与人交往等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体验以及思维方法的学习方式。

练习题

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是( )

A.上课

B.游戏

C.活动

D.参观

答案:C

幼儿教育知识2

一是重视品德的培养。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总是充满期望的,希望他(她)的学习成绩出色,高人一等,因此个别的父母会不顾幼儿的感受刻意地去培养他(她)。这样反而可能会限止了幼儿的全面发展。睿智的父母会根据自己幼儿的特点,从品质的培养入手正确加以引导,会让年幼孩子得到最大限度的快乐,同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处在中班的幼儿,在智力发展方面,我们的父母不必对孩子过于苛求,担心过多,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幼儿园活动。更多地应着眼于孩子的品德教育,让他们真正理解什么是“爱心”、怎样做一个好孩子。

二是做好幼儿的榜样。

思想家休谟告诉我们: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可见习惯对于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幼儿的模仿能力强,情感受外界的影响大,而家长与幼儿有着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彼此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幼儿有着强烈的感染性。因此每位家长都要注意生活中的细节,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为孩子做榜样,从而使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之中,一些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便会自然的形成。

三是教育意见要一致。

也就是说在教育幼儿时,家长的态度要和气,教育意见要统一,不要出现两种声音,不要把家长之间教育幼儿的分歧暴露在子女面前,不让孩子无所适从,不知听从谁的

教育。同时对孩子的要求和态度要一以贯之,不能“此一时彼一时”,“朝令夕改”,“反复无常”,也不能忽严忽松,以自己的.情绪来对待孩子。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父母的希望,让我们正确把握教育的尺度,引导幼儿全面发展,同时积极配合教师搞好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1、有利宝宝社会性发展

在一个家庭中,妈妈的爱是那么的细腻而温柔,而爸爸则是豪放和大气,两者的爱截然相反,宝宝感受的也是极为不一样的,当孩子早期得到充分的父爱时,他的人格则会更加的健康的发展,会累积到珍贵的社会情感财富。

2、更有利于宝宝成才

经过科学实验证明,由爸爸带大的孩子,不管是智商还是情商都更高些,特别是在社会中更容易获得成功,这是因为爸爸在教育孩子方面会拥有更强的目的性和计划,孩子会变得更加独立果断,以及富有勇敢和冒险精神。

3、有利于逻辑思维发展

与父亲亲密的孩子,对宝宝的数理逻辑能力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一般表现在数学成绩会显得很优异。

4、利于性别健康发展

父亲在孩子早期的性别教育中,也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育儿子时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严格要求,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思维以及学会承担,表现出男子汉气概,而教育女儿方面,会让女儿接触到良好的、明确的男性榜样,明确男女之间的差异,还能从父亲身上学到冒险、进取、独立性的精神。

5、使宝宝具有创造性

从教育方式上看,父亲一般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做事,而母亲比较喜欢帮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

6、给宝宝支持和信心

一般来说,父亲都是扮演严厉的角色,虽然看起来会很难接近,但是父亲在孩子心理还是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特别是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每逢重大的人生转折, ……此处隐藏11639个字……人吃惊。所以,父母务必在他那不断膨胀的词库里加上“请”和“谢谢”。每当他要点心或玩具时,父母就可以提示他说这些礼貌用语。

2.问候大家:让孩子学说“你好”和“再见”相当容易。简单地教育后,大多数一二岁的孩子都能地说出这些基本问候语。

3.学会分享:引导孩子领会“分享”的涵义。最好的方法是:给他两件相似的玩具,然后从他手中拿去一件,交给别的小朋友。如果只有一件玩具,难以摆平,应该对他说:“现在轮到别的小朋友玩了,等他玩好了你再玩。我们先做另一个游戏。”

4.饭桌上的交流:这个年龄的孩子显然还不适合教授餐桌礼仪,2岁的孩子甚至很难坐下来吃饭,但你可以给他打打基础了。如果孩子坐在高高的宝宝椅上吃饭,你应把他降到桌边,让他感受饭桌的氛围。不少宝宝爱模仿大人摆弄汤勺或筷子,那就提供一些儿童餐具,让他试试。

3至5岁:创造社交情景

3岁的孩子差不多该“初出茅庐”进入他的“社交圈”了。他们上幼儿园、探亲访友、去公园玩耍……一个个社交“里程碑”为父母提供了教授礼仪的绝好机会。要知道,所谓礼仪的本质,就是为他人着想,这是礼仪教育的基础。

教育要点:

1.培养耐心:让孩子学会耐心,有助于他应付各种需要等待的情况,比如幼儿园排队领点心或在公园轮流玩秋千。家里的饭桌是教育的好场所,你可以在分点心时对他说:“等你爸爸和奶奶拿到后,才能轮到你。”当孩子插嘴时,你应该轻轻提醒他,应该等别人说完后再说话。当然别忘了告诉孩子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是可以插嘴的,比如想上厕所、身体不舒服或求援时。

2.说“对不起”:对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学会道歉十分重要。让他明白有意无意弄伤他人或损坏了东西都得道歉。你可以这样引导孩子:“记得上次小明弄倒了你的积木,你有多难过吗?现在,你弄坏了他的玩具,如果你说声‘对不起’,小明就不会那么难过了。”

3.学会“叫人”:孩子们已经学会用“叔叔”、“阿姨”、“阿婆”等称谓打招呼了,家长可以在节日聚会时教育孩子如何正确称呼亲戚,遇见熟人时,家长应及时让孩子问候:“小兵,向王叔叔问好。”

4.学餐桌礼仪:应把重点放在基本原则上,不要强迫孩子去接受一堆的“可以做”或“不可以做”。

首先,教孩子正确的坐姿,不要歪着、侧着坐。给他一张舒适的儿童椅子、适合小手用的餐具。当孩子真正有了参与感时,他会努力学着像大人一样吃饭的。

其次,得让孩子明白,吃饭时不能吹牛奶泡泡、不能用鸡翅膀“搭积木”——告诉他,饭桌不是玩耍的地方,他不能影响别人吃饭。

最后,教会孩子如何拒绝不喜欢的食物。较好的做法是:故意给他一种他不爱吃的东西,引导他正确说出:“不,谢谢。”让他明白吵闹和做鬼脸是不礼貌的行为。提醒孩子享受美食后要感谢烧饭的人。许多孩子不喜欢长时间安静地坐着,不妨让他们在得到家长同意后中途离开。

5.学会感谢:收到礼物是件开心的事,但孩子常忘了道谢。如果你的孩子当着送礼人的面拆开礼盒,该提醒他说谢谢。如果礼物不是当面给的,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挑一张美丽的卡片——学龄前儿童还不会写字,可以引导他在卡片上画画并签上名字。

6岁:最后的学前礼仪课

这个年龄的孩子大部分已能颇为老道地招待小朋友、打电话或做客,多数孩子在这个年纪喜欢取悦父母,这是学前礼仪教育的大好时机。

1.教孩子做一个好主人

先让他说出在别人家做客时感到快乐的事:比如说小朋友让他一起玩玩具、给他喝饮料等。然后让他用同样的方式招待客人。当孩子出门做客时,应该提醒他穿戴整洁,做个好客人,遵守别人家的规矩。

2.电话礼仪:教孩子打电话很容易,多数孩子喜欢玩这个“成人玩具”。当他接电话时,可以先教他说“你好”。如果电话不是找他的,提示他问一句:“请问找谁?”当孩子要拨号打电话时,替他念号码,并提醒他先作自我介绍:“我是某某”。

附:幼儿礼仪教育从点滴做起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志,也是个体思想觉悟、道德素质、文化教养的外在表现。新世纪儿童,由于受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滋长了一些作为独生子女而引发的不良习惯。

新学期开学,幼儿每天在家长的陪伴下陆续入园,我们作为老师,也会每天迎接每个孩子的'到来。开始时,只有个别幼儿会在家长的提醒下向老师问“早”、问“好”,绝大多数家长却没有礼貌问候的意识。学前期的幼儿,可塑性强,因而也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要求的理想时期,更是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因此,我决定做好家长和幼儿的榜样:除了布置相关的礼仪图片之外,还在每天早上幼儿来园时,用自己热情的微笑、最真诚的问候主动招呼每一个走进教室的孩子。开始有叫不出名字的,我就用“小朋友早”来招呼,直到他意识到也要对我说“早”为止,接着,我会提醒幼儿和家长说“再见”。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孩子礼貌的重要性,会主动地提醒自己的孩子向老师打招呼,自己也能主动和老师打招呼了。

一个月的幼儿园生活过去了,班上绝大多数的幼儿都能主动向老师问“早”、问“好”了,少数幼儿也能在家长的提醒下跟老师打招呼了。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一个个爱护的动作,在我们小(一)班这个大家庭演奏着一篇篇和谐的乐章。

幼儿教育知识15

1) 教学相长,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学到很多。

2) 主要不靠“嘴”教育孩子。靠的是情境,靠的是行动。

3) 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

4) “教学相长”,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学到很多。

5) 爱是沟通心灵的钥匙,愿我的爱心时时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6) 当你埋怨学生太笨的时候,你也该自问:什么叫诲人不倦。

7) 幼教事业是一座大花园,教师的奉献就是其中最美丽的花。

8) 对于儿童的教学,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

9) 将快乐传递给每一个孩子,让孩子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精彩。

10)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生存,而不是代替学生生存。

11) 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12)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她才能教育孩子。

13) 童心是绿色的种子,只有辛勤耕耘,才能有桃李缤纷满天涯。

14) 爱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因为在爱的.天平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15) 用尊重和爱心换取幼儿的快乐,用真诚和微笑面对每一位家长。

16) 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

17) 给孩子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让他们在一页页翻飞的书页间起飞。

18) 面对孩子,有爱才会有责任感,有责任感才会始终付出爱的行动。

19) 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20) 做一片绿叶一丝春风一缕阳光,把温暖和爱带给最可爱的孩子们!

《幼儿教育知识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