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实录

时间:2025-07-16 12:30:23
(精品)小学数学教学实录

(精品)小学数学教学实录

小学数学教学实录1

一.导入

师:上个月,学校组织我们为“希望工程”进行了捐款捐物活动,××,你捐了多少钱?××,你呢?有的小朋友捐得多一点,有的少一点,但多少都表达了我们对贫困儿童的一片心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钱的知识。世界上的钱有许多种,如美国使用的是美元,日本使用的是日元,我们国家使用的是人民币。

评析:结合学校开展的捐资助学活动,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师:昨天,老师要小朋友搜集一些人民币,清将搜集的人民币在投影仪上展示。

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纸币

1分2分5分1角5角1元…硬币

小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

评析:在学习新知前,展示学生的搜集成果,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为学习新知作好了铺垫。

二.新授

1.认识分

师:刚才小朋友说这是1分、2分、5分(投影)你们是怎么认识的?这三个硬币上都有一个“分”字,“分”(板书)是人民币的单位,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有1分、2分、5分三种面值。

学生活动:把1分、2分、5分的硬币找出来,认一认、摸一摸、比一比,然后想一想、摆一摆:用1分币换1个2分币怎么换?用1分或2分币换1个5分币有几种换法?(学生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换法)

评析:学生在找、摸、比、摆的动手操作中,知道了以分为单位的三种币值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认识角

(听录音)有一天,森林里举行运动会。兔妈妈参加了,三个兔宝宝商量决定每人用1角钱买1面小红旗为她加油,于是回家赶忙把储蓄罐拿出来,打开一看,全是1分、2分、5分的硬币,带着多不方便呀!于是,兔宝宝找熊妈妈想个带着方便的方法,熊妈妈帮兔宝宝数了数罐子里的钱,并将兔宝宝的钱换成了1角的。

投影出示:10个1分硬币、5个2分硬币、2个5分硬币。

板书:角1角=10分

师:一共换了3个1角,角也是人民币的单位,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有1角、2角、5角三种面值。

师生活动:把1角、2角、5角的人民币拿出来认认、比比(学生到投影前演示),师生互换人民币:1张2角可以换(2)张1角,1张5角可以换(5)张1角,1张5角可以换(2)2角和(1)张1角,1张5角还可以换(1)张2角和(3)1角。

3.认识元

(听录音)运动会后,兔宝宝更加节约,又攒了一些钱,我们数数看,攒了多少个1角?(投影出示)1角1角地数,数出10角来,10角是1元。

板书:元1元=10角

师:元是人民币的单位,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有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投影展示)。

想一想:1元等于多少分?说说想法。

学生活动:1张2角、1张1角共是()角,再拿1张5角,是多少?再加上1元呢?

评析:用童话故事将学习的数学知识串联起来,利用投影展示知识点,创设乐学情景。师生间等价互换人民币,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理解了元、角、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比较大小

(听录音)元、角、分都是人民币的单位。一天,三兄弟比大小,都争自己大,请小朋友评评,那个最大?那个最小?为什么?

师:小朋友在搜集钱时,那种钱不好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1分、2分、5分的人民币不常用了,但可别小看它们日积月累,积少成多。

课中休息:音乐欣赏《一分钱》。

师: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听这首歌曲呢?

小结:也要像歌中的小朋友一样,学习他拾金不昧的精神。

评析:把握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节约一分钱、拾金不昧等思想教育。

三.练习巩固

1.游戏

用1分、2分、5分的硬币凑成1角的10种组合方法。

小朋友,老师这儿有很多本子,1角钱1个,谁能开动脑筋用不同的方法来付这1角钱,老师就把这些本子奖给谁。

2.买邮票

小朋友,上次我们给“希望小学”捐款捐物后,他们给我们来信了(老师读信).小朋友,如果我们要给他们回信的话,需要什么?(信封和邮票)谁知道一张邮票的价钱?邮票有多种多样,但寄一封信一般只要80分,也就是8角钱,为方便大家给五善小学的同学回信,老师从邮局买了几张邮票(投影出示),小朋友想买吗?

要求用不同的方式付给老师8角钱,才能买走一张邮票。(学生给出了多种方法)

评析:开放题的训练,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排列组合的思想,激发了学生的.的求异思维。

总评: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遵循“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一数学思想,应到学生亲身参与的捐资助学帮困活动和展示学生亲手搜集的人民币导入新课,学生对学习环境就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找、认、摸、比、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与理解了元、角、分,并初步掌握了它们之间的换算方法。巩固练习的设计,充分发挥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实录2

一、 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看过(齐说)。

师:今天我们再来看一段很有意思的动画片(播放《乌鸦喝水》视频),看过后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观看很认真)

师: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

生:乌鸦把石子叼进瓶子里了,就喝到水了。

师:是水增多了吗?

生1:水没有多,是石子放进去了,底下的位置被石子占了,水面就上升了,乌鸦就喝到水了。

生2:石子把水挤到上面去了,水面上升了,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说明了什么呢?

生1:说明了石子占有位置

生2:说明是石子占有一定的空间。

师:说的太好了,石子占有一定的空间,石子的投入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慢慢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师:乌鸦聪明吧。

生:聪明!(齐说)

二、实验探究,理解概念

1、感受物体体积的存在,理解物体体积的含义。

师:由石子占有一定的空间,你会联想到什么?

(生思索着,有点为难)

师:我们一起来看,老师手里有一个土豆,如果我把它放入盛满水的杯子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纷纷举手)

生1:水会满出来。

师:那好,我们一起看一下。(师将土豆放入杯子中,水满出来了)……此处隐藏23574个字……的小朋友特别棒,今天有一群小鸟也想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大家欢迎么?

生异口同声:欢迎!

师:大家看,黑板上有一棵大树,大树上有好多小鸟,请大家仔细数一数大树上有几只小鸟?

(反思:这里我没有用课本上的情境图,而是创设了一个大树、小鸟这样一幅美丽的情境图,我认为这节课的情景创设比较成功。因为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新知的热情,而且还可以能很快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让学生在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时,只让学生顺着数,而没有让学生倒着数。另外,在这里如果把事先准备好的小棒发给学生,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摆10个小棒,并将它们捆成一捆,了解10个一,可以组成1个十。这样可以渗透10还是个计数单位,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生:9只(有一生说10只)

师:到底几只呢?请刚才这位小朋友来数一数。

(请说10只的学生到黑板前数,黑板太高,学生探不找,师抱起孩子数。)

(反思:今天在梨林实小做课的这间教室里没有讲台,因此黑板相对就比较高,我站在那里,最多只能够到三分之二的高度,即使图画得再低,对于一年级的小孩来说,还是很难够得着,没办法,我抱起了孩子,这样孩子就可以够得着了。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眼中时刻要有孩子。)

生:我看到老师手里还拿了一只,所以是10只。

师:哦,那现在又有一只小鸟飞了过来。(师把手中的`一只黄色小鸟贴到大树上)那

么,现在有多少只小鸟呢?

生异口同声:10只。

(再请一生到黑板上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师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那么,在你的身上有10么?

生异口同声:有!

师:你身上的10在哪里?

生:在手上。

师:谁来数一数?

(生纷纷举手,请一生到前面面对大家数一数。)

师:除了手上,我们身上哪里还有10?

生:脚上。

师:还有么?我刚才看到有的同学在摸自己的头发,在我们头发上有10么?

生1:没有

生2:有,头发上有好多好多10呢。

师:对,我们的头发有好多好多的10呢。除了我们的身上,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很多的10。

(反思:在这个环节中,为了让学生对10有充分的认识,我让学生找自己身上的10,

孩子们参与非常积极活跃,但数学源于生活,如果能够更多的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情景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这样会为学生的观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

三、9和10比大小

师:我们前面认识了1-9,今天又认识了10,你知道这些数中,谁大谁小么?

生1:10大。

师:大小是相对的,我们不能只说谁大,要说出谁大谁小。

生2:10大1小。

生3:10大3小。

生4:10大9小。

小学数学教学实录15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制五年级下册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能利用观察—猜想—验证的方法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有关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你对比有哪些了解?

生1:比有前项和后项。

生2: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生3: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我们山东有一座城市,那里每年都要举办啤酒节。是哪座城市?

生:青岛。

师:是呀,青岛啤酒世界闻名!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

师:这辆货车正在运输生产啤酒的主要原料——大麦芽。这张表格就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

第一天

第二天

运输量(吨)

16

32

运输次数

2

4

师:你能提出哪些与比有关的数学问题?

生1: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

师:这个问题提的很有价值,谁能说出这个比是多少?

生:16:2。

师:谁还能再提一个问题?

生2: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

生:32 :4。

师:谁能像这两位同学一样,说出一个比?

生3: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第二天运输量的比是16 :32。

生4:货车第一天的运输次数与第二天的运输次数的比是2 :4。

……

(教师依次板书:16:2;32:4;16:32;2:4;32:16;4:2)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比例的意义。

师:学好数学不仅要会提问题,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仔细观察这两个比(16:2和32:4),你发现了什么?

生:比值相等。

师:这个比值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呢?

生:货车每次的运输量。

师: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写成16:2 =32:4。

师:黑板上剩下的这些比中,哪两个也能这样写?

生1:2:4=16:32。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的比值都是0.5。

师:还有吗?

生2:32:16=4:2,因为它们的比值都是2。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

师:知道了什么是比例,你能不能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几个比例,开动脑筋试试吧!(学生自己写,教师巡视。)

师:我发现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想到了用整数组成比例,还想到了用小数、分数组成的比例。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同学们写的比例。

生1:3:4=9:12

生2:7:8=14:16

生3:0.3:1=0.6:2

生4:1:=2:1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4个比例)

师:这几个同学写的比例都正确吗?怎么才能看出来呢?

生:算一算它们的比值是不是相等,因为比例就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精品)小学数学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