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随笔合集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起随笔,大家应该都有印象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随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语文教学随笔1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致力于学生终生、全面发展,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阅读积累,已储备了一定的知识,也有着相应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这些学生即将迈入中学的大门,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我认为应做到一下几点:
一、因势利导
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墙上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
二、融会贯通
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有趣有味地学。
三、开发课堂
在实际课堂中,特别是六年级语文教学中,难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如果我们基于以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必然会摒弃。所以我们应该利用一切机会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同学们觉得毕业前的学校生活是紧张有序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们的习作里、日记中有生动的记录,还有的以诗与画的形式、书信的方式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是没有预设的、水到渠成的语文学习活动。
我们该认真反思反思教学中的一些行为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探讨实施绝非上几节公开课、写几篇文章、出几份试卷所能涵盖的,它的积极实施是体现在每个教学进程中的,六年级的师生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共享一片艳阳天。
实践证明,在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里、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六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会喜获丰收,他们的情感会得到升华,语文学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现。
初中语文教学随笔2今天,我和八(二)班同学一起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本课要求学生认识在当时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了解他借“世外桃源”这一虚构的故事表达他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对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课堂正一如既往地进行着,一位女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到底有没有‘桃花源’哪?”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等我回答,学生们已争论开来:“我认为‘桃花源’不存在,渔人作了标记,按标记去找却找不到了,说明它不存在。”一个男生先发表意见。不待其坐下,又一个学生噌地站起来, “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皆叹惋’,他们不想被外人打扰,可能破坏了渔人的标记。”“那记号能毁,小溪能毁吗?顺着溪流走到尽头就应该能找到,找不到就说明不存在。”新来的罗甫红说。 “就是,如果存在,太守能不知道它在哪儿吗?县里就那么大地方,县里人成天砍柴、打猎、捕鱼,哪里有什么,他们能不知道吗?” “书上说‘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里不易察觉,不易被发现。”正在争论,一个细心的女孩又找到了新的依据:“文中有一句话——‘便扶向路’,就是原路返回,那说明他记住了路,最终却找不到,暗示着桃花源不存在。” “还有,东晋时期战乱纷起,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山清水秀,生活富足,和和睦睦,怎么可能?象做梦一样。”一贯善于思考的刘宾说,“老师,这是否就是陶渊明的一个梦呢?”
“梦?”我一时间感慨万千,陶渊明生活在战乱纷起的环境里,他渴望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各尽所能参加劳动,老人孩子幸福愉快的社会环境,而在当时这样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这可不就是他的一个梦呀!
这篇课文选入课本多少年了,我教读此篇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早已烂熟于心:朗读——理解大意——介绍写作背景,一年又一年,从没有听到如此激烈的辩论、如此新奇的想法,今天的`课堂让我第一次感到自己准备好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比起“梦”这一精辟概括如此地苍白无力。由这件事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几年教材一换再换,可那几篇名篇却始终占据重要位置,每讲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背影〉〉等篇目,我几乎连书也不用拿了,还美其名曰“有经验了”,可从今天来看,这种经验难道不是一种负担,一种羁绊?因为它教会我“墨守陈规”“不敢超越”。我再也不敢卖弄“经验”了。
教学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探索、研讨、反思,对教学中的得与失及时总结分析,方可扬长避短,有的放矢,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十几年中,我在教学八年级语文时,注重对每一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让学生整理成笔记,在复习时,根据已总结的各课知识点,学生有序地进行复习,记忆。有了上学期的基础,本学期我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去归纳总结每课知识点的方法,会有好的效果吗?我尝试着。我记得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也多次强调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要让学生多读,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阅读语言文字,自己去领悟、体会,也有人说,语文是提高学生悟性的。
想想也是,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往往“读”之太少,“悟”之太浅,在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也要求学生先预习后做导学稿,但往往舍不得花大量时间让学生去预习,怕因此耽误了教学,然而结果总是不尽人意。[)是不是???但我深信,语文教学必须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预习时间,必须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必须让学生养成善于归纳整理的习惯。在平时的观察中,我发现虽然让学生去预习了,但一堂课不深入,草草结束,所以必须交给他们方法,比如,预习时应从那几方面入手,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那种要求等等,让学生有目的性,有针对性,也可限时限量预习,如,几分钟预习完那一部分内容,有意识强制学生去读去看,提高效率。其次,培养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及时归纳总结,整理成册。
在本学期中,我教给学生不同类型课的知识点归纳框架,让学生去套。
总之,我在尝试、摸索,不管成功与否,至少我努力过,奋斗过。
初中语文教学随笔3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更新。语文作为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初中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随笔训练作为一种重要的训练形式,对学生的写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分析了初中语文随笔训练的特点,并对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的措施进行了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 ……此处隐藏13518个字……们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2、集农村之言
“立夏不下,犁扒高挂”讲的是春旱应早作好积水灌田的准备,比如“条条蛇都咬人,四脚蛇不咬人,毒气却大”一条极富哲理的俗语。农村学生收集,交流这些语言,既能提高农事作文的生动性,又能积累素材。
3、体验农村生活写日记
农村学生自有玩乐的地方,上树摘果、下河摸鱼、养鹅赶羊等给他们带来深切的感受。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还应鼓励他们体验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然后记录下来,在老师的带动下相互讨论,在劳动中,你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以达到拓展范围的目的,这样一篇富有生活气息、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便产生了。
(二)拥有素材后,力求具体细致
无论描写什么,材料都应具体实在,不能抽象笼统。只有具体鲜明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并能使人读后如临其境,产生共鸣。比如有老师这样强调作文“六不准”:不观察、不体会不作文;不熟悉不作文;不精练的话不说,如果是写天气,冷天不用冷字,热天不用热字等。如在描写冷的'片断时,有的写:“一片西风吹过,第二天早晨房子白了、树上白了、地上也白了。上学的小弟弟放下帽子耳朵,小妹妹戴上大围巾”有的则写:“大雪过后,房檐下挂着一排冰溜儿,行人身穿大棉衣,头戴大皮帽,但还是把脖子往下缩”等。这样经常强调,语言精练具体了,作文也就有了感染力。
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种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这便是以情动人,但要真能“打动人心”绝非易事。矫揉造作之情令人反感,乔装粉饰令人生厌,无病呻吟让人恶心,只有真情实感让人开怀,掩卷深思没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也就没有了灵性。
(三)教法应创新
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非一朝一夕能改变,但经常在教法上探新路却是每位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做到的。
1、教师应身先士卒
许多语文教师教人作文自己却不会作,虽然现在的教材都是名家妙文,但对于农村中学生而言却是遥不可及。他们不会去自主欣赏,而老师的文章学生是乐意学的。因此老师自己先作一篇来谈其中包含的生活体会,写作技巧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2、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文章。那么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本人认为:平时教学中一些课讲解时,做好引导,比如沈复的《童趣》一文就极富想象力,蒲松龄的《山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等无不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在教学中应好好利用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身边事物而发挥想象。
3、创新思维的引导
作文教学是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而农村作文训练依旧是重语言轻思维的训练,从语言到语言,致使学生思路闭塞,习惯依葫芦画瓢,移花接木,习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千篇一律。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活泼的作文训练,想象作文和续写作文就是能使学生思维充分的展开的训练方式。如一块红砖的作用、一支铅笔的作用,同学们自由的想象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其作用是不同的。再比如《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学习之后,请大家续写于勒的命运。这样的习作训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拓宽了习作的道路,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4、批改作文激发兴趣
农村中学生的作文质量不高是事实,但却是他们冥思苦想的结果,来之不易,理应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因此老师在批改时首先做到的就是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次小小的进步都应给予鼓励和肯定的。
老师在批改时应快,趁热打铁,让学生尽快体会成功的喜悦,看到不足或进步。同时作文的批改应解决具体问题,不仅是评改字、词、句,还应指出修辞、语法上的不足,更应在谋篇布局、详略安排等问题上细致修改。
5、厚积薄发,提高写作兴趣
古人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写作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首先,广泛阅读课外书,吸取前人经验,周末可以不布置作文,但可以到图书室借一些报刊、杂志,让学生带回家阅读。班上学生也可以凑钱订一两份杂志――《读者》、《意林》等广泛阅读。
其次收集农村素材。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同时,要强调置身其中,五官并用,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体验农村的乐趣和特点,记录好只言片语,在真正写作时引用进去。腹中不空,成文便易,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兴趣有了,内容丰富了,农村特色也得到体现。
6、模仿走向成功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仿句、仿文使学生看到名家之语,可以出于已口。当然,模仿不能硬套,力求创新。
初中语文教学随笔15根据对外地成熟经验的学习及各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所得,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三是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
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引有几基础好同学把课文中散步的男人因为受儿童救鱼的影响也跟着救鱼为内容来读写,这时我又问:“男人可以受到教育,那么别的游人会不会受到他们俩人的影响呢?”这几个学生恍然大悟,进而又读写下去,更多的游人不断参与救鱼的活动,最后所有的鱼都得救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