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26 19:58:22
《轴对称》教学设计

《轴对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轴对称》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轴对称》教学设计1

教案资料 《轴对称(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2)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3)了解轴对称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习以及动手操作,让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增强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的美,同时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以及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

轴对称的性质。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主体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提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直尺、剪刀和彩纸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欣赏图片,感受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我们生活在图形的世界中,利用图形的某种特征我们想像和创造了许多美丽的事物.

问题:观察下列几幅图片,大家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出示世博建筑物、奥运会开幕式鸟巢烟火、飞机、蝴蝶、窗花等图片).

(1)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对称给人以平衡与和谐的美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对称的世界里,你平时有注意到吗?

(2)你能举出几个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吗?

(3)你能利用手中的彩纸,剪出具有对称特征的`图案吗?

二、动手操作,教师组织,合作交流,归纳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师生互动操作设计:

教师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观察图形,讨论其具有的共同特征,并利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各种美丽对称的图案,展示出来,可以发现这些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我们把这条直线看作轴),直线两旁的部分可以互相重合,比如在生活中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有:飞机、风筝、汽车等.

1.经过学生讨论,找到特征后,引导学生归纳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归纳: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2.出示教材图片,下面的每对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概括这些特点吗?

学生观察图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共同总结每对图形所具有的特征,学生可能发现:沿某条直线对折,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轴对称的概念进行归纳.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如果能够和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3.观察,类比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进行讨论交流,加深理解:

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

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和轴对称图形都有一条直线,都要沿这条直线折叠重合;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是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反过来,如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教学设计2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地整合丰富的生活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展开学习,在美的感受中积极探索,在互动评议中形成学习能力,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旨在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及情感意志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班有53名学生,其中男生20人,女生33人。因一至四年级数学教师换得较为频繁,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数学的能力一般,少数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三、教学内容分析

“轴对称”是六年制五年级下学期的教学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和提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教材的编排,首先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例如,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先让学生复习轴对称图形和画对称轴,再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从而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其次,加强直观教学图形的特征,例如利用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化静为动,让学生明确轴对称的含义。第三,设计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性质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不仅设计了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还设计了需要学生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的探究活动。例如,第4页的做一做,让学生把纸对折后先画一画,再想象剪出来的形状,最后实际剪一剪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四、教学阐明(三维)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化静为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五、教学策略

演示法和探究法。利用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化静为动,突破难点,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动手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中,切身体验“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六、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几张长方形纸

七、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

(一)情境导入:欣赏、感受轴对称在生活中所创造出的美。

从古至今,数学知识不仅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的计算问题,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美感。我们的建筑、周围的布置、很多美丽的图案等也蕴涵着数学信息。来看一看生活中的一些图形都有什么特征?

……此处隐藏16493个字……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教学建议

1.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恰当把握教学目标,注意知识的科学性。

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教材通过设计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的学习,培养他们良建议好的学习习惯。

3.注意整理与应用相结合。教材注重整理与应用相结合,把空间与图形的主要内容加以呈现,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的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反思意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

目标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利用轴对称和平移的方法求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猜猜我是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猜猜是什么物体。学生猜出来后让学生说说这几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2、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并板书课题,并对课题进行提问。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1)师生共同总结并板书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出示课堂活动卡)

①出示教材82页例1。认识对称点。

②观察并提问:看一看,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观察)预设:生1:这幅图是轴对称图形。生2:这幅图沿着中间的对称轴对折,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生3:我分别数了数点A与点A′这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发现点A与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说明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生4:我也数了一下其他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发现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也相等。

③连接对称点,并观察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④教师小结:轴对称图形不仅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部分,而且在同一个图形中,任何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从而得出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称点之间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2.运用性质画轴对称图形。出示教材83页例2(小组合作学习)

(1)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2)小组交流:①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②每条线段应该分别画多长?在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小组展示画法

(4)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总结画法。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板书关键字) ①找:找出图形上每条线段的端点;②定:根据对称轴确定每一个端点的对称点。 ③连:按顺序连接这些对称点,得到轴对称的另一半。

三、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83页1、2题

2、请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四、课堂小结,反思提升

1.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师:生活中有很多漂亮的图案都是用轴对称设计出来的。同学们可以运用轴对称的知识创造出更多美丽的图案,课后大家可以试一试。

板书设计

轴对称

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折痕两侧的部分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

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找、定、连。

《轴对称》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学生:白纸、彩纸、剪刀、颜料、钉子板等学习材料一份。

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谈话激趣

课前交流:从“玩”这一话题引入,结合师生的撕纸作品,自然引入新课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识”对称,体悟特征

1.结合学生的撕纸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抽象出这类平面图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的`特征(对折后,折痕两侧完全重叠),师生共同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从“轴”字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通过说一说、指一指、画一画,深入认识对称轴,体会“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这一内涵,并再次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3.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1)学生根据经验大胆猜想。

(2)结合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共同验证猜想。

(3)大组进行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判断的依据。

(4)引导学生理解一般三角形的“非对称性”及等腰(边)三角形的“对称性”,并由此类推到梯形、平行四边形等。

(5)根据活动经验,判断如下三个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

4.判断国旗中的图案是否是轴对称的。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5.判断交通标志中的图案是否是轴对称的。

交流:剩下的图案为什么不是轴对称的。

6.想象:根据给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左半边,想象它的另一半,并判断给出的是什么图案。

三、“做”对称,深化体验

引导学生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利用师生共同准备的一些素材,自己想办法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

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创作过程,并给予激励性评价。

教师相机进行相关资源的分享。

四、“赏”对称,提升认识

由轴对称图形,进而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受到美的洗礼。

《《轴对称》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