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采山》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17 16:14:27
音乐课《采山》教学设计

音乐课《采山》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音乐课《采山》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音乐课《采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养成教育训练点: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小棒、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情景图,请学生说说图意。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探索算法,掌握规律

1、根据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式子。(学生提出的算式如有超出所学范围,可以放在问题银行中,以后再解决)

2、小组合作,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汇报交流。

4、用小棒摆一摆验证自己算的结果,小组内再说说怎样算出得数。

5、小结规律: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十位不变,个位相加减。

通过学生观察算式,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熟练计算。

1、看图列式解决问题(第1题)。

先看图理解图意,提出问题,再列式计算。(要多给机会学生提出问题)

2、想一想,填一填。

先让学生讨论,再总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3、计算(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汇报算法。(进一步体会十位不变,个位相加减)

4、独六完成第4.5题。

四、板书设计: 采松果

25+4=29(个) 25—4=21(个)

4+25=29(个)

十位不变,个位相加减。

教学反思:《采松果》一课的目标主要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的过程中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个知识在上学期已经接触到,这次是超过20的算式,但是我感觉学生掌握得还不错,有少数孩子对简单的加减法还是不熟练,这很头疼,上课的时候多提醒他们,多提问他们吧。

音乐课《采山》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2、培养学生自学歌曲的能力并了解与歌曲相关的音乐常识。

3、利用音乐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及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歌曲的音乐表现。

2、、歌曲的演唱处理。所用教具黑板、钢琴、背头、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导入新歌

1、复习《茉莉花》这支歌,唱后请大家告诉我这是什么地方的歌曲。

2、南、北方音乐特色有什么不同吗?

二、新授《采菱》

1.范唱今天我们学唱新歌的名字叫《采菱》。请大家听我唱一遍,之后请告诉我

(1)这是什么风格的歌曲?

(2)什么情绪?

(3)采菱是在做什么?

2.介绍歌曲:这是一首用中国五声音阶创编的儿童歌曲。旋律有浓郁的江南风格,抒发了水乡孩子热爱劳动和对家乡的依恋之情。

3.划分乐句:

(1)这是一首一段体的歌曲,由五个乐句组成。

(2)这首歌曲里出现较多是什么音符?

(3)出现几种形式的切分音。

4.分小组识谱:

(1)请组长带领小组视谱,每组一个乐句,用指位读谱法。

(2)请各小组汇报视唱结果。

(3)各组唱的都不错,但每个同学只学唱了这支歌的一个乐句,下面按小组教唱。

(4)连唱全曲,注意唱名要清楚。

5.学唱歌词:

(1)配乐朗诵请大家跟着钢琴,高位置、有语气的朗诵歌词。并展开联想,进入意境。

(2)看到什么画面?

(3)采菱的孩子在唱什么?我们来听听。

6、歌曲处理

(1)第一、二乐句什么地方相同?

(2)谁来唱唱第三乐句?

(3)他们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演唱,哪种更适合歌曲的情趣?请大家体会一下。

(4)为什么?

7.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

8、歌曲处理(四、五乐句):

(1)请大家听老师唱第四乐句,有什么感觉?

(2)这种起伏、推动感在音乐中用什么节奏表示?

(3)这里出现了弱拍弱位两个十六分音符,有什么作用?

(4)第一乐句主题在第五乐句中再次出现,前后两个“爱”含义一样吗?

(5)把第一段歌词完整地唱一遍。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唱了歌曲《采菱》,欣赏了歌曲《洪湖水浪打浪》,还复习了歌曲《茉莉花》。大家学习热情很高。都能积极参与,通过集体合作创编演唱了《采菱》二声部合唱。希望回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采菱》表演给你的家人和朋友们听。

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采山》,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感受、抒发对劳动和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学习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明白劳动光荣的道理。

2、创设情景,使学生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朝气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

3、在游戏中学习掌握歌曲中的节奏,并能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

教学重点:

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采山》,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感受、抒发对劳动和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

1、准确掌握歌曲中的XXXX、XXX、XXX的节奏。

2、编创动作表演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电教设备、教学光盘等

教材分析:

《采山》是一首民歌风的创作歌曲,这首歌曲欢快、活泼、清新、别致。歌曲的旋律大跳和级进音程的交替进行,节奏鲜明、紧凑,在各乐句中变换着“XXXX、XXX、XXX”节奏的运用,配合着旋律音程的起伏,使歌曲具有朝气并富有动力感。配上生动形象的歌词,极易为儿童接受和喜爱。歌中描述了小朋友在濛濛细雨中去采山的愉快 ……此处隐藏2813个字……加旋律后的十六分音符演唱 | 采 呀 采 蘑菇采 呀 采 木 耳

花 呀 花 满篮果 呀 果 满 篮

过渡:小朋友们把音乐小精灵的魔语学的太好了,音乐小精灵非常喜欢大家,接下来,他要为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

3、初听歌曲

设问:音乐小精灵的歌声给你什么样的印象?来到美丽的大森林里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4、复听歌曲,请生随音乐有节奏的拍手感受歌曲情绪与节奏。

师:音乐小精灵的歌声这样美妙,她希望大家用热情的掌声为她加油,并化作轻轻的有节奏的伴奏。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好。

5、练唱歌曲,解决难点。

师:刚才大家的表现太棒了,小精灵非常高兴,她请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学唱她的歌曲。你们能完成地比她好吗?

A、干脆而轻快的声音

B、从山顶往山下走去——从高音到低音。 高而轻的声音。提示:做梦又回到山顶上。不要吵醒他的美梦。

6、完整地随琴练唱歌曲。

7、完整的随音乐范唱演唱歌曲,生在心里默唱歌曲。

师:快乐的小精灵又开始歌唱了,她请大家一起来演唱歌曲。比一比谁的歌声更美!

唱后引导说一说小精灵的歌声与自己歌声的区别,找出不足之处。

8、完整的随琴演唱歌曲。演唱之前提示:坐姿、声音状态、心情等。 师:许多同学都对我们的演唱提了意见,大家都有一双灵敏的音乐小耳朵,那让我们一起来练习歌曲。

9、师与生合作接唱歌曲。

师:小精灵的歌太好听了,我也忍不住想唱了,我能加入你们吗?

10、完整的随歌曲伴奏演唱歌曲。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练习的不错,很多同学学习的非常认真,歌声也特别好听。那么就让我们随着好听的音乐,一起把歌曲演唱一遍吧!

11、介绍小乐器,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歌曲伴奏。请个别几个小朋友上台演奏小乐器,其他生演唱歌曲。

师:这么好听的歌曲,咱们给它来点伴奏吧。今天,老师还带来了许多小乐器。

大致指导乐器的伴奏方式。

四、课堂小结

1、音乐小精灵:在送给大家的小篮子你收获了哪些有用的有趣的音乐知识?。

2、出示音乐小精灵:小朋友们,今天的音乐课就到这里,音乐小精灵要跟我们说再见了

音乐课《采山》教学设计4

一、 教学内容:

1、 乐清民歌《对鸟》

2、 介绍山歌及特点

3、 创编歌词及表演

二、 教学目标

1、 过对温州民歌《对鸟》的学唱。感受温州乡土音乐的魅力,增强学生对地方音乐的喜爱。

2、 分析比较山歌的风格特点,并用明亮的歌声表达歌曲欢乐,爽朗的情绪。

三、 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山歌具有高亢,嘹亮,悠长,奔放,节奏自由的特点。

难点:用乐清方言来演唱《对鸟》及创编歌词

四、 教材分析: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地理环境差异大,语言和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生产方式都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了音乐风格,艺术特色,演唱方法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的迥异。温州民歌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因地处沿海山区,故形成多散板式的民歌。它的旋律优美,高亢,朴实,华彩,歌唱者可以根据其声音条件,充分发挥其演唱才能和演唱风格。

五、 教具准备

录音机 幻灯片 大歌纸 道具(在教室旁边用椅子和桌子搭成两座山)

六、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 学生随温州民歌《叮叮铛》的音乐进教室。

2、 师生问好。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营造气氛

(二)基本教学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地方的音乐呢?(温州民歌《叮叮铛》)对,很多同学都熟悉它并会演唱这首歌。我请一位同学来唱唱。那谁还知道我们家乡还有什么乡土音乐呢?(………)哦,原来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也是温州非常有名的山歌《对鸟》(出示大歌纸)请同学们仔细的听一听,想一想,它是用温州什么地方的方言来唱的。(乐清)那这首歌中那些歌词跟温州话不同。

2、出示歌纸,让学生自己试着去念一念。

“介姆”“过”“打”“胭脂”“唇”这几个字与温州话区别比较大

A:介姆:乐清方言,什么的意思

B:天主鸟又名 鸡鸟

C:长尾巴丁:嘴似鹦鹉,尾长似凤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试念来趋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好歌词做好准备。

3、学唱这首歌

A 师无伴奏范唱

B 师对学生进行口头传唱。唱好下滑音(铜 绿 鸽 夹嘴这几个字)

C 学生学会后由第一排对第二排,一排排接下去传唱。

设计意图;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学生不一定要会唱曲谱这一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口头传唱以及学生排与排之间的传唱,充分体现出民歌口头传唱的这一特点,而教师的.范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介绍山歌及特点并与劳动号子的区别

A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歌之一劳动号子的节奏,演唱形式,曲调的特点(出示幻灯)

劳动号子

节奏: 固定

演唱形式: 一领众和

曲调: 粗犷有力

B 师:通过今天学唱的山歌《对鸟》,你认为山歌是怎样的?它与劳动号子有什么区别,带着这两个问题一起来听《对鸟》和《打夯歌》(出示幻灯片)劳动号子 山歌节奏 固定 自由演唱形式 一领众和 对唱曲调 粗犷有力 高亢 嘹亮 悠长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思考了解山歌与劳动号子的区别,从而达到了既巩固了劳动号子的内容,又能加深对山歌特点的理解

5、 齐唱《对鸟》

师:我们知道山歌应用高亢,嘹亮,奔放的声音来唱,那么让我们再来齐唱《对鸟》,唱出山歌的特点。(学生无伴奏唱,有教师来指挥)设计意图:加深印象,起到巩固的作用

6、 创编歌词与表演唱师:我们知道民歌在歌词上有不断创新的过程,那么老师请同学们展开想像也来即兴创作歌词怎样。

A 小组讨论,要求在小组中先试唱

B 每组有由两名学生来表演,先问后答的形式

C 汇报时,先演唱,再问学生“你们听出他们那些地方体现出山歌的特点。”

D 同学们你们在山上边劳动边唱歌过吗?我请两位同学登上这两座山进行劳动,用上我们今天所学的《对鸟》和你们创编的歌词,一起来体验山野劳动的愉快心情(先表演《对鸟》,再表演自己创编的歌词)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气氛。同时对山歌特点的理解也起到了加深巩固的作用,并做到了初步运用。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对鸟》的学唱和表演,我们初步掌握了山歌的特点及与劳动号子的区别,还学会了几句乐清话,以后老师还会带着你们去熟悉更多的温州乡土音乐。

《音乐课《采山》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