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25 03:10:23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

一:导入新课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历史的结晶,历经千百而经久不衰,仅一轮明月就造就了多少文人墨客,让后人为之感叹、为之陶醉。那么,你能说出一些吟咏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列举一些了解的古代诗词名句)

大家列举了这么多描写明月的诗句,可见,月亮承载了我们太多的思绪、太多的牵挂,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被称千古绝唱的咏月咏中秋作品,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清朝的词评家胡仔在他的《苕溪渔隐业话后集》中这样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费。”可见,对他的评价之高。那么,这首词到底好在哪里?里面写了哪些内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苏轼,走进他的《明月几时有》。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让学生看课件,教师作适当点拔(为人耿直率真的苏轼,注定了他一生的坎坷。虽然22岁就中进士,入朝为官,但他始终不能迎合皇帝和当时王安石领导的新法,以至一贬再贬,在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的时候,他的弟弟苏辙正北上密州,二人终不得见,正值中秋,作者仰望明月,睹物思人,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

2、复习以前学过的作品?(对于这样一篇名篇,大家一定回家已经预习了,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进入前提测评)

三、前提测评

指名读,跟读

(让我们一起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四、朗读训练

1、课件播放一遍

2、学生读

3、齐读

(体会了这首词朗读的优美,不免让我们更急切的了解词的内容,下面我们分成小组,借课下注释来疏通一下文句)

五:思考讨论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二)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上阕----望月(写景)

②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五)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①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答案:明亮

③讲解"想象"的定义。

④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从"天河现水牛"图创造出"牛郎织女"图。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作者运用联想想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丽的情境,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境,请大家来谈一谈)

(配乐朗读欣赏范文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范读)(选配古筝曲目《西厢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改写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诗人苏轼独自在凉亭下自斟自饮,面对如此优美的月色,诗人浮想连篇,在这本应家人团聚的佳节,只有月亮在我身边陪伴,举起一杯酒面对天上的月色,想邀请月娥一起来欢饮,这美好的月亮在什么时候才出现呢?请问你居住天宫,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为什么不回答?哦!那我就飞到月宫上问个明白,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许会比人间洁净吧?可是听说月亮虽有美玉砌成的楼阁,却是“水气”结成的寒宫,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处的寒气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独舞自娱,与那舞动的影子欢愉吧,毕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宫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好呢?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阁里,复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无法入睡呢?是思念,是离愁,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诗人不由埋怨起月亮来了:你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这样圆满呢?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只要彼此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祝福天下的离人总有团圆的.一天。

(优美的意境仿佛让我们走入了一个仙境,让我们感叹、让我们感动,感动之余还是让我们回到现实中来,体会作者通过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好的文学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苏轼的水调歌头不仅在文学界倍受推崇,在音乐界也倍受青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下这首由苏轼作词的歌曲明月几时有)

九、音乐欣赏

(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的心声,苏轼做到了,他让我们的某种情绪更适合于表达,我们应该记住这篇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更应该记住这个伟大的人物苏轼)往下我们总结一下今天的这篇课文

七、归纳小结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八、作业布置

(一)背诵这首词。

(二)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结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失败进,莫悲伤;苦闷时,莫彷徨。用一颗乐观旷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最后,愿同学们在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都拥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晏殊的生平;

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首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此处隐藏23398个字……堑变通途。”写出长江大桥的建设,气势宏伟,速度惊人。

讲解:这是写正在建设中的长江大桥图景,“动”“静”“起”“飞”“变”一连串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不但写出游于长江之所见,而且展现了祖国建设的巨大变化与建设的迅速。这正是建国伊始,整个经济建设大好形势的缩影。

⑤“更立西江石壁……当惊世界殊”展望长江开发建设的美好前景,充满自豪之情。

提问:词中说要进一步开发改造长江之水,那是怎样的一个规划?有什么特点?(大坝十分坚固——石壁,将上游的水蓄积起来——截断巫山云雨,水库的位置很高——高峡出平湖)

讲解:这是写设想中的全面建设开发长江资源的蓝图。开发长江,利用水利资源是几代人的梦想,只有江山回到人民的手中,这一梦想才有可能实现。作者对词语颇有推敲,使之富有诗味儿,不说大坝而说“石壁”;不说上游流水,而说:“巫山云雨”;不说高山水库,而说“高峡出平湖”。用语典雅合体,更富有艺术之美感。这里又有一个神话联想——巫山神女的故事,那是因为巫山在长江上游,由武汉沿长江上溯,自然可达巫山,既到得巫山,便自然想到神女峰及其名称来历。因此,词的最后一句便巧借神女之传说,设想神女如果活到今天,也该会惊叹于世间的巨大变化。可以说是自然贴切,意味深长。这首词无疑抒发的是改造自然的.宏大愿望和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赞美。

3.丰富而自然的联想与想象。

① 提问:诗歌的生命在于联想和想象,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诗了。请你从学过的诗歌中举一例,说明是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的。(李白把两鬓斑白比喻成“秋霜”;陈毅把为革命牺牲做鬼雄,想象成“此去泉台招旧部”。

② 讲解:想象要自然合理,要有依据,而不是胡思乱想。如《天上的街市》,由远远的街灯和天上的星星的相似为依据,便张开想象的翅膀:既然天上星星像街灯,那必然也有街市;既然有街市,必有珍奇的物品;既然有物品出售,那必然也会有顾客光临;那顾客当中就会有牛郎织女,他们在天街上闲游;那颗一闪滑划去的流星,那就是他们提着的灯笼……这样由近及远,由人间到天上,由现实到神话,依次联想,轨迹清晰,自然合理。由此看来,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中的两处联想,也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作者根据中心的需要,从“游泳”的题目出发,切合了作者的诗情。因此,无论是成语典故,还是神话传说,都自然而贴切。

4.课上练习:阅读下面这首题为《相思》的诗,谈一谈它是怎样展开联想的?其联想的依据是什么?

相 思

高雨秀

打开电视机,

台湾——雨,

台湾——雨。

几乎天天如此,

雨多得出奇。

说奇也不奇,

人类四分之一的

相思泪,

倾泻在那里。

5.作业 :背诵两首词。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熟悉本词,疏通大意,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落实背诵要求。

2、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词的意象,进而感悟词中的完美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的旷达心胸。

教学难点:

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语文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水调歌头沙画,背景音乐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

一、众说纷纭谈明月——情景导入

1、有王菲演唱的'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

2、解题

这是一首词,题目是,水调歌头是。

3、简介作者(1)先让学生说;(2)教师再补充。

4、理清词的结构

二、饱含激情读明月——反复诵读

1、字正腔圆地读——读准字音;

2、有板有眼地读——读准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读出感情。

三、浓浓情意品明月——赏析诗词

(一)理解词的大意

1、结合注释,自读自译;

2、质疑(提出不懂的地方,先班内同学回答解决,老师可适当补充。)

3、老师考察部分字词,以检测学生自学情况。

(二)带着理解诵读全词

(三)品读上阙

A、品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1)明月几时有?是个什么句?(2)是谁在问?问的什么是谁?(3)他还问了什么?(4)他为什么要这样问?(5)那天上可能有什么?(6)他们可能在举行什么活动?(7)那月宫到底有没有这么美好?(8)诵读好这几句。(反复诵读)

B、品读“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1)作者把月宫想象得如此美好,他想怎样?(2)作者有没有乘风归去?(3)这里写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4)练习诵读这几句,读出词人的这种心情? C、品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作者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最终有没有做出选择?(2)这表明了作者对人间怎样的感情?(3)这里的人间实际上指哪里?

D、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作者由羡月到矛盾、愁苦,再到悠然自得而得以释怀积极向上的情感变化。

E、诵读上阙(带着作者的情感变化去读)(1)自由读

(2)齐读(老师可引读)

(四)品读下阙

A、品读“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1)什么“转朱阁,低绮户?”(2)这是由哪里写到了哪里?(3)“低绮户”说明了什么?

(4)但此时却是“照无眠”谁“无眠”?(5)为什么“无眠”?

(6)这句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7)揣摩诵读这几句。

B、品读“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1)大家看这是一个什么句式?(2)谁在问谁?怎样问?

(3)你从中体会到词人怎样的情感?

(4)诵读这句词,读出对月亮的怨恨,读出对自由的思念。C、品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作者对月亮一直怨下去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为什么没有?(2)你从这里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3)这里应该怎样读?(4)诵读这一句。(5)诵读1—3句。

D、品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作者有没有就此停笔?(2)他有怎样写道?

(3)这一句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情感?

(4)读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E、诵读下阙(读出词人这种思念、怨恨、旷达乐观、美好祝愿的情感变化。)

四、满怀激情诵明月——读出词情

1、教师配乐诵读

2、学生练读

3、学生配乐朗读 附: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中秋

苏 轼

望月问天 积极向上 怨月怀人 豁达乐观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