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

时间:2025-08-24 03:10:23
《皮囊》读后感通用【15篇】

《皮囊》读后感通用【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皮囊》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皮囊》读后感1

这是一本随手在当当上淘来的书,之前并没有引起我多大的关注,尤其是在看到几个粉墨登台的明星极力推介后,顿时觉得离自己平日的阅读方向相去甚远,但是在一个百无寂寥的午后,随手拿起,读了几章后顿时觉得难以释手,秉烛夜读,一口气读完了它。

读罢《皮囊》,会感觉到生活的'无可奈何和内心的苍凉会扑面而来,这是一种少有的书本所能带来的气息,或许平日里我们读惯了度尽劫波后重获新生的励志文章,乍读到这本书不由得会倒吸一口冷气,而后会觉得蔡崇达所带来的不是他的矫揉造作的观点,而是生活的本真,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没有抗争,没有歇斯底里,也不存在他站在作者的角度对读者指手画脚,传授经验或者生活之道的种种。反倒是,读着读着你会不自觉的对号入座,你会默许点头,因为他的笔锋所到之处,虽似娓娓道来般讲述家庭、父母,以及身边亲友所遭遇的形态各异的人生,可你读着读着就能感觉到一种从心底泛起的悲凉,你会觉得:是啊,这就我们眼前的'生活,我们努力奔波在自己以为在不断前进的路上,忍受着孤独寂寞,遭遇世间百态,人世炎凉,可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日常的生活琐碎甚至不知所以,我们越来越迷失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中,越来越迷失在自己脚下所走的道路中,我们甚至为自己设定了一百种成功的假象,可是这本书会让你停下脚步,会让你回望来路,可能我们的父母不再年轻,或者已经远行,也可能我们觉得再熟悉不过的人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人生际遇挥手告别,我们成长的故乡,我们儿时的玩伴都在一点点的从我们的生活里退去,我们有人买房,有人购车,有人在仕途上平步青云,有人赚的钵满盆满,可是,读罢此书,会觉得帐然若失,会觉得眼前所拥有的这一切跟身后失去的那一切来相比,真是太微不足道了。当然,这样来形容,未免有些太过悲观,但是,多少人都在生活里迷失了方向,都在舍本逐末,自欺欺人,或多或少的都有,幸免于此的寥寥无几。

蔡崇达在父亲中风偏瘫的日子里才觉得自己从未如此之近的走近眼前这个奔波了一生,迷失了一生,追逐了一生的父亲,也真是在这段日子里,在家庭举步维艰的境况下才看清了母亲的固执和虚荣实际上是对父亲深深的眷恋和爱意,这种爱从来就没有语言,从来不需要表达。为了给父亲看病,这个乡镇出生的青年,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不断给自己加码,不断鞭策自己,终于得以在城市立足,得以谋生,并在工作后拼命努力,以期能够用自己的努力延续父亲的生命;甚至是这个家庭都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前所未有的一致,这个过程充满心酸,生活的困顿和精神上的迷离不断地颠覆着所有的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蔡崇达得以细细品味父亲,理解母亲的执拗,以及自己成长历程中的得失。父亲最终还是走了,没有履行许下的承诺,母亲四处问神,祈求自己的丈夫能够在另外的世界轻松。这段日子,蔡崇达翻覆咀嚼,躺在父亲生前的病榻上感受他用仅能动的右手反复磋磨儿子贴在床头的照片,反复揣摩阿太死后留给他的遗言,反复打量这个家庭在历经困顿后建起的宅院,顿时感到在命运的安排下,人生充满着变数和不确定,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他所期待的并不是儿子拼命赚钱延续自己的生命,他要的是陪伴,这才是他想要要的。书本的开头,阿太已经告诉每一个读者: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浑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对这本书情有独钟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我读书的时候,我的父亲也曾因为心肌梗塞,差点撂下我;第二是,我目前的生活就是在一些不确定的事物上倾注着自己的热情和心血。当然,我知道读完书,书本归书本,生活归生活,很少有人能够在读完一本书后立马跳出眼前的生活,这也根本不是作者所要传达的意图,只是,每读一本都应该有所感悟,比如读眼前的这本,就会反复盘算究竟我们是越来越成功了还是越来越失败了,究竟是我们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再比如,你有多久没回家,多久没有问起你的父母。

《皮囊》这本书,说它是小说或作者的自传都不是十分的准确和全面,内容没有鸡汤文一样的励志和鼓舞人心,也没有娱乐消息一样的轻松愉悦,更没有"大家"文章里的强烈的文学性,它由一个个的故事构成,而这每一个故事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父亲瘫痪后全家人的挣扎与痛苦、倔强的母亲明知道房子即将要被拆除还是坚持花费"天文数字"般的金钱将其盖好、天才文展的漠然离开、厚朴的崩溃自杀等,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词语、特殊的句式,而是以讲故事的口吻,缓缓如水,一一道来。每一个故事看似简单,用心的人却能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不由得陷入沉思。

《皮囊》是一好友赠与我的。我曾经一口气读完过这本书,也曾在漫漫旅途中消磨掉不少时光,近来又第三次读完了这本书,依然感触颇深,于是,郑重推荐朋友一读此书。

《皮囊》读后感2

在书店兜转了大约两三圈后,终于是被《皮囊》这样的书名吸引了去,我想我读书也许是为了寻找些感人肺腑而直击心底的共鸣,但看到最直面也无需过多解释的“皮囊”,不禁好奇它会诉说如何的故事。当我从书中的末尾走出来后,回忆起的竟不是过程中耐人寻味的种种言语,而是恍然大悟般令人觉着舒坦——当人们过于想实现自身的灵魂时,又总在不经意间意识到皮囊的重量,它是让别人发觉精神的首要,又是与自我调解相处的必然。

【一、脱离生命】

也许大多孩童借着洋溢的青春总认为生命足够的漫长,死亡于他们而言无非是遥远而悲伤的。我还小时,爷爷就常跟我说:“我老了,就快走了”,然而那时他的身子却是分明地硬朗,他能顶着烈阳在滚烫的地面上走好远的路,汗珠肆无忌惮地攀上他的前额,他挥起毛巾用力就往脸上糊去,再过一会儿便不见那粗旷的呼吸声。

我那时不明白老一辈谈论起生死时为何总是一派悠然的模样,只好不知所措地安慰道:“不会走的。”再到后来,拐杖被爷爷颤巍巍地扶在手心……轮椅被爷爷笨拙地操控前进……厚实的衣服裹着他萎缩的身躯……脑海里住着让他难以入眠的病魔。也许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的艰辛才会渴望轻快的魂魄,所以有时也会想要逃离皮囊,也会想要脱离生命。

我想起书中的阿太、书中的父亲,“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人的一生总想为自己的理想,或者说是崇高的灵魂交代些成果。碌碌无为不会有成果,而此时的皮囊宛如被麻木着伺候;摸爬滚打不一定会有成果,但至少证明了皮囊是实实在在拿来用的。书中的父亲即便是常年的打拼,却也被一瞬的疾病困扰地束手无策,但他并非失去了动力,因为愤愤不平这身皮囊将家庭拖垮,才在那样狂妄的暴风雨中奋力模糊这样的事实。

“台风就是这样,来之前一点声息都没有,到来的时候就铺天盖地。”我问自己,要在如何伤痕累累的皮囊之下才能看到一个人的灵魂?也许就在铺天盖地之后吧,在成为卸下防 ……此处隐藏8882个字……化成了麻木的平凡。后来生活越来越好了,奶奶年轻时候受过的苦,受过的累,最后都体现在了身体上,奶奶的手指一直都是弯曲的,没办法伸直,都是年轻时候落下的病根。奶奶也经常感叹科技的神奇,电话就不错了,有线连着能说话,手机咋就那么奇怪了,没有线连的,也能说话。

文章中写的《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和我前段时间住院真是应景啊。前几天终于把我寻医问药系列写完了,我能感同身受到那种在医院的感觉,因为我既是个病人也是个旁观者。我用理智去克服和控制情绪。每当和别人说起来,一说是鳃裂囊肿,都说是个小手术。在没有做手术前,我也是一样,认为这只是小手术,可当自己真正经历过了,才会体会到那种种心酸、担忧、紧张、害怕、难受、痛苦。这让我想到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无关紧要的旁观者在冷漠的看着这一切。因为别人发生的不会对你产生影响。你没有经历过,就没办法切身体会,感同身受向来只是说说,那种切肤之痛无法传递。别人的事,再大的事也是小事,自己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

因为和作者是同龄人,很多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我也同样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张美丽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在那个身上的财富没有足够的数量,对人也就没有足够尊重时代,自由和自我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有时经常在现实和理想中不断切换,有时分不清梦境还是现实,有时是清醒,有时是沉沦,有时是悲哀。百家笔记网仔细想想,现在何尝不是呢?文中很有天才的文展、厚朴(文展、厚朴是《皮囊》中的人物)最后都以悲情的结局落幕,让我感叹人生的唏嘘。我很庆幸我身边的人有过同样的经历,但最终还是都大团圆的结局。那段青春的岁月真是有激情,也可以说是疯狂啊,但最终都被现实打回了原形。幸亏现在,宿舍的哥们都是家庭幸福事业有成。

但让我最有感触的后续。作者让我意识到,其实我也未曾真正理解过我的父亲。父亲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庭,一直以来,基本上都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做起任何事情都要比别人困难的多。有些人能展翅高飞,有些人能笨鸟先飞,但对于有些人来说,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显然我是属于后者。生活不易,生活对大家都不易,但对某些人来说特别不易;也许别人的起点,就已经是我们无法达到的终点。也许我们的努力在别人眼中是笑话,也许我们的努力不会有回报,也许我们只是生活中的小丑,但,还是要依旧努力,因为这是唯一可以做的。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愿你能在生活中找到你想要的。

《皮囊》读后感14

这本书的推荐语里写道:“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初看此书,我正在而立之年、初为人母等种种生活转变中苦苦挣扎。在那段可以称上人生“最低谷”的日子里,我终日在养育孩子的手足无措、父母年迈频繁生病及每天柴米油盐的“一地鸡毛”中度过,虽知这是人生常态,我却说不出的委屈与难过。这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走进我那静寞的夜晚,为我点亮一盏橘黄色的暖灯。

《皮囊》一书,它的文字似乎是一直以来我所期待能在书里看到的那样,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刻意的装饰什么,就像一个老朋友在娓娓说道过往的事情。从整本书来看,作者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作者的眼睛,仿佛让人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我们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我们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国式家族的情感命脉,看到了最底层人民面对现实用力强悍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与死人性最初的一面,这是我觉得书中最亲切、最温暖、最打动我的地方。

越来越觉得,在这个物欲横飞的时代,不光要追求物质的丰富,也要静下心来提升我们的精神,让心灵有所安放、让精神有所依托、让思想更加纯粹,这样的生活才是真实的.,才最踏实。从《皮囊》这本书中,让我感悟和思考最深的就是我们究竟要做什么样的人?究竟该追求什么?究竟该如何去做?

是不是我们太过矫情,没有的最想要,得到的不珍惜?是不是我们的本质就如此贪婪,被欲望填充?香港的阿小没有过上想象中大城市的生活,自由主义的厚朴步步迷失,文展再也没有那般天才,去面对现实的落差。他们最后都因为种种原因碌碌无为,曾经想要的太多,现实给不了,自己也实现不了,终究成为这个社会中无处安放的人。

《皮囊》一书让我感悟,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皮囊或许只是灵魂来到世上的一件附带的工具。一颗心永远是无处安放的,一具躯壳承载不动,却总能成为有形的桎梏,高于皮囊的存在是你,能被困住的是你,能挣脱出来的也是你。

往里走,安顿自己,让每一具个性的灵魂充满生存的智慧。

《皮囊》读后感15

一个看似平凡的书名,背后却包含着那些并不简单的道理......

本书作者蔡崇达,1982年生人,闽南人。韩寒口中的“写作高手”。现任《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24岁担任《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27岁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为全球17个国家版本的《GQ》最年轻的报道总监。

《皮囊》是他第一部文学作品。

第一章节,作者就介绍了他的阿太——一个活到99岁的“很牛”的人。但阿太虽很绝情,但却是作者心灵的归宿。读完这本书已经很久了,但我始终记得作者的阿太所说的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被拿来伺候的。”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八章:“天才”文展。其实书上并没有在天才上面打双引号,但我为什么在上面打了双引号呢?本章节主要讲了黑狗达因病遇见了被母亲带到家里和黑狗达一起玩的文展。从文展的一言一行中,我能看得出他是一个很有主见、很有想法的`人,也是因为文展的话让黑狗达的病渐渐好了起来。

文展总是在为未来做打算、定计划,他做什么都很努力。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甚至在学习上还精打细算的,各科成绩都一定要和自己预想中的成绩一模一样,而且是训练自己的领导能力才跟小伙伴玩的。

但是我认为,他即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会得到什么。他一次次地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自己的计划总是赶不上自身的变化。这样的患得患失,才导致最终变得越来越迷茫、越来越颓废的文展。也许这样的学习方法并不适合文展,在这件事情上我并不认为他是一个天才。最后的一句话是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心灵:“对不起,其实我也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厌恶你。你说,凭什么是你?为什么不是我?”这句话可能是对彼此命运的拷问吧。这个故事也给了我人生的启示:生活永远是不尽人意的,也许努力了,你会失败,但是你若不努力,你一定会失败!至少像文展这样的人,他们为自己的未来努力了,即使是失败了,也不感到遗憾。只可惜……命运多么不公平……

《皮囊》中这些可在骨头里的故事,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皮囊》读后感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