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听课评课稿汇总14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评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听课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听课评课稿1近期。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活动。首先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帮助。他们给了我很多有价值的建议。我捧着沉甸甸的收获。心情也被感动着。每逢讲评课。附小的老师们都毫不敷衍。有什么说什么。真诚的指出你的不足。意见中肯实在。这种严谨求实的教风一直延续传承着。激励着一批批年轻教师的成长。
这次通过自己讲课。聆听不同年级语文老师讲课以及评课。收获良多。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今天我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1、要准确的把握教学目标。吃透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创设情境。把学生不易理解的字词。放在熟悉的`课文中去理解;遇到重点词句要让学生用不同记号标明。比如:动词用点标记、中心词用三角标记中心句用双横线标记。以方便学生课下记忆。
2、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找答案。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感情、道理。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让读课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的予以纠正。
3、教师的语言要具有艺术魅力。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种艺术。谁能将他演绎好。谁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课堂上要用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课堂的语言也要简洁、准确。避免一个问题多个问法;在授课过程中。还要善于运用多种鼓励性的语言及时进行评价。比如:“你真会读课文。”老师还想听、“你们肯定比老师读的。
好” 、“你真棒!理解的真深刻!”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读书的兴趣;另外。板书不易太多。要瓜熟蒂落。写孩子的语言。
这次讲课、听课及评课活动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我也反思到在我的教学中存在很多的不足。还需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小学语文听课评课稿2《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听了赵老师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指导个性朗读
在朗读指导“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到描写盘古动作的词。自己做动作。感受抡的力度。再指名读。学生读得不理想时。耐心指导。问:“他抡起斧头时会怎么想呢?”生答“我一定要劈开。”就这样引导学生带着这份决心再读。体会抡的力量。并通过范读指导学生重音轻读。比如:引导学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轻声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重音读。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
二、在表演中体会
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赵老师边范读边让学生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当老师读完。问你们有什么感觉时。学生都纷纷说累死了。老师马上过渡说:“你们坚持了几分钟就感觉累了。可盘古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辛。
三、充分发挥想象
教学时。赵老师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如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很具体。她让学生学习后问:“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个想象空间留给了大家。你们发现了吗?”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
四、重视方法指导
赵老师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时刻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无论学生的程度是高还是低。无论学生体会得是深还是浅。他们都在品尝学习的快乐。他们都在收获着。
语文课堂是缺憾的艺术。我听了这节课后。有两点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1、借助媒体教学。固然有它的独到的优势。但学生阅读文本还是要回归课本中来。近距离接触。或许效果更好。
2、可适当添加小练笔。
小学语文听课评课稿3【教学讲座】
小学听课与评课要求
无论是传统教研.还是目前大力倡导的校本教研.听课与评课都是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形式。但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在听课、评课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听、评课的效果大打折扣。有效地听课、评课.需要正确的方法和程序。本文结合小学语文课的特点.就听、评课的操作方法、技术和相关程序做一些探讨。
一、听课
(一)课前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克服听课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增强听课的主动性、目的性和针对性。为此.听课之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做细相关的准备工作。
1、明确听课目的
首先.要弄清听课的类型。一般来说.听课大概有三种类型。一是优质课.二是研究课.三是随堂课.四是辅导课。
然后.要根据课型确定听课的目标。
――听优质课。优质课的献课人大多是骨干教师.主要是骨干、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输出。对于这类课.听课人要抱着学习的态度.认真吸收授课人娴熟的课堂教学技艺。
――听研究课。这类课往往带有实验、探究的目的听课人要以积极参与的态度.对教学中变革、探索的成分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检讨教学中的得失。
――听随堂课。这类课一般是常态课。听常态课时.听课人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合理取舍.注意发现经验和亮点.增加自己的教学积累。
――听辅导课。这类课一般是指“师傅带徒弟”的课.学校往往确定了“以老带新”的结对帮扶成熟教师或骨干教师对年轻教师的指导.主要通过听课、评课来实现。听这类课.指导教师要善于发现新手的有点.更要有针对性地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辅导课可以“师前徒后”.也可以“徒前师后”。
2、了解教学内容
听课前要对本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教学规范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研究。重点要了解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本节课前后教学内容的`衔接。同时.还应对听课班级的学生基本情况进行一些了解。 ……此处隐藏18062个字……的规范、美观;三是看简笔画。是否具备必要的简笔画技能。
2、教态: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是合格教态的基本要求。对教态的较高要求。教师还应该仪态优雅。富有表演力和感召力。
3、语言:准确清晰、精当简练、语调适宜、快慢适度。是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较高要求: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或哲理、激情奔放、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幽默感。
4、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熟练程度。
(六)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看课堂教学效率。即单位时间取得绩效。达成同样的教学目标。使用的时间越少越好、学生学得越轻松越好、学习过程越快乐越好、学习负担越轻越好。
二是看目标达成度。主要看是否实现既定教学目标。这里要强调多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仅看学了多少知识。提高了哪些能力。还要看学生在思想教育、情感体验、实际操作等方面收获。
三是看学生受益面。要关注全体学生的收益状态。从不单要看优秀学生的发展。还要看中等生和学困生的进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各上层楼。
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可结合听课时当堂测试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确保评课有理有据、客观公正。
小学语文听课评课稿14美在心中。溢于言表。语文的阅读教学担负着不少的重任——它既是基础教育。也是爱的教育(人文)。有人认为它还是美的教育。《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语言是美的意境是美的朗读也是美的。很多的文本本身就是对美好事物的优美呈现。体现了作家对美的向往与追求。这是作者要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也是语文不可或缺的魅力之一。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并非每个人都有特定的审美的能力。每个人对美的欣赏也可能因人而异。这位老师不仅对美有较高的鉴赏能力。而且她能在课堂上很好地作出诠释。能再现情景——用真实可感的美图。用优美婉转的描述。电子图像或许已经不是现代课堂上的新鲜之物了。关键在于使用者这次并没有生硬地进行展示。而是以图片为引。把学生引进文本。导入生活。三者的结合还颇为巧妙。如她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放在了一起并适时出示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如在理解“应接不暇”的时候。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就像姚淑华老师说的“答案就在文章里”。我觉得答案也在生活中。此外。老师还特意把这篇美文中的诗情画意展现出来。为此她别出心裁地把其中的段落编排成诗的格式。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这些尝试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请原谅我的少见多怪)静心一想:散文与诗歌确实有许多共同之处。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积累。如开头词语的。
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
过渡——嫁于春风不用媒
小结——似曾相识燕归来
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是一节高品味的语文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有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就是语文课。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颇有大家风范。课堂意境的渲染更是独具匠心。当学生情感达到高潮的时候。季老师戛然而止。恰到好处。学生意犹未尽。“英雄”的韵律余音绕梁。三是不绝。
总之。今天的三节观摩课各有特色。各有千秋。虽然存在一些缺憾。但犹如维纳斯并不因为断臂而影响了她的美丽。今天的三节课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今天。我和我校的20位教师在南街小学听了王淑军老师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和赵艳红老师执教的《开天辟地》两节阅读课。收获颇多。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两位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能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始终是课堂上的引导者。组织者。始终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交给了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王淑军老师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注重了朗读和写字的指导。王老师检查词语读音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读。在容易错的字音上。王老师进行了强调与强化。力争全体学生都能读正确。真正做到人人有提高。人人都学会。在检查朗读课文时。注重了学生朗读姿势与朗读能力的培养。王老师从细节处着手。让孩子们掌握读书的正确姿势。并教育学生要大声地、口齿清晰地把文章读出来。这就是朗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阳光、自信。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而且。老师亲切的语气。微笑的面容也给了学生读好文章的信心。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语文能力训练。王老师在了无痕迹中达到了这一要求。王老师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小组内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听赵老师在执教《开天辟地》。可以用“行云流水”一词来评价。整个教学过程赵老师始终以文本为依托。让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去感悟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如。教学“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这个巍峨的巨人……”两个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观察他的动作、神态。再读句子。读懂了什么。从哪读懂的?让学生再做做盘古把天和地分开时的动作。师此时配乐朗诵。学生在举臂一分多钟时的累与盘古的“一万八千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盘古的伟大精神跃于眼帘;紧接着。赵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抓住下一段的“精疲力竭”“微笑”感受它的献身精神。
很感谢两位老师的辛勤劳动。能带给我们一些收获。一些思考。还有几点建议与大家一起商榷:
1、王淑军老师在教孩子们写字时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老师要在孩子们中间巡视指导。在孩子们的本子上写几个范字。让写的不好的学生零距离地学习临摹老师的字体。更能拉近师生情感;还可以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去写。调动孩子积极性。让孩子真正喜欢上写字。
2、赵老师整体上看学生读书的时间还太少。感觉像蜻蜓点水。开课伊始。就直接问: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标画有关语句。在学生对整体还没有意识时。这样未免太仓促。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赵老师像是在牵着学生走。一步一步的没有放开。学生在感悟时谈的太浅显。没有真正触及心灵。
总之。听了这两节课。让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语文教学。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弊端。如:学生读'。
书时间少。问题意识不浓。想象力不够。表达能力不强……这都与自己平时课堂上放的不够有直接的关系。想起叶老曾经的号召。“所有学生要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贡献力量。”所以。对于一节普普通通的语文课。如果落实了该落实的工具性。影响了该影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算是“语文课”了。也就有了语文“味”了。期待更多、更有语文味的好课不断呈现。也希望这样的活动更多一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