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时间:2025-07-02 19:58:26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通用15篇)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通用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别人写的随笔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形式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学随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1

现在的学生写作文很少打草稿了,写出来的东西自然词不达意,甚至有些面目全非了。对此,笔者很是头疼。

写作文先打草稿然后誊抄在作文本上,这本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可几次三番的作文课下来,对于作文打草稿竟有些失望了。在我口干舌燥、唾液四溅的近一节课后,发现学生打草稿的越来越少,很多学生竟是全然不顾我的苦口婆心,置我的`千叮万嘱于耳外直接“画”在了作文本上。于是,学生们写作文的过程一片忙乱,借橡皮涂改液的,交头接耳询问遗忘字词的,间或听到“嗤……”撕纸的声音……

针对这种情况,我思考了良久。我们的作文有打草稿的必要吗?我认为,作为小学生作文还是有打草稿的必要的。小学生刚刚接触作文,从开始写话到现在每篇要求400字以上,可是说是一个打写作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写作水平整体上不是很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比如写作技巧、写作思路、选材等方面的锤炼写作能力才能够提高,而打草稿正是锻炼这些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作文初稿写完以后,可以多方面的进行查找问题,字、词、有无语病,整体结构等等,可以通过小组间探究进行有效的修改、润色,而这样的过程正是作文水平不用断提高的过程。现在小学生不愿意打草稿,一下子越过了这个阶段,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抛弃了很重要的一条途径。

经过多次观察,发现学生不喜欢作文打草稿有几种原因:

一、没有认识到打草稿的重要性,认为打草稿与否无所谓,渐渐地都不愿意打草稿了,长此以往形成写作文不打草稿的习惯。

二、为了追求速度,尤其是书面考试的时候时间紧,总想着快点结束好干别的事情,不愿意去打草稿。

三、相互攀比。大家都不打草稿,我为什么还要打草稿?

四、平时我们的要求不严,导致学生们作文不打草稿习惯的养成。

……

在小学阶段不打草稿很容易影响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为了减少和杜绝学生不打草稿作文的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认识到作文打草稿的重要性。只有从思想上认可了,学生才心甘情愿的想去打草稿。

二、通过硬性手段,比如教师自己或者安排小组长检查修改草稿后再誊抄,“逼”着学生去打草稿。

三、通过进步作文展示,让学生感受到打草稿作文的进步,激发学生打草稿的习惯。

……

学生作文不打草稿,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纵容的,我们科任教师只有自我绷紧打草稿这根“弦”,学生才能按着作文提高的路子越行越宽,越写越好。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2

纵观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谁创新,谁就进步,就发展,谁不创新谁就倒退,就落后,最终不打自夸,可见创新教育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注重教育创新,培养学生学习意识,发现,挖掘学生潜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根椐本人数十年的教育经验,数十年的工作心得,我认为这是对神圣教育事业的负责,对个人教育工作的负责,对学生一生的负责,我曾经就有过一次深刻的亲身经历,感受到了实行新课程标准教学对学生的改变。让我看到一个学生从讨厌学习到热爱、主动学习的奇迹转变。

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记得,一次在接手另一个同事的班级时,同事在对班上学生作介绍时,特别提出了一位男同学的名字对我说:“这位同学情况特殊,很调皮,学习成绩不好,上课爱讲话,还影响别人学习,我曾尝试过找家长、罚作业,晚上家访等方法督促他,期望能提高他的学习成绩,但都无效果,希望你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能有更好的良策”,得到这个消息后,我就特别关注这个学生,经仔细了解,得知该学生父母在外打工,现在本人由外公照顾,个性倔强,但心肠很热,有较强的影响力,喜欢得到别人的关注,针对这个情况,我特意为他设计了一套学习方案,按照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对他进行引导。首先,我让他担任班级小组长一职,激起他的学习兴趣,发挥他的领导才能,并针对该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我就在平常的教学中设疑,在课堂上巧设疑,于无疑处设疑,唤起他的好奇心,增加学习趣味性,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每次课堂上,我都有意识提出疑问让他回答,让他在课本里自行找答案,并激发他的想像力,同时让班上所有学生讨论,彻底改变原来硬性向学生灌输的传统模式,成为与学生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的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觉掌握全文知识要点,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可击千层浪,在实行创新教育模式后,课堂内就不像以前那样呆板,纯粹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甚至有时可能看到学生在睡觉的不协调现像,而现在课堂气氛热烈,学习氛围浓重。学生都愿意学习,都愿意共同探讨趣味十足的课本知识,记得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课文中有段文字是这样描述的,“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于是我就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她一点燃火柴能看到这种景象呢?”同学甲说:“是她太饿了,产生了幻想”,同学乙却说:“因为那天是圣诞节,而她却又冷又饿,又不能回家,所以产生了幻想”,当时,该学生也参与到同学中一起讨论这个问题,神情专注、态度认真,整个课堂气氛非常理想。

因为改变了教学模式激起了他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学生意识,变硬性强迫接受为自己主动学习,到了期未考试,该同学的成绩从最后几位一下升到了前几位,并在后来的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中,跟许多同学一样获得了优秀的成绩,据学生本人介绍:目前已在重点高中就读,这就印证了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才是创造的原动力,是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型成果无一不是在对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先得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因此,在现实情况中,一个调皮好动的学生,在传统教育中也许是个后进者,但在新课程标准教学中可能就可以改变成优秀的学生。

在小学语文教育岗位上磨砺了十来年了,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的独有特点和深刻意义:是小学生个体自小展现和表达自我的必要途径,又是青少年思品教育的基石,而且是一切人文学科的基础.如何使语文教学的作用和效果发挥的最大,并且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是探讨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终极目标。当今时代的发展急切呼唤教育的方式。 ……此处隐藏12729个字……,像个丑八怪)最后,猪小姐为什么又同意去了呢?(猪先生做回了自己)?

[案例三]多才多艺的陈涵

陈涵是我们班的班长,她不但人长得像个洋娃娃,而且还多才多艺呢!“元旦“联欢会上,同学们齐唱“新年好”时就是陈涵用小提琴伴奏。六岁多的她,每天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拉琴、绘画、跳舞、读书、写博等等。小小年纪的她,从上学期起,博文都是自己亲手敲上的,这需要多大的耐心啊!另外,她上课听讲专心,师生、生生互动交流时,她发言积极;又由于爱看书、善于思考、做事认真、乐于分享,所以,她发言的质量很高,深得同学、老师的喜欢。

[案例四]众多小诗人

1.梳出的诗人梳出的爱

我们“日有所诵”台湾作家谢武彰的儿童诗《梳子》后,由于在这首诗中,“风是树的梳子”、“船是海的梳子”两句想象奇特,富有情趣,是仿编的好教材。为此,学生会背诵之后,我就让他们尝试口头仿编诗句。第一步,以老师给出的“风”来编,由于难度相应较小,孩子们的发言很是踊跃,编出的诗句很是生动、形象,传递出深深的爱意。如,风是花的梳子,梳着花的头发。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13

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推着孩子不知不觉地、深入地进行到教学的一个个进程中。因为情感的作用,语文教学可以极大地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通过情境中那些有血有肉的形象,那些声情并茂的场景,那些震撼人心的氛围,去打开孩子们的心扉,去感染孩子们的心灵。

但是,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时,却忽视了一些小细节的处理,如:背景音乐的选择问题,一篇介绍历史比较悠久的古典建筑的文章,却配上了一段抒情的钢琴曲,课堂营造的情感氛围显得格格不入;针对故事情节设计的模拟主人公对话,本能够有效拉近学生与主人公的距离,引领学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但是由于教师自己情感不够投入,语言缺乏感染力,使得学生情感体验不够;一段非常美的.写景的片段,老师想通过自己配乐朗读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想象美妙的画面,可是却忽视了自己课前的朗读训练,读时语调生硬,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

因此,情境的创设要关注细节,从细致入微处着手,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感染,使学习成为儿童心灵的追求。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14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段话启示我们: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赋予生命的活力!

动态的课堂,始于“生动”的情境

语文课要有情味,这是语文课的人文性和情感因素决定的。编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产物。事实上,任何一篇传世之作,无不是作者真挚的情感的凝聚。那么,如果要想学生在语文课上动态生成,教师必须不断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引导学生把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联系起来,把听说读写联系起来,把学习语文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自悟自得,并日渐提高学生的悟性。我觉得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

1.教师须动情在先。

语文教师在深入钻研和具体讲授这些教材的过程中,心灵必然会受到深浅程度不同的感染,动情于衷,激起清波,乃至引起情绪姿态、语气声调的诸种变化。随着教材内容的不同,特别是教材中所蕴的情感实际,教师相应地做出或憎或爱,或忧或喜,或褒或贬的不同反应和评价。

2.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创情境。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感悟、生成、表达,善于和部分先悟的学生一同创设情境,带领全体学生走近课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他们的想象、联想,令学生的心神沿着作者的潜思暗构的运思路向,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产生出如闻其声、如见其貌、如历其境的艺术之感,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那种境界,实现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和谐共振。

动态的课堂,乐于“机敏”的倾听

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教材改革,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学情”,便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要求教师必须机敏地去把握学生即时学习情绪和认知需要,去灵活地组织教学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善于倾听更具有重要意义。

1.善于倾听要用“心”。

一位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在执教《春天》一课时,拿出一枝盛开的桃花问学生:“小朋友,请你想一想,桃花为什么会开?”老师提问的本意是希望达到“因为天气暖和了,春天到了,所以桃花开了”这一季节转换的规律的认知目标,但小朋友却说:

“桃花睁开眼睛想看看春天的景色有多美。”

“桃花睡醒了,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给顶开了。”

“桃花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漂亮。”

“桃花她也长着耳朵,她想听听小朋友们唱歌呢!”

“因为柳树绿了,桃花想和柳树说说悄悄话。”

聪明的老师一直微笑着,认真地倾听这来自心灵的美丽的声音。最后,老师望着一张张兴奋的小脸,激动地说:“桃花觉得小朋友太可爱了,都说得这么好,她很高兴,就仰起她的小脸,朝我们笑了,这样桃花就开了!”教师的延时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倾听孩子们的发言,保护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充分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15

事业前途平淡中的无奈

玉门市管庄学校李秀兰

可以说,每个刚刚走上讲台的教师都曾经有一番壮志宏图。有的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学校的领导,有的想通过自己的拼搏成为一代名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失,工作的打磨,许多人的棱角光滑了,雄心没有了,壮志消失了,更多的是对事业前途失去了信心,在平淡之中无奈地工作着。因为他们发现,原来现实和自己的理想差距如此遥远,在学校里并非你的业务水平高就能走上领导岗位,于是,这些人,有的向社会投降了,成了自己曾经厌恶的人,更多的是变得冷漠甚至于消极反抗了。他们发现现实和自己的教育之梦距离太大了,必须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旋转,否则就会遭受家长的指责,人们的不满,最好收起你那一套教育的乌托邦,回到可怜的现实中,为了生存麻木而机械地重复前人的劳碌,于是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掩藏了,只是如此工作着。当然也有少数辉煌灿烂的人物。教育氛围应该引起我们反思,为什么要让我们教师如此无奈地在平淡中工作,难道我们不需要激情烈火地点燃吗?我们不愿意在平淡中无奈地工作,我们同样需要阳光灿烂,生机勃勃,我们不愿意在灰色中流泪生活。

  20xx.09.25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