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21 16:14:25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荆轲刺秦王优秀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学设计1

【设计思想】

本课在设计上本着两个原则: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文的育人功能。本课面向高一新生,通过表情诵读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不能过多地从语法角度肢解文本。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荆轲刺秦王》一文,文学美最集中展现的是两个部分:易水决别和荆轲刺秦。通过情感诵读、教师鉴赏引路的方法,抓住这两部分重点落实,从知、情、意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文学艺术鉴赏的审美活动,受到美的熏陶。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教授时需首先疏通文意,熟知文脉,继而感受形象,体会感情,力争将易水悲歌段落熟读成诵。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现象,疏通课文内容,理清叙事脉络;对先秦古文简朴的叙事风格有初步体会。

2、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并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3、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使学生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憾,引发其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1、梳理字词,从被动句和古今异义两个方面积累文言知识。

2、理清叙事脉络,并从中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方法:

采用同学分组竞赛的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主找到四个方面的文言现象,老师指正。学生诵读感知,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自主合作法,诵读感知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试着找到被动句和古今异义两个方面的.文言现象。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据说陈凯歌一直很喜欢读《史记》,《刺客列传》更是百看不厌。这促使他产生了把“荆轲刺秦王”这段史实搬上银幕的冲动,拍摄了影片《刺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歌一曲,千载有余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荆轲刺秦王》。(板书:荆轲刺秦王)

二、反复诵读课文,梳理文字,积累文言知识

1、师:首先,我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正音,并找出通假字。

课件:

正音:督亢(kànɡ)愿足下更(ɡēnɡ)虑之樊於期(wū jī)右手揕(zhèn)其胸拊(fǔ)心血濡(rú)褛以药淬(cuì)之忤(wǔ)视瞋(chēn)目变徵(zhǐ)之声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生大声齐读以上内容。在教学生成中,学生可能对这些字词比较生疏,多读几遍利于加强巩固)

2、师:音正字顺之后,分角色朗读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其中有三个人物角色──太子丹、荆轲和樊於期;其他同学注意找出其中的文言现象。分组找出被动句、古今异义文言现象。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学生分角色诵读时,如果忽视诵读技巧,可立即点拨指导。比如“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仰天太息流涕”六字,读时,一字一段,一词一顿,音量要大,语速要缓,重音落在“仰天太息”四个字上,教师可示范诵读。比如“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诵读“偏袒扼腕”时可指导学生加上肢体语言。

学生诵读时,由于个性不同,感情表达各异。这个环节一定要突出教师的示范诵读作用,并选择善于感情表达的学生朗读以渲染气氛,加强对全体学生的文学美熏陶。

课件:

总结归纳:

古今异义词: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困顿/今:贫穷

仰天太息流涕曰古:眼泪/今:鼻涕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护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在那时/今:连词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学生自主找被动句时,要先让学生明确被动句概念,从句意入手。找古今异义词时,要先让学生明确汉语发展的概念。

讲语法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一定要深入浅出。如果学生初中语法知识积累少,切不可着急,要循序渐进,一点一点突破。

三、感知课文,挖掘内涵,感受人物形象

1、师:朗读文章剩余部分,并思考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刺秦之前,荆轲和太子丹分别作了哪些准备?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探究此问题,可指导学生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找出刺秦的准备,学生如能疏通文意,就能比较容易找到“头图取信、药淬匕首、武阳为副”这三方面的准备,而极易忽略“待客同行”这个关键环节。对此,可引导学生从“太子迟之”的原因切入思考。第二步再引导学生给四项准备工作归类。

课件:

荆轲:头图取信待客同行

太子丹:药淬匕首武阳为副

2、师:太子丹和荆轲的准备工作有相同和不同之处,甚至有矛盾的地方,同学们能不能分析一下原因?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二人准备中有冲突的方面。比如以头图取信秦王,说明荆轲做事谨慎周密,能抓住本质和关键。他深知只身一人,提剑入秦,行刺戒备森严的虎狼之君,是千古万难之事,因此务必设法取得秦始皇的信任。(板书

荆轲:谨慎周密做事务本。

坏大事者,太子丹也。他妇人之仁,不忍取樊於期之头;他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难面前,惊慌失措;他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之下,贸然行事,催促荆轲上路,以致刺秦大业功亏一篑而幻化成空。(板书包太子丹:心浮气躁动贸然行事)

3、师:在不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后,荆轲匆匆踏上了刺秦这条不归路。其时,太子送行。宾客诀别。下面就一起来欣赏慷慨昂的易水悲歌。(摇放幻灯片)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请注意这句话的文眼“白衣冠”,简单三字,“未成曲调先有情”,是何情?穿着送葬死人的丧服来送别活人荆轲,品味起来,隐隐散发着一股秋水寒潭般冰冷浸骨的悲伤。生离死别之际,“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高渐离变徵击筑,荆轲低吟悲歌,此情此景,任是铁石心肠之人,也会心有所动潸然泪下。“天若有情天亦老”!但易水悲歌,是一部悲而壮、哀而不伤的慷慨史诗!“复为慷慨羽,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音调陡变,悲去壮来! ……此处隐藏2793个字……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整体感知及字词解析:

(一)解题并梳理文章脉络

1.《荆轲刺秦王》这个标题是编者加上去的,你们觉得关键词是哪一个?(“刺”)

2.本文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阅读时抓住“刺”,即可把握文章的脉络。

(一)刺之由:(“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故事开端。

(二)刺之备:(“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故事发展。

(三)刺之时:(“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故事*。

(四)刺之果:(末段)——故事结局。

(二)刺之由

1.字词解析

①进兵北略地:向北

②则虽欲长侍足下:则,那么。虽,即使。足下,您,指荆轲,表对说话对象的尊称。又如:《陈涉世家》中“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③微太子言:如果没有。又如:《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

④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这不仅是个省略句,还是个倒装句,经过调整后的语序是“秦王(以)千斤金,万家邑购之”

⑤诚能得樊将军首:果真。又如《陈涉世家》中:“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也表示假设关系。

⑦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走投无路;困,处境困窘。今义,贫穷。古今异义。

(三)刺之备

1.为行刺做了哪些准备?

“准备信物”、“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和“易水送别”五个场面。

2.字词解析

①皆为戮没:读wèi,被。

②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③而燕见陵之耻除矣:被

④将军岂有意乎:是否

⑤既已,无可奈何:事已至此

⑥太子迟之:以……为迟

⑦仆所以留者:……的原因

四、整体感知及字词解析

(一)易水送别

1.朗读文章第9段

要求读准字音,学生常常将“太子和而歌”中的“和”读成hé,应读hè,解释应和。

2.字词解析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来,表目的

③既祖:已经

④又前而为歌曰:前,上前。为,wéi,作。

⑤发尽上指冠:向上

⑥于是荆轲就车而去:接近,登上

⑦终已不顾:回头

3.概括这段文字所写的内容。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易水送别

4.朗读时应读出怎样的感情?并中文中找到依据。

学生自由讨论。

明确:悲、壮

“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衣戴白帽意味着荆轲此去凶多吉少,可谓是生人做死别。形成一种凄惊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我们的习作中常见的外貌描写是“他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十分漂亮,也不十分丑陋”,外貌描写是为中心服务的,不是为了写外貌而写外貌。

“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其中音乐由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渲染悲壮气氛。

“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所要表现的是荆轲,为什么要写送行的宾客?

正如“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观众的表情是为了突出*人技艺高超。

“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只用一个动作就突出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的刚毅性格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5.有感情地诵读第9段

(二)厚遗蒙嘉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第11-13段内容。

厚遗蒙嘉

2.字词解析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泛指用作礼物的玉帛等物;(今义)货币

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确实

③燕王拜送于庭:“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即“于庭拜送”。

④使使以闻大王:使,派。使,使者。

⑤乃朝服:穿上上朝的礼服。

(三)廷刺秦王

1.字词解析

①以次进:按照

②秦武阳色变振恐:脸色

③群臣怪之:感到奇怪

④前为谢曰:为,wèi,为之,替(秦武阳)。谢,谢罪。又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⑤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完。见,通“现”,露。又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⑥秦王还柱而走:跑

⑦箕踞以骂:箕,两脚张开,如同簸箕。踞,蹲或坐。箕踞,以示轻蔑对方。又如《醉翁亭记》中的:“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翼”解释为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第13段哪些字音重读?并简析原因。

学生稍作思考,点名回答。

明确:“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中的加点字重读,献图时年十二就*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引起了众人的猜疑,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形势非常危急。

“荆轲顾笑武阳”中的加点字重读,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使秦君臣上下疑窦消除。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

3.第14-16段要用什么样的语速读?

学生讨论思考。

明确:14、15段读荆轲的动作语速快,“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读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语速也要快,“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读群臣语速慢,个个呆若木鸡。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

16段眼看着秦王要成为荆轲的剑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这一部分语速急促,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

4.第17段哪些字音重读?并简析原因。

学生稍作思考,点名回答。

明确:“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和英雄虎胆。

(四)课后作业:试总结荆轲这一人物形象。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