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舞记》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17 16:14:26
《观舞记》教学设计

《观舞记》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舞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舞记》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3)品味课文优美的语句。

2.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

(1)激发对世界优秀文化艺术热爱的感情。

(2)感受舞蹈所表现出生命与心灵的跃动。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内容

本文表现了印度的舞蹈艺术,赞颂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的美和高超的舞技,展现了异国的文化风情。

2.重点、难点

品读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印度舞这种舞蹈艺术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舞蹈视频导入。

师: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舞蹈。并说说你们看后的感受。(课件播放印度舞的片段)

师:我们的邻邦印度,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我们看了都会有美的感受。作家冰心在看了一场印度舞后和我们也有同样的感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冰心记叙自己观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观舞记》。来看看冰心是怎样用文字来表达这种美的感受?

(课件播放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大声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词;

你认为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表达作者观赏卡拉玛姐妹舞蹈的感受?

(课件出示要求)

师:下面老师要检测同学们,看看大家有没有掌握这篇课文里的疑难字词。

(请一竖排学生轮流读)同学们很不错,都读准确了。很好。(学生齐读两遍)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我们找了哪句话来表达冰心的观感。(飞动的美)

(课件出示字词和句子)

(三)寻找美点。

1、著名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下面要请同学们张开眼睛,去寻找,去发现文章中美的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寻找美点。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看谁找的美点多。(小组讨论机动)

(课件出示问题)

2、交流。(学生答舞蹈本身的美或语言的美都可。老师要引导语言鉴赏方法。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以及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作者对卡拉玛姐妹舞蹈的赞叹之情。)

师:同学竟然发现了那么多美的地方,有些老师也没发现呢,可见大家都有发现美的眼睛。那么这些美,我们可以归纳为舞蹈本身的美和冰心的语言美。舞蹈美的方面包括身形、神态、服饰、舞姿等。我们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这几个方面。学生填词。(或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提出)那么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冰心在观看了一场舞蹈后为什么能写出如此美的文章来?(观察、本身的语言功底、运用了一些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是文章生动形象。对卡拉玛姐妹舞蹈的喜爱)

2、齐读第17小节。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舞蹈的美和冰心语言的美,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作品的情感。配乐。(课件出示)

我们通过寻找文章的美点,大家也得出了一些舞蹈鉴赏和描写的角度和方法了。请同学说说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角度:从舞蹈的身体、舞步、服饰、感受。

方法:善于观察、用了排比、比喻、引用等修辞方法;

我想我们学会了这些方法,也同样能用我们自己的笔写出我们的观感。

(四)仿写观舞蹈感受。

师:下面我们来欣赏我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试着写出我们的感受。

欣赏《雀之灵》片段。(课件出示片段和要求)写在课题旁边。小组推荐写的优秀的作品全班交流。投影出来。好的作品全班齐读。

(五)拓展阅读。(机动)

师:同学们都写得非常不错。我们再来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来看看如何用一首诗来描写舞蹈。来读一读另一篇当代诗人艾青先生的诗歌《给乌兰诺娃》,这也是作者在欣赏了一场优美的舞蹈表演后的所思所感。

1、出示艾青《给乌兰诺娃》

(课件出示诗歌)

一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潜心体会诗人为我们营造的艺术境界。

师:从诗中你发现了芭蕾舞姿怎样的特点?轻柔的舞姿。通过一句什么句来表现?比喻句。

(六)结束语。

同学们不仅说的好,写的也很优美。我们从印度到中国,从现代到古典,从卡拉玛姐妹到美丽的杨丽萍,心灵一次次受到强烈的震撼。我衷心的祝愿大家每天都如这舞蹈一样精彩。

《观舞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了解舞蹈是以身体、神态、服饰表现内容的。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3.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学生利用VCD 、DVD搜集一些印度舞蹈、中国舞蹈,做好上课准备。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

一.导入新课,激发热情。

以舞导入:利用多媒体放映印度舞蹈,展示美丽、华贵的印度服饰;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神奇、绮丽的印度风情,让同学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快进入兴奋状态。

抓住这一契机,提问: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干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作者是谁,观谁的舞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后,谈初读的体会。

三.局部欣赏,发展个性。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说为什么喜欢并大声朗读。同学们可能会喜欢如下语段:

13段。因为这一段用生动优美的词语写出卡拉玛姐妹形体的美。

16段。因为这一段从衣饰方面写出了舞蹈的美。

17段。因为这一组排比句,它写出了卡拉玛姐妹神态的多变,舞姿的优美,舞艺的.精妙。

18段。这一段也是从形体方面的美来写的。

讨论分析后,要求学生能用一个精辟的词语来进行概括。明确:飞动的“美”。

四.小组交流,互问互答。

学生对还不理解的问题在4人小组上进行合作交流。……此处隐藏19564个字……语言,感受舞蹈美。

1、冰心在本文中表现的卡拉玛姐妹舞蹈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飞动的美

2、这种飞动的美在文中哪些语段得到具体生动的描写?

明确:11—18段,直接描写舞蹈的语段主要集中在16—18段。

3、速读课文,思考具体从什么角度来这种飞动的美

回答归纳:绚丽的服装、苗条的身形、多变的神态、优美的舞姿……就好像我们亲眼目睹她们的表演一样。

4、本文又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冰心奶奶特别擅长把这些视觉的形象用她那只传神的笔写成优美凝练的文字,那么她又是怎样表现的呢?老师摘取了课文第18段的内容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文中勾画标注。

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

(1)这段文字对莲花、小鹿、孔雀这些形象的描写,哪个词语用的精妙?

学生回答,老师勾划:

如:花开瓣颤——同学们想象到什么?让我们仿佛看见了什么?表现了舞蹈什么特点?

作者写的这些形象,我们看得见当时舞蹈者的情态吗?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妙用词

(2)除了词语用的好,一个句子,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分析?

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如,比喻,其实舞台上并没有莲花、小鹿、孔雀,这些都是舞蹈者模拟出来的,表现了她们生动传神的动作特征。

【小结:冰心就是这样,化视觉形象为凝练的.文字,使我们如身临其境般的欣赏到我们不能看到的舞蹈美。】

【过渡:在16.17自然的还有像这样类似的精彩的句子,请小组合作交流,按我们刚才分析的两种方法,先看看写了那些形象,然后分析妙在何处:安排分组。】

4、分别针对16.17两段,进行语言分析,感受语言美。’

五、朗读训练,感受语言美。

【过渡:好的文章还需要好的读者,再好的语言,如果不能读出它的味道,也不能够真正体味到其中的美。】

朗读指导第17段:注意语速语调的变化、轻重缓急的安排。

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

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

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

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

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1、齐读

【指导:“忽而”是什么意思?神态的瞬息万变,那么同学们在内容上看出怎样的变化了呢?让学生体会到对比,体会到单句表现的柔美双句表现的刚强。】

2、小组自由试读:女生读单句,男生读双句。

3、指定小组齐读。【点评:还可以加进去表情。】

4、再指定小组,希望听到更完美的朗读

【过渡:今天我们学到了一些欣赏语言的方法,让我们总结一下。】

六、拓展训练,模仿创造美。

1、明确一下,把握欣赏的角度,化视觉形象为文字,“多角度”。技巧方面,主要是“巧修辞、妙用词。”

2、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舞蹈,一起来感受舞蹈艺术的精妙吧。请欣赏《千手观音》(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舞蹈《千手观音》)——同学们,观看了这段舞蹈,大家内心是否也被这群无声天使的精彩表演所震撼呢?请大家拿起笔来,运用语言来表现艺术美吧。(要求:看到的可以用怎样的视觉形象来形容?用精确的词语或生动的修辞,写一句优美的话。)

生写作3分钟后,朗读展示。

七、课堂小结。

听到同学们精彩的描写,老师也很受感动,冰心已经离开我们16年了,如果她能看到同学们精彩的表现,感觉到她的优美的语言终于找到了知音,有了同学们这样深入的理解,她的描写技巧也终于有了我们这些传人,她一定会倍感欣慰的!希望大家用心的去观察生活,把生活中的美畅快淋漓的写出来吧!

《观舞记》教学设计15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对比赏读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和《安塞腰鼓》都是写观舞后的感受,两篇课文虽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也有许多相通之处。若以《安塞腰鼓》的学习为基础,将本文与之进行对比赏读,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审美层次。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简介作者及印度舞蹈。

  二、诵读全文

三、对比赏读

以小组为单位,试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本文与《安塞腰鼓》的异同。(也可以不局限于此)

1.选材(写作对象)。

2.语言风格。

3.主旨。

教师在学生研讨、交流的基础上,作一些必要的归纳总结。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差异较大,不能厚此薄彼,而应引导学生明白语言风格与作家本人、写作对象的关联。两篇文章在修辞方面的突出特点,应结合具体语言作重点分析,如《安塞腰鼓》的排比,《观舞记》的比喻。

  四、摘抄、朗诵并背诵一些精彩句段

五、模仿运用

放一段优美的'舞蹈表演录像,让学生观看后马上用语言描述出来。若时间够用,可以立即在班上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与课文比较,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高山和流水(节选)

赵丽宏

听贝多芬的交响曲,很少有人不被他的激情所振奋。即便是那些对音乐没有多少了解的人,也能在他气势磅礴的旋律中感受到生机勃勃的力量,感受到一种居高临下、俯瞰大地的气概。就像读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音乐家把心中的音符倾吐在乐谱上时,灵魂中涌动着多少澎湃的激情?贝多芬的其他曲子,也有相似的特点,我很难忘记第一次听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的印象,当钢琴高亢激昂的声音突然从协奏的音乐中进出时,我的眼前也出现了流水,不过这不是莫扎特的那种缓缓而动的优雅的流水,而是从悬崖绝壁上倾泻下来的飞瀑,是从高耸入云的阿尔卑斯山上一泻千里的急流,这急流挟裹着崩溃的积雪和碎裂的冰块,它们互相碰撞着,发出惊天动地、惊心动魄的轰鸣。我无法理解,这样的音乐,为什么会有《皇帝》这么一个别名,不喜欢皇帝的贝多芬,难道会喜欢用《皇帝》来为这样一部激情镪然的作品命名?如果用《阿尔卑斯山上》作为这部钢琴协奏曲的名字,该是多么贴切。在莫扎特的音乐中,似乎很少出现这样强烈而激动人心的声音。如果是莫扎特的河流,他不会让流水飞泻直下,也不会让那些泠冽的冰雪掺和在他的清澈的流水中,他一定会寻找到几个平缓的山坡,让流水减慢速度,委婉地迂回曲折地向山下流去。这样的流水,当然也是美,不过这是另外一种韵味的美。

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我很自然地联想起那些高耸入云的山峰,它们以宽广深沉的大地为基础,以辽阔的天空为背景。它们像自由不羁的苍鹰俯瞰着大地,目光里出现的是大自然的雄浑和苍凉,是人世间的沧桑和悲剧。只有那些博大的灵魂,才可能描绘这样气势浩大的景象。

《《观舞记》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