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1学习者分析:
初一级的学生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对古文的学习也有比较大的兴趣,任
课的两个班学生很活跃,爱表现,文言基础比较扎实,因而教学中要大胆放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意积累词语,在讨论表演中获取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获取情感体验;学习
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孔融让梨、曹丕称象、曹植七岁做诗、司马光砸缸、文彦博灌水取球)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就是《〈世说新语〉两则》之《陈太丘与友期》中的人物,他是谁呢?
二、整体感知
(一)朗读指导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停顿”。
2、指名读,让学生点评。
3、再指名读,齐读。
4、个小组朗读比赛。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
多媒体出示: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疏通文义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要求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给重点词语加点,疑难句子画横线,疑难问题写上评注。
2、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3、检查同学们的掌握情况,进行抢答比赛。多媒体出示:
(1)解释加划线文言词语:
①与友期行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③门外戏
④尊君在不
⑤待君久不至
⑥相委而去
⑦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⑧下车引之
⑨元方入门不顾
(2)翻译文言句子:
①期日中,过中不至。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是人啊!
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分角色朗读,一读叙述者、一当元方、一当客人。要求读出的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5、分角色译文,一读叙述者、一当元方、一当客人。要求保持原文意思,把省略的补充上去。
三、研读探究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小组讨论以下的问题。多媒体出示:
(1)、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言而无信)
(2)、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什么样的人?(说明他诚恳认错,知错勇改)
(3)、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4)、请同学们以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说说这两个人的思想性格?
客人: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说明他言而无信;B、“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说明他粗野无理,不讲礼节,缺乏教养;C、“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他诚恳认错,知错勇改。
元方:A、对客人的一番义正严词可以看出,他很有教养,懂礼识义,同时也维护了家父的尊严,可见父子亲情浓厚。B、“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他的童贞童稚。
四、拓展迁移: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实际意义?
五、指导背诵课文。
六、课外作业:
1、背诵全文
2、《初中语文导学案》练习
七、教学反思:
文章比较简单,学生自己理解文意难度不大,在课堂中重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形式各异的朗读,小组的合作讨论,即兴的角色表演,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的讨论,我原来比较担心学生会由于生活阅历浅而难以展开,但他们给了我一个惊喜,他们各抒己见,有同学认为元方太没礼貌,得礼不让人;有的认为友人错在先,元方这样做情有可原;还有的同学认为元方怒气未消,怎么可能理友人呢?经过一番争论后,许多同学认为元方还小,只有七岁,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很正常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这样,这个问题在学生的争论中有了一个合情合理的他们自己的答案。当然,课堂有一些不足,课堂容量过大,时间不足够,在互动中不能充分顾及基础比较弱的学生等等。但它坚定了我的教学信念,你给学生充分的信任与耐心,学生会还你一个大大的惊喜!
以上是网小编精心帮大家整理的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教学设计精选8篇,供您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2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统编教材七上第二单元第8课《两则》中的第二则,是一篇精读课文。在单元主题上均围绕着丰富多样的亲情去写的。作为人间最真挚而又美好的亲情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单元教学的要点:在继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到作品人物间的浓浓亲情,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此处隐藏9200个字……约定舍舍弃
顾回头看、看
这个环节主要是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的字词练习。
2、完成表格。
加点字字义相同字义的成语不同字义的成语
期约定
舍舍弃
顾回头看、看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教学难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本故事所包含的诚信道理在今天市场经济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朗读
1.放录音(或师范读)。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正音,辨形。
三、质疑讨论活动(师预先准备,与学生的质疑相结合)
1.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2.师明确这则译文及重点词。
3.友人末到,陈大丘就独自走了。你是陈大丘,你会怎么做?
(可以选择陈大丘那样“舍去”,因为友人不守时,也可以选择再等等或打电话问明情况,表现你的'态度)。
4.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当父母问年仅七岁的元方“尊君在下”,元方不是简单的回答“已去”,而是详细地回答“待君久不至,已去”。当友人怒斥其父“非人哉,与人其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义正严辞地进行驳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些都表现了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5.如何看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的孩子?
(人物形象往往通过语言,行动的描写地表现。元方驳斥“友人”并“入门不顾”,可见他对无信无礼之人的态度。由此可见,从小就做一个守时守信有礼的人)
6.“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如答失礼,理由可参考:元方批评友人无理,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是有错,也应以礼待之。如答不失礼,理由可参考:友人失约在先,是无信;友人骂元方之父,是无礼;对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7.假如第二天陈大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做答,言之成理即可)
针对上述问题及质疑采用多形式解答:问题1、2由四人小组解答:问题3、4、8师指导生解答。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10[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2、掌握重点文言词汇;3、评价人物。
[教学重点]1、评价人物。2、掌握重点词汇。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评价人物。2、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陈太丘与友期》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25课,七年级语文上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确定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为: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评价人物,获取情感体验。情感与态度:传承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传统。
[教学方法]阅读法:读时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的情感。探究法:交流读时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评价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
[学法]朗读法: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背诵。合作法:交流自己对人物做法的理解。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课
教师请学生说自己的品行优点。
学生发言。(教师激发兴趣)
引入课文
二诵读课文
1、范读
2、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大意。
3、引导学生背诵
4、检查学生背诵情况自读、齐读、背诵
(感知课文内容,文言积累)
三积累文言词语
1、重点掌握(期、舍、去、不、委、引、顾)
2、教师补充
3、掌握古代一些称谓词语。由《赠送令尊》故事讲起。
古代表敬称:令、惠、高、请、赐、华、贤;谦称:家、舍、小、老、拙、鄙、敝、犬
学生活动: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文意,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举手提出问题。请学生解答。
3、明确:期:约定;舍:放弃;去:离开;不:通“否”;委:放弃;引:牵,拉;顾:回头看
尊君:敬称对方父亲、君:敬称对方,您;
家君:称自己父亲。
掌握积累文言词语(古今异义、通假字)
四研讨课文(评价人物)
1、文中三个人,你同意谁的做法?
2、教师归纳(结合作品知识解答)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
学生活动:
1、学生思考并写好看法。
2、学生发言。
3、评价人物。评价人物,获取情感体悟。
五探究活动
从人物姓名设计问题:
陈太丘——陈实(诚实)
陈元方——(原来方正)学生给自取一个名、号表现自己的性格志趣。
请学生发言。
传承民族优秀传统。
六讨论:“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庄子?盗跖》)学生发表看法。
拓展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字词:期、舍、去、不、委、引、顾
敬称与谦称:对别人——敬:令、惠、高、请、赐、华、贤
说自己——谦:家、舍、小、老、拙、鄙、犬
人物:陈太丘:(守信)
友人:(急躁、率直、知错能改)
陈元方:(知礼守信、方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