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05 12:30:35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的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领悟本文语句中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娓娓谈话,激发兴趣

1、导入: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有四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个著名的人物就是唐僧。你们知道唐僧是根据我国唐朝哪个高僧的原型塑造的吗?

2、提问:谁从课外书或者影视中了解到玄奘是个什么样的高僧?

3、出示玄奘像及相关图片,介绍玄奘的生平:

玄奘生平:唐代著名高僧、佛经翻译家、旅行家。

玄奘(600-664年)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名炜。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西行5万里,历时17年,到印度取真经,并穷一生译经1335卷。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玄奘:一个真理的朝圣者为孤身求法而西行

公元627年秋,唐贞观元年,28岁的玄奘法师混杂在逃难的灾民中间,悄悄的离开了长安,开始了孤身求法的西行历程。

十七年中,玄奘备历艰辛,忍饥挨饿,越沙漠,度雪岭,顶风暴,斗盗贼,九死一生,从未考虑过回头。玄奘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去伪经,求真经,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4、揭题:从以上介绍中,我们知道玄奘之所以能取得令世界所瞩目的成就,是和他的顽强意志和勤奋学习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玄奘成为一代高僧之前的一个故事《生命的林子》。

二、 自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 检查词语:(1)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

(2)说说对词语的理解。(3)齐读词语。

2、 读后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四、理清课文层次,分段。

1、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3自然段):讲玄奘决意辞别师父,离开法门寺,准备到偏僻冷落的深山小寺去阅读经卷。

二(4—9自然段):讲方丈启发诱导玄奘,玄奘顿悟,表示要留在法门寺。

三(10—11):点出从玄奘潜心苦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所感悟的哲理。

五、归纳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检查词语读音。

2、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第一段。

1、 法门寺是一座怎样的寺庙?玄奘当初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关键词语,说一说。

2、 理解名寺之“名”:香火鼎盛、晨钟暮鼓、香客如流。

3、 理解玄奘之“难”:静思养神、潜心修身、青灯黄卷、苦苦习经——想成才,应酬太繁,谈经论道远不如人——难成才。

4、 理解劝说之“对”: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出人头地难;偏僻小寺、阅经读卷,才华很快显露。

5、 理解辞行之“决”:想了很久,觉得很对,打点经卷、包裹——求成心切,决意辞别。

点拨: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很多人都认为宁可做蛇头不做龙尾,宁可做鸡头不做凤尾,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心理,玄奘拿定主意要离开。

三、学习第二段。

1、 当玄奘把这个想法告诉方丈时,方丈并没有说一句挽留的话,却让玄奘最终选择留在了法门寺,读读课文,想想方丈用了怎样的方法留住了玄奘?和同桌一起读读第二段,讨论一下。

2、 理解方丈和玄奘的'第一次对话。

玄奘认真思忖了好久,郑重地回答说:“我愿做太阳!”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3、 方丈带玄奘看了这样两处地方,生长在大林子里的与生长在小山头上的有什么不同呢?

4、 理解方丈与玄奘的第二次对话。

方丈的话很朴实,很自然,玄奘开始时也不明白,但细细琢磨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找出方丈的语言,再读一读,体会其中深刻的含义,和同学交流。

(1) 指名读一读。

(2) 出示重点内容,齐读:“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屡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松树,在灌木中鹤立鸡群,不愁没有阳光,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5、 我感觉方丈很了不起,并没有说一句要玄奘留下的话,却让玄奘留了下来。仔细读读课文描写方丈的有关内容,想一想他的哪些言行特别打动人?

(1) 交流。

(2) 体会方丈的劝解技巧。

(3) 该怎样读这段话?试读,指读,评议,齐读。

6、 一个人的成长与松树的生长有着相同的道理。此时,面对法门寺与山野小寺,你觉得玄奘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四、回归整体,对比启发。

1、 方丈带玄奘到林子里之前,曾经问他,愿做太阳还是愿做烛火。现在,你觉得玄奘做了太阳还是烛火呢?

2、 玄奘一心想出人头地,他现在也的确出人头地了。如果玄奘选择了山野小寺会出人头地吗?这两种出人头地有什么不同呢?

3、 听了方丈的话,玄奘终于走上了成功之路。这则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

五、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 2

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讲解第一段

重难点:

理解唐玄奘要离开法门寺的原因。

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西游记》导入,板书课题,启发学生提问,简介玄奘。(5分钟)

二、初 ……此处隐藏15121个字……做什么呢?”

第四问:“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这里的“这棵树”和“这里的松树”有什么不一样?读文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这棵树”和“这里的松树”分别长成什么样(书)?感受?

为什么不一样?读读方丈的话,哪些值得思考和回味的?同学们方丈单单只是在讲树吗?

此时此刻,玄奘又会想些什么?请你对照这两组词语,想一想。

修长挺拔 高僧济济

奋力生长 水深龙多

郁郁葱葱 香火鼎盛

遮天蔽日 名满天下

交流。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在这个群体里,每个人都会不断努力,力争上游,所以最后都有可能成为栋梁,而在偏僻的小寺,虽然鹤立鸡群,但因为缺少竞争,终会闭门造车,坐井观天,成绩平平。对于立志成才的玄奘来说,水深龙多的法门寺就是他生命的林子啊!(板书:法门寺 玄奘)

4.方丈的话真是意味深长啊!请同学们评评方丈这个人。

5.现在,你明白玄奘为何不离开法门寺了吗?在玄奘看来,法门寺就是一片大林子,是一片怎样的大林子?(读词)

6.小结:法门寺还是那个法门寺,只是玄奘对于自己成长的认识改变了,所以他的决定也改变了。指导朗读第9小节,再次体味感悟,玄奘的惭愧和幡然醒悟。

7.玄奘决定留下之后,又见到了劝他离开法门寺的那个人。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一段话。

四、释题:

通过续写,充分展现了大家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现在让我们再来看课题,你理解了文题了吗?

读读文章的最后一节。是的,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五、结合实例,理解课题内涵

1.总结:文章的作者通过讲述玄奘年轻时的一段经历,告诉我们一个关于竞争的道理。生命的林子无处不在。对于一棵想成为栋梁的大树来说,他生命的林子是什么?树林是他生命的林子

2.对于想成为高僧的玄奘来说他生命的林子?

3.对于想获得成功的人来说?

4.其实,对于同学们来说?我们的学校就是一片生命的林子,祝愿同学们在这片林子中茁壮成长。让我们再次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话。

六、作业

续写:

板书设计:

松林 松树

生命的林子 法门寺 玄奘

社会 立志成才的人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要选择,更要优化组合。

本课词语很多,词语教学当然是本课绕不过去的教学重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这当然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但词语不是孤立的.存在,课文的内容也需要凭借词语来表现,所以当把词语教学与课堂内容理解结合起来,教学的“有效”就充分显露出来了。我们都知道,散乱词语的记忆与把词语组合一个意义群记忆是完全不同的负担,同样,本课中的“香火鼎盛 香客如流 名满天下 水深龙多 喧喧嚷嚷 高僧济济”是对法门寺特点的概括。这直接与课文的事件相关,正是因为这样的法门寺,玄奘才感到有压力要走,也正是这样的法门寺,经过方丈“生命的林子”点化,于是法门寺又对玄奘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刘老师课堂前面让学生用这些词语说“走”的原因,后面让学生加上“生命的林子”说“留”的理由,这课堂一前一后的彼此眺望,既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度挖掘,也是一次次带领学生擦亮词语的过程。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发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材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出示词语,并指名朗读。(谁能把它读好?)

3、读了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4、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生命的林子”。

二、分析“林子”。

1、这究竟是怎样的林子?请大家读读描写林子的句子,看看哪片林子给你的印象深刻,把你读后的体会用简短的话写下来。

2、指名谈谈感受。

生1:这里的林子长得不茂盛。树干短而扭曲,不能成材,只能做煮菜的薪柴。(板书:树木稀疏 薪柴)

师:你能读好这几个词吗?(显红“乱枝纵横”、“又短又扭曲”)

师:谁能用朗读再现那片林子的样子?

生2:这里的林子很茂盛,树干粗壮,挺拔,能成材。(板书:郁郁葱葱 栋梁)

师:谁能展现林子郁郁葱葱的样子?

3、显红“最高大”和“棵棵”

4、透过这两个词,你看出了什么?

生1:第一片林子里最高大的树也只能做薪柴,更不用说其它的树木了。

生2:虽然它长得高大,但是却不能成材。

生3:第二片林子中能成材的树木有很多。

5、读到这里,你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问题?

生:同样是树,为什么一片林子的树只能当薪柴,而另一片林子里的树却能成栋梁?

6、(出示方丈的.话)请大家读读方丈的话,圈圈划划,找找原因。

7、你明白了这片林子长得不同的原因了吗?

生:由于竞争,第一片林子没有竞争,所以不能成林;而第二片林子由于有竞争,最终成为了栋梁。

(板书:竞争)

8、你说得真好!那你能好好地读读方丈的这段话吗?

9、同学们,方丈把玄奘带进林子,说出这么一段关于林子的话。那么,方丈仅仅是在说林子吗?

三、分析“法门寺”。

1、法门寺和山野小寺有什么不同呢?

生1: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的名寺,每天香客如流,它就像那片郁郁葱葱的林子充满了生机,也蕴含了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玄奘一定会刻苦习经,一定能成材。

生2:而山野小寺人流稀疏,缺乏竞争,就像那片稀疏的林子不能成材,玄奘走进山野小寺,就永远不可能成为栋梁。

(板书:法门寺 小寺)

2、如果你是玄奘,你选择哪片林子?能说说理由吗?

3、事实也证明这种选择的正确性。

4、出示第十自然段,齐读。

5、学到这儿,你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生命的林子”为题了吗?

6、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7、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吗?指读、齐读。

8、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必须在群体中,在竞争中奋发向上,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成为栋梁,在竞争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四、课后延伸。

1、文章学完了,玄奘的确留了下来。后来,他又遇到了曾经劝他离开法门寺的人,玄奘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下来。

2、总结:最后祝愿所有的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命的林子。在那片生命的林子里奋发向上,潜心苦学,将来成为栋梁,成为太阳,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