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5-09-04 19:58:23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

1、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2、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3、能自编自演课本剧。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重点目标: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难点目标: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认真地看,从每一张图中都能猜出一个成语来呢!(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对了!瞧,电脑博士奖励我们一本书作为奖品。(出示一本书。)认真看,你发现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学习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先学故事,再学道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

二、实施目标:

(一)初读。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他读的正确吗?

3、读词:

鹬“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呀?(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能比老师写得好!(实物投影展示两个。)

蚌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

啄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夹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

能把这四个词都用上,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夹鹬。)

过度:鹬和蚌之间又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

(二)读故事

1、自己读课文,想一想,鹬和蚌的话应该怎样读呀?

2、同桌试着读一读。

3、指一组读。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再指一组读,评读。

4、同桌再练着读读,可以加上表情、动作。再指读。评价:从你的.表情、动作老师看出来了……男女生读。

5、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可让谁,结果怎样?

6、把这则寓言再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

(三)明道理

1、问:谁还想读?谁这只鹬?你就是这只鹬,你就是这个蚌。老师给你们旁白。其他同学,咱们要看动画片喽!

2、问:你们笑什么呢?(指名3——4人。)

3、动画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组自编自演。看那组分工快,合作的好!

4、指1组演。(要有所拓展,让渔夫说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想对他们谁说些什么?(指导:光批评他们也不行呀,还应该告诉他们错在哪。)师对鹬和蚌:听了他们的提醒,你想说些什么呀?

4、出示图:假如,鹬和蚌从渔夫那里逃了出来,有一天,鹬和蚌又相见了,他们之间会怎样说?渔夫又来了,他们又会怎么做?

5、看来他们也明白了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再读这个小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这个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这是原文,读一读吧!出示原文读一读。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三、总结: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会更多。

四、作业:

续写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2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书读好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怎样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呢?教师要让语文课程富有创新活力,通过不同方法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2、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前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并学习正确的运用语言。并注重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二﹑教学背景

1、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而且对寓言有很大的兴趣,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3、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学生事先查找鹬和蚌的相关资料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并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2、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展开想象表演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鹬和蚌的图片)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了解鹬和蚌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就鹬和蚌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两方面进行介绍。

3、谈话:这节课我们就学习《鹬蚌相争》的故事。

(二)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寓意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1.请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2.读一读:鹬蚌相争毫不示弱啄夹啄、夹各是什么意思?

1.3.再读课文,思考: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1.4.请学生按提示说一说:

河蚌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2、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默读课文,思考:

2.1鹬和蚌为什么会争斗起来呢?(2)它们是怎么争斗的呢?

2.2展示课件:鹬蚌相争时的对话内容的文字片

2.3.指导学生朗读

2.4.鹬和蚌谁也不肯放开谁,谁也不肯让着谁,双方互不相让,结果怎样呢?(被渔夫捉去了。)

2.5.请学生戴上鹬和蚌的头饰进行表演。

3、回归整体,揭示寓意。

3.1展示课件:鹬蚌相争的完整动画片。

3.2指名分角色朗读全文,请学生思考:鹬和蚌为什么会一起被渔夫捉去了?你认为鹬和蚌怎样做就可以不被渔夫捉去?

3.3讨论: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练习

同桌互相演一演“鹬蚌相争”的故事。

(四)小结:学完课文,谈谈体会。

(五)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3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合作交流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赵国燕国罢兵懒洋洋劝说夹住

鹬蚌相争毫不示弱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8、学习会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我在教学此环节时只要求学生会读并理解意思即可。

第二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二、合作交流

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品读体验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指导朗读。

(8)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组说说故事。

4、指名说故事。

5、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巩固延伸

1、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同桌互相交流说出受到的启示。

齐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教学反思:整体感知语言意思。要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去派出古今词义不同的障碍,在反复阅读课文,达到字通句顺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语言的含义。感悟寓言语言简练、含蓄、幽默的特点。

板书设计:鹬蚌相争

起因:蚌方出曝鬻啄其肉

经过:两者不肯相舍

结果:渔者得而并禽之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4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网上收集鹬、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自学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教师

(1)学习教材,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设计教案。

(2)准备课件。

教学课题: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暗自得意、反唇相讥、 、互不相让、怒目相视、轻易而举”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4、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内容,自学生字词。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3、体会鹬蚌相争的过程、结果,从中受到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故事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2、懂得与人相处时应该宽容、谦让。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互相争斗,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2)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2、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2)懂得宽容、谦让,与人和谐相处。

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这里有同台辩论、相互交流、问题探讨、拓展训练等,可以满足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自由发展的要求。

按照新课标要求,以“问议导练”课堂模式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五年级学生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激趣导入、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外延伸等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配合历史故事、卡通动画、课堂活动、简洁板书等形式,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出示地图。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吞并其他六国,统一天下。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

这是什么故事呢?具有这么大的魔力?居然能够阻止一场战争?

(二)出示动画,了解故事。

1、指出动画中的两种动物和人物。

(1)看动画,回答。

(嘴巴又尖又长是什么?)板书:鹬

(有坚硬的外壳儿是什么?)板书:蚌

(还有个人物?——渔夫)。板书:渔夫。

(2)这就是《鹬蚌相争,渔夫得利》的故事

板书:鹬蚌相争

(三)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分析课题,齐读课题。

2、学生质疑,问题导航:(鹬和蚌为什么会争斗?它们是怎样争斗的?结果怎样了?)

3、明确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音频比较朗读,要求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

三、品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1.设疑:造成这样的结果,是谁的错呢?

2、是鹬鸟的错?是河蚌的`错?

3、学生自由分组,展开辩论

正方:是鹜的错,因为它想吃蚌的肉…。.

反方:是蚌的错,它不应该夹住鹬的嘴…。.

教师:两者都有错(无论学生先说是谁的错,均可回到两者同时有错的回答中)

教师:是这样吗?让我们来从课文中找出根据来。

(二):自学课文。

小组讨论:

(1)理解“心旷神怡、暗自得意、反唇相讥、互不相让、怒目相视、轻易而举”等词语的意思。

(2)鹬蚌为什么争斗?怎样争斗的?结果怎样?

(3)导致鹬蚌被捉结果是谁的错?谁胜利了?谁受益了?

(4)讨论本课蕴含的道理。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重温寓意。(出示)

故事哲理互相争斗、互相争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让第三者得利。

伤,让第三者得利。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回顾课文,体会寓意。(出示板书)

鹬→相争←蚌

渔夫

(得利)

2.根据提示,复述故事。(出示提示)

阳光明媚→心旷神怡→口水直流→无计可施→饥肠辘辘→暗自得意→反唇相讥→怒目相视→轻而易举

五、课文延伸

阅读原文

重点理解:

(1)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六、拓展练习。

续写:鹬鸟和河蚌躺在渔夫的鱼筐里……

续写:

鹬鸟和河蚌躺在渔夫的鱼筐里……

七、创新提高

1、观看《螳螂捕蝉》动画,谈谈你的理解。

2、结合实际,谈谈你在生活中该怎样和同学们、邻居相处?出示图片,简介“和谐社会”,号召学生积极参与。

八、板书设计

板书

鹬→相争←蚌

渔夫

(得利)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