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优秀教案

时间:2025-08-12 05:02:21
《山行》优秀教案

《山行》优秀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行》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行》优秀教案1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秋色以及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了解秋天。

1用换部首的方法学习生字。

经( )枫( )雪( )

径( )疯( )霜( )

指导学生观察上面一行与下面一行字有什么异同,然后再教学书写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读音上的区别。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天)

3对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橙黄橘绿时” 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4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描述,可是吟诗,也可以歌唱)

二、设计情境,导入古诗。

1在这绚丽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到山中去行走一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书课题:山行)

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

3初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发现秋天的山上怎么样?或问秋天的山上都有些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秋天。

(一)远上寒山石径斜

1师:深秋时节,当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山上爬行,此时你看到满山枯黄的树枝杂草,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一种荒凉的感觉。

生:看到树木枯黄了,光秃秃的山,让人感觉冷嗖嗖的。

(师:所以叫秋天的山叫寒山。)

2顺着学生回答引出诗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

3读好诗句。

(二)白云生处有人家

1这弯弯曲曲的山路一直通向哪里呢?我们顺着山路往上看看,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

生:我看到了白云。

生:我看到了山很高,都高耸入云了。

生:我还看到在山顶上隐隐约约还有几户人家居住在那儿。

2看图体会: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生:虚无缥缈,就像是人间仙境。

3那几户人家就住在那如仙境般的白云生处,你们想不想到他们家去看看,去做一回客?

生:想。

(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正当我们意犹未尽地赶去做客的时候,我们乘坐的马车却突然停了下来?是什么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诗人?(学生随意说说)

2那我们也下车跟着诗人去看看吧。听!诗人正在吟诵这两句诗呢!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一读)

3读了这句诗,教师点拨:在这里“坐“是”因为“的意思,“于”指的是“比”。然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独立思考)

(1)诗人是因为喜爱什么才停下了车?(枫林)

(2)秋天的枫叶是什么颜色的?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不是一片枫叶,也不是一棵枫树,而是一大片的枫树林,红得像火一样的`枫树林,在晚霞的映照下更加绚丽,更加红艳。告诉我,看到这么美的枫树林你们喜欢吗?

(3)此时此刻,我们不禁会想到春天那满山遍野的红杜鹃来,与它相比,实在是逊色不少,难怪诗人会吟起这句诗——(学生齐读霜叶红于二月花)

(4)师:这么美的景色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把它留住?

生:我要用数码相机把它拍下来,然后放在自己的相框里。

生:我想写一篇最优美的作文来描写它。

生:我想用画笔把它画下来。

四、吟诵古诗、加深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吟诵古诗,并谈谈:读了这首诗你想说些什么?

2一首《山行》让我们领略到了秋天的美,那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板书唐 杜牧)你还知道他哪些诗?(清明)

3古诗的魅力可真大呀,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杜牧的《山行》。(学生一起吟诵)

《山行》优秀教案2

【教材分析】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选自六年制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所在第一单元以秋天为专题。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凝炼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山中深秋的美丽景色。诗人笔下的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朗诵诗歌和品味诗句为核心,利用多种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双向互动,自主探索”的美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古诗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感知美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幅云雾缭绕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的枫林图,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想到什么?

(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说。)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熟读古诗,感知美: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入这美丽的图画中吧!同学们,预习后你们获得了那些有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吧!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查阅的有关资料。)

注意课内外结合,通过让同学们,了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诗范读等资料;自主感知古诗的画面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 ……此处隐藏1273个字……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6、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但是诗人更心仪的是深秋的红叶!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

(和二月的红花对比)

二读:品名句,悟情理

7、深入挖掘:(对比引导)

枫叶红于二月花

霜叶红于二月花

把“霜叶”改为“枫叶”,比较体会: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怎样的美?

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8、小结

至此,杜牧笔下的红叶内涵更丰富了:经过风霜洗礼这后,枫叶更显其红艳和勃勃生命力。诗人激赏的正是枫叶的这种独特的品格。美不美,主要中不在于是否有天生的丽质,更在于能否经受后天的磨炼。这样,这句诗不仅景中有情,而且景中寓理。这一切的精彩,就缘于作者从司空见惯的事物身上,用凝练的'语句表达出自己特殊的心灵感悟的,超越常规的立意。

9、正是因为这种超越常规的立意,这句话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成为千古的名句,那么,从写作角度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回答之后师作结:

好文章,不仅要表现写作对象的特点,而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写出表现自己在那一时、那一地特殊感悟的话语,才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构建超越常规的立意,才可以使我们的文章真正的亮起来。反之,光有一些约定俗成套话,文章是没有个性的,缺乏生命力的。

现在就让我们们穿越时空,和杜牧进行心灵上的对话,用现代优美的文字,解读他留给我们的意境:

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经过风霜洗礼的枫叶呀,红得生机勃勃,红得娇艳浓烈,尽显生命本色。

10、理解文章表达情理

作者要表达的情理完全得到彰显,你体会到了吗?

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理:后天的磨炼可以让生命彰显美丽本色。(对生命的感悟,把枫叶经霜喻理)

再读:嚼字词,参妙意

11、学生再读诗作,师作总述过渡:

诗人碧山,石径,农舍,白云,红叶,枫林,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诗人一反历来秋景萧条的写法,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使秋色显得生机盎然,与春光争胜的全部利益于诗人的匠心独运,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前两句写景和最后一句写景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景,全是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引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而后一句写景,是近景,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12、细节推敲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作中炼字的高妙。

(1)“枫林晚”与“枫林美”的区别。(《助学》)

(2)“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不同。(参看《教学用书》)

提示:引导学生去说,切不可直接讲明。

13、小结:让学生用现代汉语描述诗的内容。(见《新教案》)

14、学生背默全诗,教师点评指津。

(四)比较阅读

《渔家傲》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时写下的。它描写了边塞的萧瑟风光和艰苦生活,表现了将士久戍思乡与功业未成、欲归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写景为主,着重刻画塞下秋来荒凉雄壮的景象,景中寓情。“塞下”句总写边塞秋天风景之“异”,“异”字统领并笼罩全篇。下片以抒情为主,又以景渲染情。

《苏幕遮》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写旅思乡愁。上片写游子在途中登楼望远所见景象,下片抒写怀远思乡情怀,层层展开,婉转缠绵。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发的感思,《山行》的情调是热爱赞美生机勃勃,而范仲淹这两首词的基本情调却都是“悲”。但两词又有区别,《渔家傲》是“悲壮”,《苏幕遮》是“悲凉”“悲清”。

六、课堂练习:《助学》学习测评部分题目。

七、课堂小结:让学生谈本节课学习收获感悟启发。

八、布置作业:完成《助学》学习测评中余下题目。

《山行》优秀教案5

【教学目的】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其它写秋的古诗。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导语:丰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像呢?

3、出示教学挂图。

4、讲枫林美,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5、诗人是怎样描绘这美景呢?

6、自由读诗《山行》。

7、找出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组词认读:石径斜坡枫林于是

3、出示生字果树一棵测认读情况。

4、指导书写:于首枫(注意“首”字下面是“自”而不是“白”。)

三、学习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节奏: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3、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略知诗意:

⑴课件演示山路弯弯曲曲伸向深山的情况,诗意: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天的深山。

⑵提问:秋天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图)有寒冷的秋风、飘飘的白云、几户人家、火红的枫林。

⑶诗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火红的枫林)

⑷引导:能否读出诗人爱看枫林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⑸出示春花与枫叶比较图:谁红?枫叶比二月花(春花)还红。

⑹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⑺教师在学生讲后归纳诗意: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登上秋天的深山,在飘着白云的地方居住着人家。停下车是因为爱这傍晚的枫林,秋天的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红。

⑻出示平时的枫叶与经霜的枫叶进行对比.认识霜叶红的原因。

5、朗读诗歌:

⑴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火炬、花海。)

⑵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读出快乐、欢喜……)

6、齐诵诗歌,注意重读以下词语:寒山石径斜生处枫林晚二月花

7、背诵祷歌。

四、拓展学习

背诵课外搜集的写秋的诗。

五、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

《《山行》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