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1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预设:
一、导入
1、出示图片,提问:生活中随处可见类似的东西,你还在哪里看见过?
2、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常常会见到这些能提醒我们、指示我们的图画,我们把这些图画称做标志。标志是一种视觉语言,在我们生活中起重要的作用。
二、联系生活,交流讨论
(一)初步认识标志的作用与特点。
1、作用:引导、指示、识别。(不能、应该)
2、特点:简单、醒目、直观。(一般来讲,绿色表示安全、环保等含义,红色表示紧急或禁止含义)
3、认识标志的基本分类(从作用、颜色、代表含义)
(二)联系生活对比分类
出示生活中的标志,让学生辨识,简介标志的分类。
1、按作用分:(1)引导;(2)指示;(3)识别。
2、按颜色分:(1)红色;(2)绿色;(3)其他。
3、代表含义:(1)商标;(2)公共标识;(3)徽标标识。
(三)对比分析(图画和标志)
我们已然知道,标志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时刻指示、引导我们的.生活,请大家看下面一组图:
1、图画与标志的区别,抽象出标志特点:简单、醒目、直观;
2、不同的设计,有相同的符号。 小结:标志其实就是从图画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概括性的特殊语言符号。
三、总结
生活多姿多彩,标志形形色色,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使生活更多了一抹亮色的色彩。大家不必局限于老师对它们的分类,可以根据自己对标志的理解,对它们进行各种各样的分类。
第二课时:设计一个喜欢的标志
活动目标:
学习运用标志的作用与特点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标志。
教学重难点:
自主创新,自主创作。
教学准备:
纸、彩笔、相关资料
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2教学准备:
手电筒、观察记录表
教学流程预设:
一、导入
1、讲故事>。(这是一个讲一只熊想去掉自己影子的故事。)
2、提问:
(1)你知道影子是什么吗?
(2)你在什么地方能看到影子?
(3)你在什么时候看到过影子?
二、实践
(一)引导学生在室内做影子。
1、教师启发:你在教室里看见过影子没有?那怎样才能在教室里看到影子?
2、鼓励学生尝试自己的想法:教师为他们提供一些可能用到的材料,如手电筒、蜡烛等。
(二)去室外找影子和光的关系
1、带学生去阳光下,让他们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老师观察他们怎么做。
2、提问:把你的影子藏到大的影子里会怎么样?在游戏场的阴凉处呢?
3、启发学生动脑:怎么改变自己的影子,让自己的影子变得大些、小些、瘦些、宽些?怎样改变影子的'形状?并让他们试着用不同的物品制作影子,如伞、书等。
(三)观察光源和影子距离的关系,并学习记录。
让学生结对在走道上游戏观察,并互相记录对方的影子。每2—3小时回到同一点,看看影子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变大了、变小了、还是变宽了、变长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又是什么样子?
(四)游戏:一个学生试着通过踩另一个学生的影子去捉住他。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踩影子,如用自己的影子去碰别人的影子或用自己手的影子去碰别人的影子等。
三、总结与交流
1、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2、你发现光和影子的关系了吗?
第七单元我与动物交朋友
活动目标:
1、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2、愿意与动物交朋友,知道戏弄虐待动物的行为是错误的,能够善待它们,并与动物友好相处。
3、培养保护珍惜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喜欢和动物交朋友,能够有善待动物,知道戏弄动物的行为是错误的。
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3第一课时(共三课时)
教学内容:说说我的家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这课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家庭的幸福,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爱家、爱父母、尊重家人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才是一个有爱心、爱家人的好孩子。
教学难点:
真正做一个爱家爱父母的好孩子。
教具准备:照片(学生自带)
教学过程
1、让学生自已看教科书第1页至第3页的内容。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
3、指名学生说,要求列举一件小事来说明爸爸或妈妈给你的印象怎样?
4、讲照片的故事:
学生从家自带照片过来,先分组说说家里的故事,并让几名学生在全班发言。
5、练习填表:说说自已最敬佩的家人是谁?原因是什么?
6、互相交换意见共同评出合适的话语。
7、讨论区:(小组讨论)你觉得你的家庭幸福吗?你准备对爸爸妈妈说什么?
8、教育学生爱家人不光用嘴说,要用实际行动表示,比如可以帮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9、让学生向父母了解自己的亲戚并填表。(内容书本第3页)
10、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快乐的家庭生活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感悟亲情,关心他人,培养热爱家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怎能做才是一个关心他人的好孩子。
教学难点:
真正做一个关心他人的好孩子。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快乐的家庭生活
1、学生分组活动: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故事,然后让小组派代表在全班说说。
2、问:你们在家里会帮父母干些什么?(指名学生说说)你觉得父母工作辛苦吗?我们应该怎样做?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然后老师小结。
3、学生分组活动:说说自己家经常开展的活动是什么?最难忘的一次活动是什么?
4、请各个小组代表汇报,评选说得最好的同学。
5、周末快到了,你准备怎样和父母度过愉快的周末,自己设计一下活动内容,再 ……此处隐藏8234个字……因此在学习标志的设计语言、感受 标志的视觉美感的同时,引导学生能用生活标志知道自己的行为,从小树立学生的公德意识,使学生在学 习与设计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认识标志在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特点。
2、难点:运用联想与概括的方法达到视觉传达的最佳效果。 课前准备: 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图片等等。
教学设计:
一、场景导入
1、同学们,这周末过得快乐吗?都去老师和大家一样,也特别喜欢放假到各处走走,请大家猜猜看,老 师这天都去什么地方了! 2、老师的钱包被好心人送到了失物招领处,真是帮了我大忙。同学们,你们也要这样做,拾到东西要要 交到失物招领处或者警察叔叔的手里。 (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
二、新授:
(一)揭示课题 虽然老师没有告诉大家我去了哪些地方,但是同学们仍然猜到了。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常常会见到这些能 提醒我们、指示我们的图画,我们把这些图画称做标志。标志是一种视觉语言,在我们生活中起重要的作 用。
(二)联系生活对比分类 出示生活中的标志,让学生辨识,简介标志的分类。
1、按作用分: (1)引导; (2)指示; (3)识别。
2、按颜色分: (1)红色; (2)绿色; (3)其他。 3、代表含义: (1)商标; (2)公共标识; (3)徽标标识。
小结:生活多姿多彩,标志形形色色,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使生活更多了一抹亮色的色彩。 大家不必局限于老师对它们的分类,可以根据自己对标志的理解,对它们进行各种各样的分类。
(三)对比分析 (图画和标志) 我们已然知道,标志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时刻指示、引导我们的生活,请大家看下面一组图: (保 护环境&游泳) 对比:1、图画与标志的区别,抽象出标志特点:简单、醒目、直观; 2、不同的设计,有相同的符号。 小结:标志其实就是从图画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概括性的特殊语言符号。
(四)引发创作 (过渡:标志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连我们的校园里也比比皆是。 ) 1、看图回忆:作为大红门一小人,你了解我们的校园里那些地方存在标志吗? 2、看图思考:我们的校园里那些地方缺少标志? 3、引发创作:做为大红门一小的一名小主人,请你为学校缺少标志的地方设计一个你最喜欢的标志,使 我们的校园萦绕在美丽的视觉语言所带来的和谐氛围中。 4、提醒学生创作注意,加深学生对标志用途的理解,对知识点进行巩固。 (1)标志的特点; (2)美感、有独创性。
(五)提创作要求 1、用绘画的方法为学校设计一个标志; 2、抓住标志的特点; 3、设计时注意颜色的运用。
(六)学生创作 1、巡视,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给予具体指导; 2、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合作完成或自己独立完成标志设计。
(七)展示评价 采取自评、组评和教师评的方式。评价导向: 1、评价自己或组作品是否有美感、有独创性; 2、小组创作的过程中的点滴体验。
第五单元 巧巧手
第一课时:玩纸
一、活动主题:玩纸
二、活动对象人数:三年级学生
三、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工艺折纸的民族风格和表现手法,激发学生热爱这一传统工艺的思想感 情。 2、学会欣赏、制作简单的折纸物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中探讨折纸的民族风格,并在折的过程中悟出一些折纸的'规律。
四、活动准备: 教师:布置折纸作品展览。 学生:查找收集折纸资料。
五、活动过程:
1、组织学生参观折纸作品,提出问题。 (一课时)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利用查找的资料,解决问题。 (一课时)
3、动手折纸,在折的过程中发现《折纸》规律。 (四课时)
4、展示成果(一课时)
5、活动评价(一课时)
六、活动方式与方法:
1、 布置折纸作品展览。
2、大家觉得这些折纸作品怎么样?看完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想法?你想知道些什么?
1、 学生边看边思考问题。
2、 学生谈一谈参观后的感想。
3、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参观折纸作品,学生可以边欣赏边思考,提出质疑,为研究性学习作准备。 大家认真地研究了折纸的特点、用途等等。对折纸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
建议:
1、以小组为单位选 1-2 个问题向全体同学汇报。
2、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优秀作品。并简单说说自己的设计思路。
3、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4、展示折纸作品并向大家介绍作品的含义,及在创作中的发现。
5、 学生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这给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6、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也培养了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和谐的分围中学会相互欣赏。
小结: 1、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对《折纸》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如果你有兴趣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收集资料。继续 研究探讨。 2、分小组进行互评。 3、继续查找资料研究折纸规律。 促进学生相互欣赏,学会反思。
七、总结与评价: 每个小组进行评价小结。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互评。
第六单元 光的游戏 影的游戏
活动目标:探讨光和影子的关系
活动准备:图书<>手电筒、蜡烛、粉笔 。
活动过程:
1、讲故事<>。(这是一个讲一只熊想去掉自己影子的故事。)
提问: (1)你知道影子是什么吗? (2)你在什么地方能看到影子? (3)你在什么时候看到过影子?
2、引导学生在室内做影子。
(1)教师启发:你在教室里看见过影子没有?那怎样才能在教室里看到影子? (2)鼓励学生尝试自己的想法:教师为他们提供一些可能用到的材料,如手电筒、蜡烛等。
3、去室外找影子和光的关系
(1)带学生去阳光下,让他们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老师观察他们怎么做。 (2)提问:把你的影子藏到大的影子里会怎么样?在游戏场的阴凉处呢? (3)启发学生动脑:怎么改变自己的影子,让自己的影子变得大些、小些、瘦些、宽些?怎样改变影子 的形状?并让他们试着用不同的物品制作影子,如伞、书等.
4、观察光源和影子距离的关系,并学习记录。 让学生结对在走道上游戏观察,并互相记录对方的影子。每 2-3 小时回到同一点,看看影子是否发生了 变化,是变大了、变小了、还是变宽了、变长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又是什么样子?
5、游戏:<>。 一个学生试着通过踩另一个学生的影子去捉住他。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踩影子,如用自己的影子 去碰别人的影子或用自己手的影子去碰别人的影子等。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