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读后感(精品12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浒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浒传》读后感 篇1从小便听着长辈们讲传说中"梁山好汉"的故事,替天行道--《水浒传》读后感。从前有一群好汉,由于受不了朝廷的压迫,*上了梁山--据说带头的是个叫宋江的山东人。他们浑身是胆,忠诚勇冈冬留下了一段段不朽的传奇故事。这些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便是《水浒传》的前身。在历代封建独裁统治者眼中,造反都是不道的,"造反"者都是杀人纵火、面目狰狞的牛鬼蛇神,但施耐庵的《水浒传》却反其道而行,为那些所谓"造反"者树碑立传,并渲染他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的英雄壮举,使他们成为读者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水浒传》里的英雄们,"忠义"二字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可以说,"忠义"这个词,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义"是正义。在那个黑暗腐朽的封建时代,民不聊生,于是便有了《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位英雄,有了那个让天下英雄豪杰们心驰神往的乐土--水泊梁山。那里的英雄们多半是走投无路,上这里落草为寇,这也影射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比如鲁智深,他慷慨直爽,疾恶如仇,敢作敢为。为了救金氏父女,三拳打死了郑屠,犯了血案,无可奈何地躲身寺院,做了和尚;为了救林冲,受高俅*,连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辗转上了梁山。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
他的生活目的在于"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当他失陷花石纲,丢了官时,仍没有放弃向上爬的想法,读后感《替天行道--《水浒传》读后感》。他积极采取贿赂的手段,企图恢复原来的官职。当受到梁中书欣赏和提拔时,感激涕泣,要死心塌地在他的门下做军官。直到失陷生辰纲,生命受到威胁时,才亡命江湖、逼上梁山。"义"是忠义。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们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进死,也只为一个"义"字。李逵为了宋江的恩情,每场战争都冲在前面,他那对板斧正是他直爽、天真的性格的缩影。打败方腊后梁隐士马损失巨大,宋江一手筹划的梁山终极还是毁在了他自己手上。李逵仍然尽对地信任松江,即使在喝下宋江给他的鸩酒时,他也丝毫没有怀疑宋江。一个"义"字固然只有简单的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往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小小的帮助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由于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固然这场大张旗鼓的农*动终极还是失败了,无论是否真的有梁山,那片令天下豪杰们向往的地方,但是施耐庵的《水浒传》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看。无论是怎样的社会,都存在着那样一群敢爱敢恨,追求正义与光明的可爱的人。"不能由于厌恶黑暗而躲避光明",哪怕这只是一爿小小的亮光,也足够看清自己,看清这个世界。
欢迎大家评论,回复的猛烈些,大家一起交流!
《水浒传》读后感 篇2“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一百单八魔君”被洪太尉“误走妖魔”演绎了一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古今大起义“替天行道”撼天动地!
虽也听过一百单八将的英勇大名却对他们不甚了解,在真正领略过梁山英雄们的飒飒风采后,才略知一二,当然在了解书中人物特点的同时,我又从侧面去观探各位好汉的风姿、从而发现了这些英雄们所代表的各路形形色色的人们、和各种千姿百态的人生百味!
NO.1形形色色——人
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大家所津津乐道的也不过“梁山头子”宋江等一众人,我当然也不例外。着实宋江的忠肝义胆令人敬仰,骨子里却少了一股抛撒得开的豪情;“卞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武艺超群、技艺不凡却只得忍气吞声、明着暗着被高俅迫害、终是骨子里少了一股勇气、——一股敢于同恶势力做斗争的勇气!相比之下,我更欣赏的人而是“花和尚——鲁智深”对智深和尚这一人物,我倒颇有好感,论心地:他从不遵从清规戒律,甚至奢酒杀人,但他惩奸除恶、替天行道救弱扶贫,可谓心中有佛;论义气:野猪林勇救豹子头,一路护送教头直至沧州道!论本领;试问”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这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英雄气概又是谁能低的呢?
我认为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在当代也能找到类似的典型,智深代表有能力而不拘小节之人,林冲代表有本事却不懂控诉之人,宋江代表忠义两全之人!
而这些能人异士聚在一起也一定普写出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岁月中最动人、最震撼的起义乐章!
NO,2千姿百态——事
全书中大大小小的事件数不胜数,就不一一细数了,单从《水浒传》这本书的整体内容来讲,说的便是梁山泊一百单八将揭竿而起,为民请命之事。
五千年的岁月长河,历史上起义之事,可谓是多如牛毛,但为什么就这次起义最为人津津乐道呢?可能是结局太令人叹惋,也可能是各位好汉的侠骨丹心让人敬佩.......要我说,是梁山好汉是一支真为民请命的起义军!相比于其他起义军的想要逐鹿中原,君临天下的野心勃勃,梁山英雄们想的更多的天下的安宁!是因为从最后的结局就不难看出,在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都占尽优势的'梁山好汉,再差几步之遥就可位登九五的他们,却选择了与宋谈和!这不恰恰证明了他们是不想更多生灵遭到涂炭,不想百姓受连年战乱之苦吗?
从这件事中我读到了何为真正的“好汉!”他们的一心为民让生在现代的我们也深深颔首,自愧不如!相比如今这物欲横流的时代,也只有我们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才能温暖着渐渐被钢筋水泥说冰冻的心!
NO,3千头万绪——悟
在读了《水浒》之后,我着实是被深深震撼了一把,被众人的忠义震撼,被众人的豪情震撼,也被当时黑暗的社会震撼!
相比现代社会的现实,英雄们的豪情让我震撼,英雄们的忠义那也是更不用说的,不得不提的一件事,便是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官相护,草菅人命,。总而言之,读过《水浒》之后,我悟出了许多道理:什么是忠义,什么是豪情,生么事真正的英雄好汉。现在我的心想情就如李后主的词一样“剪不断,理还乱”果真是千头万绪,找不到一个突破点。
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水浒》带给我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远,越来越深,最后随着我一起流进悠悠年岁!
《水浒传》读后感 篇3清凉夏日,坐在书桌前读这一本好书,是十分惬意的事了。最近我便在读《水浒传》,这是明代初期的小说家施耐庵的作品。讲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梁山泊聚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作者将书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黑旋风李逵了,他虽性情暴躁,杀人不眨眼,但是他却孝敬母亲,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此处隐藏8300个字……,我们可以判断,他的家境出身使他有一定的正义感,他的职业养成他处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的习惯,也培养了他喜欢玩弄权术的手段。实际上“权术”这个词,我觉得它仅仅是处理问题的一个手段,喜欢玩弄权术,并不见得这个人就很坏。它不是他一个品格的表现,而是他一个处理问题的一个手段。
那么第二,宋江到底是仗义的英雄?还是国家的忠臣?我们可以从他上梁山之前和上梁山之后的几件事来分析一下。上梁山之前,他为了自己的心腹兄弟,私放晁盖。并且为了怕事情暴露,杀死阎婆惜。从这些事情上来说,我们可以说宋江是一个仗义的英雄。那么上梁山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义军的'首领,他领导梁山兄弟的几次战役,都充分显示了他的指挥和组织才能。而在受招安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国家的忠臣。他把梁山的堂名由原来的“替天行道”改为“顺天护国”,这是一个国家的忠臣才有的行为。
所以说无论我们以怎样的主观情感对宋江或褒或贬,或爱或恨,说他是打着仁义旗号的机会主义者,动机不纯的义军首领,出卖梁山投靠朝廷的投降派,还是具有革命者气质的农民领袖,都不能否认他是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水浒传》读后感 篇11《水浒传》是我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是一部描写和歌颂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它以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地叙述了起义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塑造了一系列农民起义英雄形象,直接鼓舞了封建社会人民大众对统治者阶级的反抗斗争。它运用纯粹的白话,达到了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确立了白话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优势,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对后代文学具有深远影响。
《水浒传》真实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全过程,它由相对独立、完整的各个故事联结成一个整体。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是由层次分明而又统一连贯的前、中、后三大段落组成。作者首先写了林冲、晁盖、武松、鲁智深以及宋江等人的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各种形式的“逼上梁山”,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各路英雄逐渐聚集,梁山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水浒传》充满了悲壮和“替天行道”的豪情,是一曲“忠义”的悲歌。小说通过对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全过程的描述,展现了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在封建专制社会具有普遍意义。作为对社会全景式的描述,在政治的上层,有高俅、蔡京、童贯、杨等一群祸国殃民的高官;在政权的中层,有受前者保护的梁士杰、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贺太守等一大批贪酷暴虐的地方官;在此之下,又有郑屠、西门庆、蒋门神、毛太公一类胡作非为、欺压良善的地方恶霸。如此广泛的对于黑暗面的揭露,是随着长篇小说的诞生而第一次出现。
在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小李广花荣。喜欢他的原因是因为他射箭准,和李广一样,所以给了他一个小李广的称号。在书里,他大闹清风寨,黄信把宋江和花荣捆绑走了,后来被燕顺等人打跑了黄信。后来花荣和秦明单挑,分不出胜负,花荣拔马就跑,暗取弓箭在手,回身一射,射到了秦明的红缨上,秦明带领官兵强行攻山,结果中了计,被擒。成功攻占了清风寨。
从这里我可以看出小李广这个称号对于花荣的确适合,他没有瞄准,一转身就射,不偏不倚就射到了对方的红缨上,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也很吃惊。
后来,梁山泊上的好汉排座次,分为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还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
在最后,梁山好汉先后阵亡七十二人,到活捉方腊时,只剩下三十六人。后来,鲁智深圆寂,武松出家为僧。不久,林冲中风瘫倒;杨雄患杯疮医治无效死去;稍后时迁因患搅肠痧无药可治去世。半年后,林冲也死去。到最后只有二十七个被封赏。后来二十七人中年老去世或在人陷害死去。只有宋江和李逵和了被高俅下了毒的酒,而毒发身亡。
当我读完是我很震惊,怎么故事结尾会这样,开始时,我以为故事结尾不是这样的,没想到一百零八个好汉,个个都不在了。我觉得他们真的很了不起!
这本书很好看,大家如果想知道其他的故事,就赶紧去看看吧!
《水浒传》读后感 篇12《水浒传》也许是中国第一部武侠经典小说。王朔骂金庸可以抄袭一百单八条好汉的性格特点,来塑造他书中的人物,也不完全是冤枉。《水浒传》的作者描述了一个文字的《清明上河图》,使今人能够理解当时的绿林好汉和农民起义。至于它的思想性,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前文讲到宋江历史上确有其人。其实《水浒传》中有很多历史名人。《水浒传》“第一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中提到好多人,的确是历史上确有其人。
比如说高球的`发迹,先是由东京城里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仕推荐给小苏学士,后又由小苏学士推荐给小王都太尉,再由小王都太尉处遇到后来的徽宗赵佶,以致发迹。这里提到的人物历史上都有记载。这里作者用了几个“小”字,可见对这些人的鄙视和厌恶。
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后录》说,“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帅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
从这篇记载来看,高俅实为苏东坡的书童,而且书法很好。苏东坡被贬中山,把他送给了曾布,曾布以家里的书童太多了为由没要高俅。苏东坡又把他送给了王晋卿,即驸马王诜。苏东坡对这位小书童挺负责,可见东坡很喜欢他,也说明高俅为人很乖巧。
这里提到的小苏学士有的人说是苏东坡;另有一小苏学士,可能是苏东坡的儿子苏过。苏过的词和字都很好,有“小坡”之称。北宋末年的宦官梁师成以及翰林学士孙觌,都自称是苏东坡送人之妾所生的苏轼之子,据说苏东坡被贬时送出去的小老婆都怀有身孕。好像是《三言》里的一个故事,说苏东坡曾经用小老婆换个一匹好马,小老婆就自杀了,临死前写了首诗有一句“来生莫做妇人身”;还有一个故事是苏东坡在杭州时,喜欢上一个妓女,但妓女要从良,不接客了,老苏派了个船夫,在这个妓女去会情郎的渡船上,把她奸污了,她也吟了一首诗,老苏以这首诗为要挟,终于如愿以偿了。
但是小说毕竟不是历史,这些故事我都不喜欢。林语堂《苏东坡传》里都没有提这些事,可能只是传说。
小王都太尉,即驸马王诜。《宋史》里记载这位驸马爷比较拽。王诜娶英宗之女魏国大长公主,封为驸马都尉。应该比徽宗赵佶的长一辈,王诜是赵佶的姑父。王诜有才华,长得应该不差,可惜人品太差。虽然公主温柔贤淑,尽心侍奉公婆,而王诜却偏偏宠爱小老婆。他的小老婆们很大胆,竟然给公主脸色看,还骂骂咧咧的。他的大舅子神宗为此曾两次将王诜贬官,但他却不思悔改。甚至在公主生病时,当着公主的面与小姘 do this。就是这么个东西,但却是赵佶的哥们。两个人一起搞破鞋,一起逛窑子,一起写词画画。
最有名的是徽宗赵佶,有人说是唐后主转世。这小子书画是一绝,瘦金书写得很好,毛主席的字其实也有瘦金书的影子,东郭的字也有点像瘦金书,不过总是被朋友叫做受精书,讨厌讨厌!!
《水浒传》里把王进和高球做了个对比,王进是个忠臣孝子;而“高俅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亦胡乱学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只在东京城里城外帮闲。”被他爸爸告了忤逆,发配边州。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