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老师教育随笔

时间:2025-07-17 03:10:22
小学语文老师教育随笔

小学语文老师教育随笔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随笔吧?随笔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事件的想法,及时捕捉,随手记录下来。你见过的随笔都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老师教育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老师教育随笔1

真的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成了个性化阅读的一个标签。于是,很多老师奉这句话为圣旨,把它理解为想怎样解读就怎样解读。当然,这一舶来名言与我国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不谋而和,它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势,把学生从“标准化”、“一元化”的文本解读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要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首先必须知道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他是一个极其软弱的人,也是一个英雄的复仇者。莎士比亚有意造成一种“清醒与疯狂、伪装与真实的合金”,以便更充分地显示人物的复杂性格。对于这样一个人物,读者自然会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歌德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身负复仇重担而又踌躇,是由于他本身软弱的关系;魏尔德尔认为哈姆雷特的踌躇原因根本不在丹麦王子的软弱性上,而是客观情势妨碍了实现复仇的计划;弗洛伊德则认为恋母情结是哈姆雷特久而未决的原因……但是,所有的文本真的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比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是一个诡计多端、残害百姓的妖精形象;《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就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想方设法吹捧别人的狡猾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并不会引起读者的独特体验。即使是一万个读者,他们心中仍然只会有一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产生独特的体验,其结果只会是把学生引入歧途。

还是以上述这两篇课文为例,还真有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出了新的“哈姆雷特”。

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时,老师让学生说说对课文中的角色的感受。有学生说:“白骨精虽然它诡计多端,残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时还不忘记把老母亲接来。”对于这样的理解,老师不是加以否定,还称赞地说道:“我们从来都说白骨精怎么怎么坏,可是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发现,它的身上也有闪光点值得学习呢!”。

同样的故事也在《狐狸和乌鸦》一课上演。在课堂上,正当教师带领学生对狐狸的卑鄙行为进行批判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倒觉得狐狸很聪明,理由是狐狸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对于这样脱离文本实际的解读,老师的评价是:“你很聪明,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样的理解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如果说学生的理解可以原谅,那么老师的附和却让人感到可笑。白骨精的“孝心”是为了和母亲一起分享唐僧肉,这种“孝”是我们生活中所倡导的吗?狐狸的“聪明”则是用欺骗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这种“聪明”是为人们所不耻的。他们的这些行为都是极不道德的。残害无辜的白骨精,狡猾的狐狸都是反面教材,他们永远也成不了英雄。如果老师一定要这样去引导,学生可能会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得到的东西与父母一起分享就是“孝”;“聪明”就是不择手段,只要能达到目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好像走入一个误区,解读得越新奇似乎就越接近《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固然不错,但是大家都不可能回避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哈姆雷特到底是谁?不管我们读出多少个千姿百态的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始终只有一个。他就是那个为父复仇的王子,他就是那个优柔寡断的王子,这个谁也无法改变。而我们所读出的“一千个”也都是从这“一个”中发散出来的。这就告诉我们,哈姆雷特的本质是无法改变的。

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必须在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进行的。能够多元解读固然是好,但是不能牵强附会,脱离实际。作为教师,当学生理解出多个“哈姆雷特”的时候,我们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也要细加分析,这个“哈姆雷特”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否一致。如果出现偏差时,教师必须进行正确引导。

在教学《凡卡》一文时,当我讲到凡卡的爷爷也过着很苦的生活时,有一位学生却说:“老师,你讲错了,凡卡的爷爷过的生活很好。”我没有马上指责他,而是让他说出理由。他说:“书中写到爷爷穿着宽大的.羊皮袄,说明爷爷穿得很好;爷爷白天在大厨房地睡觉,而凡卡却睡在过道里,说明爷爷过得很好。”他的这一番言论,令我始料不及。细细分析似乎有道理。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作者契诃夫是要通过凡卡的悲惨遭遇表现沙皇统治下,城乡人民过着痛苦的生活。如果我们分析出爷爷过得很好,岂不是违背了作者的本意。但是为了尊重学生,我们有马上反驳,而是对全班学生讲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展开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老百姓是不可能有好日子过的。那位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理解的片面性。

我们从任何文本中读出的“哈姆雷特”都离不开文本的主旨,如果我们偏离了这个主旨,一味地标新立异,其结果只会是得不偿失。一篇文章即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他归根到底还是“哈姆雷特”,永远是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他成不了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也成不了罗琳笔下的哈里波特。“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去解读文本,方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旨,找准文章的突破口;也只有找准了文章的突破口,才可能引领学生在语文的天堂里寻求真知,找到真正的“哈姆雷特”。

小学语文老师教育随笔2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于老师在校园读书活动月期间,为了配合合唱比赛,可谓想尽办法,使出浑身解数。结果是表演形式优美,演唱水平一般。原因是24个班主任没有一个懂音乐,组织学生练合唱,真是费劲。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音乐的孩子们,为什么到了初中,竟然连基本的发声都没学会,可见他们的音乐课形同虚设。也许我们一直努力践行的.素质教育并没有落到实处。

如果音乐课是这样,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又是一种何样的风景呢?于老师举例说,有一次学校举行朗诵比赛,参加合诵的孩子们没有感情,读错字音,表情匮乏,没有一点中学生的蓬勃朝气。老师们说是该让学生们多练练朗读了,可惜课太少,没时间。语文课连学生锻炼朗读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让他们读读课外书,练练钢笔字了。这些最基本的语文能力都没时间训练,我和于老师有相同的感受:我们日复一日,到底在忙些什么?

也许是为了应试教育的升学率,所以我们整天上课啊,赶课啊,一节一节地赶,恨不得早读,晚自习都用上。结果是孩子们被赶得不会了朗读,除了课本,没读过一本名著。赶得孩子们失去了思想,陷入了绝望的思维定式里去了,甚至连语文课都厌倦了。这样去上语文课简直是最大的失败。我们真的应该停一下,选择 ……此处隐藏3226个字……的“积极分子”孟凡豪同学举手了,本以为他要回答问题,就让他站起来,没想到他冷不丁说:“老师,今天我过生日!”看着孩子兴奋的脸上期待着老师的祝贺神情,真不忍心打断他。二年级的.孩子就是这样天真、可爱。

“今天是你生日啊,老师祝贺你。那我们一起给孟凡豪长生日歌吧!”在我的鼓动下,大家一起高声唱起“祝你生日快乐……”我想,其实他只是想告诉我,今天是他的生日,仅此而已。

看着小家伙高兴的笑脸,我们也很高兴。我想无论如何也要挤出两分钟时间为他庆贺一下。

“同学们,我们只是给孟凡豪唱了生日歌,可是这点祝贺还不足以表达我们的心愿,我建议……”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平时伶牙俐齿的小姑娘姜玉珍站起来说:“老师,我们送他礼物吧!”“好啊,可是要送不花钱的礼物就最好了。”我引导着他们朝我设想的方案来说。

“老师,我可以给孟凡豪做贺卡。”

“你的建议真好!我赞成。”我肯定了学生的想法。

“老师,我给他画幅画。”小画家夏康杰说。

“老师,我送他一本书看看”。

大家七嘴八舌,一会五分钟过去了,我又把孩子们引入中课堂中。孩子们想法是单纯的,有意义的,如何抓住教育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也许我的做法没有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但是这个小小的举动保护了一个幼小的心灵,值得庆幸。

小学语文老师教育随笔7

学习兴趣对人的学习和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事业有成的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伴随积极情绪的心理和倾向。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便能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事,乐此不疲,效果自然就好。那么,怎样培养这种学习兴趣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敢于探索,而小学语文教材又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富有艺术魅力。我们要利用语文学科和儿童心理特点,以高超的教学艺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教学生学“明”、“男”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的字,从中间分开,装进信封分给几个小组,让学生用信封里部件组字。这样训练,使学生在深厚的学习兴趣中掌握了知识。

二、利用新旧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的兴趣。

无数事例说明,那些与牢固掌握的旧知识和经验相联系的新知识最能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不是孤立地讲新知识,而是深刻把握教材,善于把新旧知识有机的衔接起来进行教学。如识字教学中,用基本字带全体字,同意字归类,形近字比较等,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三、在成功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现,一次表现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因为获得成功的学习,会迅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更多方面地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获得成功的机会。例如,我在教学生识字过程中采用了“收集商标识字法”,就是让学生把生活中遇到的商标(食品包装盒、药品包装盒等)收集起来,对商标中不认识的字问家长、哥哥、姐姐、售货员阿姨或邻居,回校后再把收集的商标贴在教室后边互相交流,把课堂学习形式转化为比赛形式,达到了全体参与,乐于参加的目的,又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后的喜悦。

四、利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的兴趣。

迁移可以用于动机的培养,也可以用于兴趣的培养。如果某些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兴趣,对语文却不感兴趣。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解应用题,或自编应用题,使他们逐渐体会到语文在学习各科中的重要作用,引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

比如创设实践情境,多组织几次符合小学生特点的,与语文学习有关的实践活动,创设趣味情境。如在学习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1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录音朗读中所读到的秋风、秋林、大雁去感受秋天。然后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观察学校周围的果园,树林,小溪边找秋天,亲身感受“秋高气爽”“瓜果飘香”“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的秋天之美,感受“黄的,红的,雪白的”秋雨和“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秋天就在我们的身边。回到教室,让学生学写描绘秋天的字、词、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升华,逐渐将所学知识“吸收”、“消化”。

教师要爱护学生良好的兴趣方向,纠正缺乏兴趣的偏向,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注意克服盲目短暂的兴趣,培养学生稳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的效能,从而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小学语文老师教育随笔8

下午的作文课,我要带领学生完成习作2,习作内容是写出老师不在场的时候,班级里发生的故事。习作要求是要写清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等,要把故事内容写具体,情节尽量写得生动。

要完成本篇作文,我得营造老师不在场的时候的情境,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他们才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为此,在班里,我来了个暗度陈仓。

上课铃还没有打响,我进入了教室。教室外跳绳踢毽子的同学,赶紧跑进了教室。我等同学们都坐定以后,告诉他们,校长要班主任去开个小会,我得离开一会儿。我借故走出了教室。

四分钟以后,我往教室走去。刚到走廊上,我们班的一个男同学,提着已经倒空的垃圾桶,摇摇摆摆地朝教室走。一看见我,他的脚步陡然加快,飞也似的进了教室。有了这个“通风报信”的同学,估计班级里立刻得鸦雀无声。

果不其然,我刚走到教室窗口,就感受到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学生个个正襟危坐,表现得乖巧无比。

“刚才怎么样啊?”这是我的开篇第一句。

“什么怎么样?”学生如坠五里雾中,个个脸上写满了纳闷,那呆愣愣的表情,分明不知道我刚才的圈套。

“今天下午的作文是写老师不在场的时候,同学们的表现,刚才我故意离开,你们在我走后,都干了啥?”

几个机灵鬼立刻恍然大悟,知道老师故弄玄虚,就是为了马上要写的作文,嘻嘻嘻地笑了。

学生还是不敢回答我的问题,各个坐得规规矩矩,就是不举手说自己刚才的表现。也难怪,我平时对他们要求太严,只要是老师不在教室,就得全神贯注写作业,不准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凡是违反纪律的事儿,一概不准发生。

要想完成习作,我必须打开他们的话匣子,开始点将。

接连点名几个同学,都不敢实话实说,怯生生地望着我,众口一词:“我在看课外书。”有两个同学还煞有介事地举了举课外书向我示意,旨在证明自己没有说谎,老师不在时,自己的表现是多么符合要求。

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有力的`大字:实话实说。接着又进行了补充说明,老师不是向你们兴师问罪,调查谁的表现不好,是要你们说说刚才老师不在时,你或者是其他的同学的真实表现。

再提问,情况有了好转。小手举了起来,有的说,刚才文帅和语训趁你不在时,到后面清扫垃圾了;有的说,乐乐同学在纸上画七仙女了;有的说,龙同学讲了个笑话,大家前仰后合了……

真正的作文课,在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开始了。

《小学语文老师教育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