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评课稿优秀(优选)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评课稿,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评课稿优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评课稿优秀1本次联片教研活动在仁河中心校的精心组织和四位承担公开课教师的精心准备下,开展的很成功,根据组长学校的统一安排,我就四位老师的公开课谈几点我个人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几位教师不要介意,同时请各位领导指正。总体呈现五大亮点:
一、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活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的。几位老师都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三位老师的课堂中,教者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的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估验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交流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四位老师的课中,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四、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四位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的学习效率。
五、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以上是我听了这几节课的总体感受,如果就每一节课而言,我认为四位教师各有所长,每节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老师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老师课堂激情高,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节枯燥的.计算课上的很精彩。
老师能够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对新知的探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和自学能力起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老师的课语言精练,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方法灵活多样,整堂课给人的感受是稳重、成熟。 当然,我们每位老师的课都不可能达到100%的完美,所以就上午四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值得进一步加强改进和研讨:
一、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
二、课堂中各环节过渡不够自然,特别是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教师只顾完成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三、课堂预设不够细化,学生的多向性思维没有得到发展。
四、课堂细节关注不够全面,比如在课件制作、板书、教态及专业术语的使用上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四位老师通过精心准备,分别为我们奉献了一节精彩的示范研讨课,从这四节课中我们既看到了课改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和每位教师积极践行新课程的有力步伐,同时又为我们后阶段的课改方向指明了航标。我想,我们片区的全体教师一定会以本次活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加大课改力度,逐步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达到民主和谐、轻松高效而共同努力。
一句话:教学是我们的事,教会了是高兴的事,会教了是幸福的事!
小学数学评课稿优秀2“5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已经懂得了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在这节数学课中,金老师能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精心设计了一些能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发展思维的活动。
一、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
一堂真实有效的数学课,需要教师尊重“前数学经验”,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才能让学生在课堂里真正产生自己的思想。课前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有了五个五个数数的基础和经验,有好多学生通过看书,知道一些“五的乘法口诀”,这对于本课知识的建构有着必要的意义。金老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实的知识起点,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来编口诀,让学生把知道的说出来,充分尊重学生,使他们处于积极的乐于学习的状态,为后续新知的学习起到了孕伏作用。学生也许并不能说完全,说出来的都是零碎,一知半解的,但这就是学生真实的知识起点。通过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补充,教师有意识的引导,把“五的乘法口诀”都编出来了。这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的体现。接下来,再来研究“五的乘法口诀”意义。
二、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
由于低年级儿童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教师在直观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向抽象过渡,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主学习、归纳整理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如对乘法口诀的意义,老师先通过画圈来帮助学生理解“四五二十”,然后放手让学生来画,自己来说,乘法口诀的意义。又如将5的乘法口诀与自己的双手联系起来,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感到亲切,而且更加容易记忆。最后,老师让学生说说在实际生活中有那些地方用上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如数“正”字、数古诗的字数等。这些教学设计都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金老师的这堂课课堂设计平实,上课思路清晰,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呈现的方式简约但不简单。就是以后在课堂上能更有激情,更加关注评价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新课程标准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特级教师吴正宪认为,小学数学学习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要把小学数学教育的中心转移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上来。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进步与发展。我们老师要真正读懂学生、教材、课堂。让孩子们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让学生学习“有趣”的 ……此处隐藏3104个字……秀7
本节课,费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 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 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4. 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可以带动和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水平。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潘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这也是我们教师努力改进的地方。
小学数学评课稿优秀8听了刘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后,我科的老师评课后都觉得受益很深。刘老师自然的教态,亲切的语言,机智的引导都在这节课中发挥出来,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感受。
一、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重要的。教学时,刘老师从熊妈妈分月饼入手,从分4个月饼到两个,再到分一个,复习平均分的概念时得出每只小熊分得2个、1个、半个。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然后出示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让学生动手折出1/2和1/4,直观比较它们的大小。课件显示唐僧分月饼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问题设计有趣味性
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让学生用纸折出1/4后,给学生的折法起了他自己的名字,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折法。在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时,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这节课总的来说上得很好,这里提一点小小的建议:
教师在总结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时,用了一句比较长的话来填空,学生可能理解不够,完成的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教师在学生填完后在让学生用一句比较简单的句子来总结,如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分母越大,分数越小。这样的效果也许比较好。
小学数学评课稿优秀9今天听了老师的植树问题一课,对我的启发很大。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
1、开课的导入采用手指谜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手指后,有利用手指帮学生初步理解间隔的意思,很直观。但这里出现间隔长有些早。
2、情景问题出示后,用选择题的形式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两端都栽的意思,形象直观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
3、教师质疑问题及时且很有数学的味道。如帮工人想象办法,隔几米栽一棵,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很好的理解了等距离的含义。
4、体现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要求明确、准备充分,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学生桌的还是很好的。
5、教师表格的设计很方便学生发现诸多的数学问题。比单纯的图形要好找规律好表达。但这里讲解交流时,如能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从数字中发现的规律的话,学生对其中的数量关系的'理解会更容易,从而灵活的应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6、练习中对比练习及时出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但对两边与两端的区别我认为更加直观一些会好些,借助教室两边加以解释。
7、练习紧扣本节教学目标,形式多样,尤其选择问题我认为能较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
8、歌谣的结尾给本节课画了个圆满的句号。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