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期中考试总结

时间:2025-08-20 23:42:26
生物期中考试总结

生物期中考试总结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期中考试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期中考试总结1

上学期学生的成绩还不是很稳定。这次成绩比上次考试成绩平均分数低了很多,但此次考试学生的总体素质比期中有了些进步。

一、学生知识与能力方面的优势:

1。基础知识特别是基础知识记忆、运用还可以,这类题复习的时候复习的很全面,所以即使选择题有一些超出大纲较难的提,选择题得分率很不错。

2。从实验分析题的层面看,绝大多数学生在理解实验的基本内容,把握对照实验的基本定意方面理解但是还是不够用功记得不够牢固,所以填图题3、4题的大体情况不如预想的理想。(主要表现在答案填错位置,还有半块答案,还有错别字等现象)

3。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不够好,虽然填图题1、2一再作为重点强调,但是只极了轮廓,到具体题上,1题没有变化,2题稍有变化就有点错位现象,可见还是不能将书本知识融会贯通。

二、普遍存在的`问题:

1。学生发散题做得不好,看得出学生学东西不够灵活,老师教的方法始终不能灵活运用。

2。存在问题最多的是填图实验题,可见学生有浮躁现象,往往了解了表面现象就不再深究,时间一长还不肯花时间复习,所以渐渐模糊,所以填得出答案,但是正确率不高。

3。部分学生还是心浮气燥,如按要求答题,有很多同学明明是会的,但确出现答错题,少答题,答题不全的现象。与年龄有关,还有可能是以前没有参加过这么正式的考试,于是紧张,很多同学明明答的不过,因为忘记写名字考号班级,最后只能按0分处理。

三、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

1。让生物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主动学习生物。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有高低,认识事物的度有深浅,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拘束、拘泥一个模式,一个框架,一定要尽量将抽象的理论实际化,具体化,生活化。只有学生感觉生物学是一门贴近生活,很有用的学科,简单易懂,才能有效的使他们自主学习生物。另外学习内容也应开放,我们要鼓励学生多途径学生物,搜集处理来自四面八方多种途径的生物学信息,并积极整理与积累,这样才能让学生见多识广,知识广博,超越自我,超越书本,摆脱现在老师讲,学生听,且如听天书一般,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缺乏一定的广博的知识,还缺乏日常的生活知识。所以老师往往疲于解释一些日常基本概念,等到要讲章节重点的时候课时往往不够了,这样为了学生的学习能跟上,且教学的有效性,只能一节改两节上,然后练习的时间相对只能压缩。这对知识灵活性的掌握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下半学期,我将更好的利用前置性作业,将一些问题放在课前解决,督促学生更好的预习,上课就能有针对性的对重点难点进行深入讲解,再针对学生掌握较弱的地方,给与适合的联系,进行将强行巩固,做到课上问题课上解决,且真正做到有效性。

2。继续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正确的读书习惯、审题习惯。

由于生物每周每班只有2节,所以在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方面,只能教,但是后期巩固效果上就要差些,还有就是课程紧张,没有足够的时间检查学生对上节知识的掌握性的总体情况,练习也多是课下学生自做,往往就出现抄答案,超同学答案,甚至不做的现象。这学期不仅要安排好前置性作业,也要安置好后置性作业,并利用自己值班的时间,多多检查提问询问学生的理解记忆情况。还要充分调动小组学习的力量,争取有整体提高。

总之,下半学期教学任务大,我们既要抓基础知识掌握的提升,又要抓平时的积累;既要抓新授,又要抓复习。无管困难多大,只有多想办法,加强训练,夯实基础,才能真地提高教学素质。

生物期中考试总结2

由于高一高二阶段学习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比较零散,很多同学对其概念、规律、原理等理解不清,不能灵活应用,导致成绩不佳,到了高三综合学习阶段感觉更加吃力。当然,这也是同学们学习生物的通病,没什么大不了。因为高三生物复习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以下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供同学们借鉴。

1、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把书本变薄,把知识变厚,提升理解能力。

由于理综试卷中生物试题量较少,知识覆盖面较窄,考查内容偏少,因此很多学生不重视基础知识。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基础题仍占主要地位,做好了基础题就拿到了基本分,失去了基础题就失去了一切。如何抓住基础?

生物知识本身就很零碎,所以我们就要去皮抽筋,把主干给抓出来。把各知识串成知识链,把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以知识链为主线,通过联想、发散、补充,把相关知识补充到主干上来形成知识网,对于回忆不起来的'知识要及时复习课本相关章节。

在对照着知识网络复习时,准确掌握重要的概念,不要似是而非,要准确,要精确。对重要的生物学概念,要花大力气一次记牢,搞清它的内涵和外延。

只有把基础知识记牢,记准了,才能做到会做的题不失分。

2、抓住生物三大重点

俗话说“蛇打七寸”,生物学习的“七寸”在——生物的新陈代谢(必修1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必修2遗传定律的应用伴性遗传、必修3生命活动的调节。这三部分知识是高中生物三册书的“灵魂”,也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复习这部分知识时学生要特别留心,认真听讲老师的讲解,将规律、方法和技巧“烂熟于心”,然后结合复习资料,分析涉及到的题型,并查阅自己经常出错的题型,进行归纳总结,去悟,去咀嚼消化。除了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总结。

3、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生物学本身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因此生物实验一直是高考试题必考的内容。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理综Ⅱ卷至少一道生物实验设计题,所占分值还比较大。这部分试题是考生失分较多的地方。我经常给咱同学说,实验设计就是“纸老虎”,只要把握住实验原理,目的,材料,步骤,结果,结论。实验题得满分不是神话。怕的就是有同学不屑于做实验题,平时遇到实验题就绕道而过,为什么?得有大量的文字叙述,得写字呀!所以同学们要克服惰性,动笔写一写。一勤天下无难事!

生物期中考试总结3

本来的题目是“将应试教育推向极致”,后来觉得不能因为一次考试搞得那么愤世嫉俗,走向极端,对面的朋友或许正乐意看到我们自乱阵脚呢。期中考试已经过去了,可带来一股失败、颓废气息笼罩在整个校园,面对如此不堪的成绩,有人不解,有人不服。其实从自身来说,这试考试我校的成绩不仅正常,有些学科甚至还小有进步。可比起别的兄弟学校来,差距竟如此之大。

还是谈谈七年级生物吧,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分别是全区三、四、五名。差的事实再多的借口也是苍白无力呀,可工作还要 ……此处隐藏13401个字……要继续深入钻研课标,加强教研,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用新课程理念统领课堂。

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把书本知识与日常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认为学生会的学生不一定会,要用生活中鲜活的事例使书本知识常识化,寓教于乐,把初中生物课上成学生喜欢的课。

尽可能充分利用实验室的教具和一些挂图,能够很好的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培养思维能力。

深入了解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方可按需而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信我们更加努力,学生的成绩会与日俱增!!

生物期中考试总结15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从细胞开始的,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3、细胞学说:

a.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b.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c.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5、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大量元素:C、 O、H、N、S、P、Ca、Mg、K等;主要元素;C、 O、H、N、S、P;微量元素:Fe、Mn、B、Zn、Cu、Mo;基本元素:C、H、O、N;细胞含量最多4种元素:C、 O、H、N;最基本元素:C

6、组成细胞的无机物:无机盐和水。

7、组成细胞的有机物:蛋白质、脂质、糖类、核酸。

8、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9、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10、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11、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12、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13、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14、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15、氨基酸结构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16、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17、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②催化作用

③调节作用

④免疫作用

⑤运输作用

18、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19、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19、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20、脂质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1、脂肪

2、磷脂

3、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21、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③、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22、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3、植物细胞含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24、线粒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25、叶绿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6、核糖体: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27、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28、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9、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30、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

31、溶酶体:含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2、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33、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34、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5、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

2、核膜

3、核仁

4、核孔

36、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37、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38、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39、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40、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41、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42、糖蛋白(糖被)位于细胞膜的外表面起保护、润滑和识别作用。

细胞膜的结构特性是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43、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44、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45、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

《生物期中考试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