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说课稿

时间:2025-08-18 01:18:21
小学美术说课稿

小学美术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美术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美术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熟悉教材是上好一堂好课的前提,本节课选自江西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9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主要内容是学生了解编织物的材料、用途等,掌握相互交错和钩连的编织方法,设计并制作一款造型新颖、美观的编织作品。在此过程中体会编织艺术的趣味,提高对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的热爱,养成对美术的浓厚兴趣和创作欲望。

二、说学情

深入分析教材后,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四年级的学生在观察、接受、模仿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升,尤其是动手制作能力又显著的提升。编织物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如何设计并制作一款造型新颖、美观的编织作品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结合学生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发挥想象力,动手制作编织作品。

三、说教学目标

好的教学目标如同指路的明灯,能够明确课堂前进的道路,因此我将目标设置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编织物的材料、用途等,掌握相互交错和钩连的编织方法,设计并制作一款造型新颖、美观的编织作品。

过程与方法:观察生活中的编织品,分析其不同用途、所需材料和编织方法。通过示范和实践练习,掌握编织的方法与步骤,运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编织一件实用又美观的小作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编织艺术的趣味,提高对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的热爱,保持对美术的浓厚兴趣和创作欲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明确了教材内容、学生学情及教学目标后,教学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掌握相互交错和钩连的编织方法,能够自己编织出一件作品。

难点:能够从造型、色彩设计生活物品并进行编织。

五、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只有方法得当,教师才能有条不紊地施教,学生才会兴趣盎然地学习。所以本节课我将采用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六、说教学准备

好的教学准备可以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因此,我在课前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以及塑料绳、竹条、布绳及彩纸等基本制作材料。

七、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实践主线”的原则,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活动一:趣味情境导入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好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基于此,我会向学生展示《两只蟋蟀》编织作品,并引导学生思考表现的是什么动物?两只蟋蟀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编织并补充:编织是我们民间美术中重要的一类,在生活中应用广泛,随处可见,拥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进而引入课题《巧手编织》。

活动二:作品图像识读

美术课程强调关注文化与生活,因此我将展示收纳篮、果盘、中国结等实物,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品在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学生积极踊跃回答,我顺势总结出:编织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种类繁多,包括实用的生活用品和美观的工艺品。

接着,我会从实用与美观两个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欣赏编织作品。我将以小组为单位分发编织物品,并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这些编织品是用什么材料编织而成的?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易取的材料可以利用?学生能够快速地回答出玉米叶、草绳等。对于他们的回答我会给予肯定并做出补充塑料绳子、竹条、彩色布绳、鞋带等均可作为编织的材料。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手中的编织物品,并小组讨论这些编织品在造型和色彩上分别有什么特点?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我会与学生共同总结出:编织品的造型多样,色彩丰富。

从生活物品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思考,在锻炼了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关注到了生活与美术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作美的能力。

活动三:技法表现探究

编织方法是本课的重难点,我会先请学生观察小组内的编织物品,并思考他们是如何编织出来的?鼓励学生大胆的尝试。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探究结果,并赞许他们的探究能力。

结合学生的'探究结果,我会以《彩鱼》为例示范编织的制作方法:首先,先用一根彩色长绳从中间对折,再沿中缝向两侧翻折;其次,添加纵向彩纸与横向彩纸交错叠压,边缘翻折为横向,重复此操作直至形状完成;最后,整理细节,修剪多余彩纸。

学生先探究,教师后示范的方式符合新课标指出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活动四:美术创意实践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因此,我设置了艺术体验的小环节。首先请学生搜集身边的材料并从造型、色彩等方面思考设计思路。然后选择身边易取的材料,编织一件实用又美观的小作品。学生在构思和实践创作过程中我会巡视指导,并从选材,编织手法,色彩搭配等方面给出指导意见。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地完成艺术作品,提高课堂作业效率。

活动五:多元展示评价

同学们创作完成后,我会创设“编织大观园”的趣味情境,引导学生勇敢分享自己的作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主要从编织的材料、手法、造型和颜色等进行多元化评价。在相互交流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审美判断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六:小结升华作业

科学精炼的结束语能够起到优化课程的效果,为此,我将多媒体展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中编织的相关视频,再次引导学生认识到民间美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传统艺术的情感。同时再次强调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艺术,我们应该用美的眼光去发现美、创造美。

最后,我将请学生将创作的物品装饰生活或者应用于生活。

八、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有微缩教案之称,本节课以总分式的结构——理清教学内容的“主干”和“枝叶”,以下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小学美术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掌握在玻璃上点画转印水彩画的方法,探索玻璃水彩的多种美妙效果。

2、感受水色的浸润、渗化、流动、变化,增进对色彩美的审美体验。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形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在玻璃上点画转印水彩画的方法,探索玻璃水彩的多种美妙效果。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性使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学生欣赏一组图片。①张家界风光②一块奇石③一 ……此处隐藏27261个字……,通过范例的欣赏,感受美的过程,去发现美,创造美。

三、说学法: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1)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2)动手尝试练习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法和学法,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动物世界、胶水、浆糊、剪刀、树叶、范画、投影片等。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优化教学过程,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设计教学程序的: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上课时,教师可以用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好,今天我带来许多小动物和大家交朋友,大家要注意看都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长的什么样?”接着播放多媒体课件——————《动物世界》。

教师在学生看完录象后,学生可以提问:你们看见了哪能小动物呀?它们长得什么样呢?学生不难回答:长腿的驼鸟、长脖子的长颈鹿,有胖乎乎的大熊猫等。

这样的开头,使学生熟悉动物的外形特征,激发学生表现动物的创作欲望,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接着,教师拿出范图——————《两条鱼》,并提问:我们这里有小动物,同学们看是什么呢?学生说,两条金鱼。然后,教师将一条金鱼拆成几片树叶,引导学生发现金鱼是由不同树叶拼成的',从而导入新课,到了秋天,我们经常可以随地捡到树上落下的树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树叶粘贴画。

板书课题:树叶粘贴画———————《动物》,这样导入,给学生一种自然、贴切的感觉。

(2)、分部讲授新课:

学生在第一环节中产生对树叶粘贴画的极大兴趣,处于最佳学习状态,这时教师将范图出示在黑板上,进行新授,揭示讲解树叶粘贴画的方法:

a、看——————树叶

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的树叶,要求学生“看树叶联想动物”想想动物的哪些部位,如:熊猫的头、公鸡的尾巴孔雀的羽毛、老鼠的头、长颈鹿的脖子等,这时教师引入第二步;

b、想——————动物

教师拿出一组树叶,要求学生看看、想想能摆出什么动物,学生可能会回答,可以拼一只孔雀,教师引导:刚才的树叶可以拼做羽毛,尖叶子可做身子,在剪一片细长的叶子做脖子。

教师提示,当我们决定拼孔雀后,还想一想,拼一只怎样的姿态,在干什么呢?导入下一步:

c、摆——————姿态

根据尾巴的样子可以想象出,这是一只正在开屏的孔雀,这时,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拼一幅孔雀图。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树叶不仅可以拼孔雀、金鱼,还可以拼其它小动物。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形态的动物,使学生拼、看、想,三者结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d、贴——————平整

指导学生贴画,这是粘贴画的最后一步。

这时播放轻音乐,学生开始贴画,教师巡回辅导。

大约十几分钟后,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针对作品情况进行评比,教师可以这样说:“好,比赛结束,下面我们要评出优秀作品,大家看看哪些作品好,师生共同评出佳作,并给他们一个“金叶奖”,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课堂小结:

在上面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这样的课堂设计,使学生学、练结合,发现学习和美育相融,是美术大纲教学的要求。

五、说板书:

美术课的板书应融画与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将作画过程与板书相配合,将范图、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和谐一致。

小学美术说课稿18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美术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第七课《小挂饰》,其课型为综合·探索练习。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种造型表现上的飞跃。它既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技巧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初步了解小挂饰的制作方法。

技能目标:较熟练安全地使用工具并对各种废旧材料进行简单的组合和装饰。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与他人的感情纽带关系,培养尊敬他人的思想情感并感受装饰物的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我把它定位在学生能否始终保持学习过程的自觉性、趣味性,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而难点为用不同材质的小挂饰串联方法的掌握。第二部分:教法、学法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直观动作性思维,为了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要注重教法的趣味性、多样性。第三部分: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各种材质的小挂饰以及供学生欣赏的图片。学生准备:各种彩色纸、纽扣、吸管等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以及剪刀、双面胶、针线等工具材料。第四部分:教学程序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我实行了开放式教学,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积极生动地参与。

(一)导入

1、设疑:上课一开始,教师先对学生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漂亮的'东西,你们想不想看看?”

2、激趣:把小挂饰挂在黑板上,问:“好看吗?老师这儿还有呢。”

3、揭题。

板书课题:“小挂饰”

(二)新授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得让他们通过观察探讨、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自主质疑等实践活动实现自我的发展。

1、研究探讨,自主感悟。出示课题后,开始教学的新授部分。

2、欣赏图片,拓展思维。看过老师的这些挂饰后,再让学生来欣赏一下其他挂饰的图片。我给学生欣赏的图片共分三个块面:通过欣赏这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今中外工艺大师制作的装饰物的美感。看完这组图片后教师再提问:“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其他的小挂饰吗?”这个时候,学生会回答出很多,譬如,手链、脚链、风铃等等……通过挂饰的欣赏,让他们知道在自己身边有很多不起眼的材料都能通过我们灵巧的双手把它们变成各种美丽的挂饰。学生在欣赏了这两组图片后,已经个个跃跃欲试,急于想自己动手实践了。这个时候,我的教学过程也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

(三)学生实践操作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受和认识,应当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感受、体验等方法自我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制作前,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是一个人单独制作小挂饰,还是两个人做,或者是几个人合作。想选择手边的哪种材料来做。还要提出制作要求:

(1)有创意,跟别人不一样。

(2)注意针线运用的安全性。

(四)作品展示交流这也是我这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要求学生把自己或和同学合作的小挂饰佩戴在身上或者拿在手里上台来随着轻松欢快的音乐自由展示。教师也戴上预先做好的挂饰走在学生中间带领他们一起随着音乐节奏自由表演,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当表演的时候,教师提出:“同学们,我们可以把自己做的小挂饰送给好朋友或者老师,也可以挂在墙上来打扮我们的教室。”这时,教师把自己的挂饰送给最有进步的几个学生。学生兴奋极了,他们兴高采烈地互相赠送着自己的作品,有的还把小挂饰挂在了黑板上、墙上。

《小学美术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