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勤奋》说课稿

时间:2025-09-16 03:10:22
《说勤奋》说课稿

《说勤奋》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勤奋》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勤奋》说课稿1

说教材

这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文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阐明道理的议论文。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作者的观点: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然后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学生: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根据摆出观点,举例证明,点题作结的大体结构我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扣题立论,作者以问句开篇,引出中心论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接着强调指出,古今中外的每一个成功者都是依凭勤奋获得成功的。

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举例证明。作者例举了一古一今的两个典型事例来证明开头所摆出的观点。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这一部分紧承上文,强调今天仍然不能忘记“勤奋”二字,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我计划两课时对本文进行教学,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基于以上的认识,针对新课标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道理。

3)教育学生从小要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交流课外搜集到的名人成功的故事,从中受到教育或启发。

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说理性很强,通过具体事例来论证所提出的论点,因此,我把文章2、3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并把理解“手中的鲜花”“汗水和心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等词句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教育学生从古今中外的名人身上体会他们的勤奋,从而让他们明白只有勤奋长大了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说教法

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为了实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一目标理念,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组合,使学生做凭借了教材,又不拘泥与教材。所以本节课的主要模式为自主探究型阅读教学模式。

由于本课是《说勤奋》的第二课时,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较多的了解。因此,本课的教学开展紧紧围绕“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论点,构建学习板块,系统组织教学。通过教师组织学生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结合司马光的具体事例,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细细咀嚼,理解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采用学习的迁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同样讨论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和“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领悟“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说学法

现在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已经转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为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小组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我教学生用“读”“思”“议”“悟”的方法学习本课,仔细品味重点段、句、词,体会文中的情感。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大致这样设计了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善于创设语文学习情景,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我会在时间安排允许的情况下,提前3分钟安排一个课前谈话。这样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真正进入学习的状态。

由于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比较强的议论文,基于这点我引出一个话题:你最崇拜的是谁?为什么?

让学生谈谈自己心中所崇拜的人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这一环节不仅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训练,其实也在为后做一个小小的铺垫。

复习导入 激发兴趣

一、复习词语

桥梁 好不气馁 滚瓜烂熟 急起直追 远渡重洋 稍微一动 有所作为 名列前茅

在第一课时中我已经教学了生字词,因此在这里设计了检查词语朗读情况。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二、明确中心,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1)找出中心句。

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作者是采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你能把这个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吗?

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相机出示: 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指什么?(他们所取得的成就) “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艰辛的劳动)

(3)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4)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句话更加具体,通过“古今中外”“每一个”“都是”说明了无数的事例证明了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

三、研读事例,学习第二段

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探究司马光的事例

司马光是什么人?

著名的史学家,他用了19年的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出示: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联系生活体会“19年”的艰辛艰难。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出时间之久。)

司马光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成就呢?他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自小就非常聪明。(从小时候砸缸可以看出)

勤奋好学。

出示句子: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从每当、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长大之后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在这里要理解“警枕”就是报警的枕头,放一段司马光警枕的故事。司马光使用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抓紧时间,读书写作。最后归结到“勤奋”二字。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稍微一动、继续”等几个词语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小结:从司马光的事例中我们知道 ……此处隐藏19868个字……

一、复习导入

好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观点,作者举了哪两个人物的例子?这样设计既可以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引出事例,可以为接下来学习2.3自然段打实基础,也可以作为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可谓一举三得。

二、合作探究

首先我在幻灯片中出示小组合作的表格和要求,小组合作的内

容是课文的2.3自然段,目的是通过对两个事例异同的比较,对关键词、句的勾画、释义,明白 “不管你是聪明人还是基础较差的人,都可以通过勤奋获得成功,达到理想的境界”,接着小组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巡视于各小组间,也可参与其中某个组的讨论,然后进行小组间的补充式反馈,补充式反馈时教师要再次强调补充式反馈的意思和重复的惩罚,最后教师补充《资治通鉴》和青蛙卵剥离手术的文字资料,将表格答案呈现于幻灯片中,总结反馈。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头戏,也是能否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 关键,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合作探究,教师的相机引导和深入挖掘也很重要。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调动听、说、读、写、想各种感官,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探究,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分享交流

第一步,随机请几位学生将自己在课前搜集的勤奋小故事或名人名言与大家分享,每人只享一个,要说清楚内容和表达自己的感想。没机会在课堂上分享的,将自己搜集的文字资料粘贴墙上的资料分享库,大家分享。

第二步,个人思考,回答大白纸上的其中一个问题,并说明原因。补充反馈,教师将学生回答的原因书写在大白纸上,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反馈。

(分享时,学生搜集的文字资料是多方面的,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本文观点,同时让学生的参与性大大提高,也更深一层的理解了课文阐述 的道理。交流时,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原因,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体验,又完成了知识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旨在说明,作者是这样的观点,大家是这样的观点,我也是这样的观点。又在此过程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对学生的行为指引有重要作用。)

四、总结课堂

通过学生的齐读和个性化朗读,感受勤奋的重要性。接着教师总结陈词,对学生提出要求和期望。(本环节设计意图是号召学生不忘勤奋,一生勤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自己的价值)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对教学内容的梳理和课后的学生的记忆有很大的作用,本课的板书设计特点是结构鲜明,条理清楚。根据教学过程中相机书写。

《说勤奋》说课稿12

各位考官,上午好。(鞠躬)我是01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说勤奋》(板书)。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 说教材

本篇文章选自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十六课。《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议论文,文章通过古代和现代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主要引导学生明白勤奋的做事,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做成功。

二、 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处于乐于思考,勤于思考的阶段,对具像事物感受较深,但是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教师应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勤奋的意义,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写“枕、稍、拙、砸”等10个生字,会读“馁、卵”等5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法,围绕“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论点,重点分析文章第2、3小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对人民、对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 说重难点

重点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围绕论点,分析文章论据,最终教育学生从小应勤奋学习。

五、 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文的教学紧紧围绕着“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论点。组织学生精读第二自然段,结合司马光的事例,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字词句,理解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它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然后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讨论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和“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的领悟文章论点的深层含义。只有一生勤奋努力,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贡献。

2、学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的指导,才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为此,学生采用“读”、“思”、“议”、“悟”的方式学习本文,品味文章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谈话导入的方式,如:上课之前询问学生,你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吗?请谈一谈你们的理想。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接着问,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大家畅所欲言。最后导入今天的课题。

2、初步感知

首先学生朗读课文,读的过程中明确几点要求:第一,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查找一下;第二,读顺句子,对于比较难读的长句子反复读,直到读通,并思考每一段的段落大意。

再次通读全文,找出中心句,围绕这句话,作者主要写了几个人勤奋成长的故事?分别是谁?

3、深入研读

带领学生认真读一读第2、3段,并比较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找一找他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完成投影仪上的表格。下面请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教师下场进行巡视指导。

然后研读关键词句,体会勤奋是通向成功的桥梁这一论点的深层含义。

(1)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主。

(2)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通过对关键词语“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等词的理解,体会司马光读书次数之多,珍惜时光。

(3) 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4) 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还在班上名列前茅。

通过抓住句子中“毫不气馁”、“奋起直追”等词语,体会出童第周的勤奋好学的精神。

4、拓展延伸

投影仪上出示名人名言,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他们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并分享讨论的结果。最后大声朗读并识记。

如:成功=1分天才+99分汗水 ——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华罗庚

5、小结作业

学习了本篇文章,你想对司马光和童第周分别说什么?又想对自己说什么?请写一段300字的小短文,下节课来分享。

《《说勤奋》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