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资考试试题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有考试,接触到试题,试题可以帮助主办方了解考生某方面的知识或技能状况。什么类型的试题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教资考试试题,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年教资考试试题1一、单选题
1.教师对小学生的教学通常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对中学生的教学则可以进行抽象的讲解,这体现了个体发展的( )。
A.不平衡性B.顺序性C.阶段性D.互补性
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分别为: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选项A,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选项B,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选项C,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选项D,人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题干中对小学生和中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体现了对待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分阶段教学,遵循了人身心发展规律的阶段性。选项A、B、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2.一个人总觉得手上有细菌,有时洗几十遍手,洗衣服也总是觉得怎么洗也没有洗干净,自己想不这样做,但是不这样做他会感到极端焦虑,这种表现属于( )。
A.焦虑症B.抑郁症C.强迫症D.厌学症
2.【答案】C。解析: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表现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反复检查、强迫性仪式动作是生活中常见的强迫症状。题干属于强迫行为。
A项焦虑症是由于紧张所造成;
B项抑郁症是持久的心境低落;
D项厌学则是后天形成的对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题干症状描述均不符。故本题选C。
3.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易躁易怒属于( )。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气质类型。
胆汁质的特点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题干中的描述符合胆汁质的气质类型,因此本题选择A。
B选项,多血质的.特点表现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
C选项,粘液质的特点表现为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性格坚韧),话少,适于从事细心、程序化的学习,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乏生气。
D选项,抑郁质特点表现为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应迟缓,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D。
4.下列哪项不属于学习策略中的组织策略?( )
A.列提纲B.画线C.利用表格D.利用图形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习策略中的组织策略的含义。组织策略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选项A,列提纲是指将所要学习材料的要点列成纲,以促进对材料掌握的一种学习策略。
选项B,画线是指将学习材料中的重点内容标记出来,方便以后进行阅读,属于复述策略。
选项C,利用表格是指将知识内容通过表格形式来进行组织呈现出来,包括一览表、双向表等。
选项D,利用图形包括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等,是指将知识通过图形来呈现,方便学生进行对比。
画线属于认知策略中的复述策略,不属于组织策略,因此,本题选B。
5.下列选项中,属于负强化方法的有( )。
A.批评
B.免去家庭作业
C.奖励一朵小红花
D.儿童不愿意吃药,家长原本要带儿童出去游乐场,现在取消了出去游乐场
3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理论。负强化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选项A,批评是呈现给学生厌恶刺激,期望降低行为出现的频率,因此,批评是正惩罚。
选项B,一般来讲,对学生而言,家庭作业是厌恶刺激,免去家庭作业,是指撤销厌恶刺激,来增强行为出现的频率,属于负强化。
选项C,一般来说小红花是愉快刺激,是给予愉快刺激,来增强行为出现的频率,属于正强化。
选项D,出去玩耍是愉快刺激,取消出去玩耍,是撤销愉快刺激,降低行为发生的频率,属于负惩罚。
综上所述,本题选B。
二、多选题
1.JK罗琳笔下哈利波特的形象,属于( )的产物。
A.幻想B.有意想象C.创造想象D.再造想象
32.【答案】BC。解析:本题考查想象的分类。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其中,根据想象的内容和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选项A,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不立即体现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而带有向往的性质,是人们寄托的东西。
选项B,有意想象,也叫随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选项C,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选项D,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有一定的程度的创造性,但其创造性的水平较低。
题干中,JK罗琳在作品中创作哈利波特的形象属于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是创造想象,同时,属于有意想象。综上所述,故本题选BC。
2.胆汁质的神经过程的特性是( )。
A.强B.不平衡C.不灵活D.灵活
2.【答案】ABD。解析:本题考 ……此处隐藏30913个字……获得较好的角色同一性,反之,则出现角色混乱。发展顺利者表现为在职业、性别角色等方面获得同一性,方向明确。因此,青少年同一性发展并不仅仅就是获得自我性别的认同。
故表述错误。
三、简答题: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围绕教学开展。王老师作为一名新入职老师,就“教学的作用”这一主题与同事们展开了深入讨论,请简述教学的作用。
26.【参考答案】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3)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27.张老师是一名中学新任班主任,不熟悉班级管理工作。班级管理效果一团糟,对此,学校德育主任告诉他,班级管理是有规律的,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请简述班级管理的原则。
27.【参考答案】
(1)方向性原则。
(2)全面管理原则。
(3)自主参与原则。
(4)教管结合原则。
(5)全员激励原则。
(6)平行管理原则。
(7)情通理达原则。
(8)协同管理原则。
28.康老师是一名资深的中学教师,她与新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时,提醒新教师要依据中学生情绪的矛盾性开展针对性教学。请简述中学生情绪矛盾性的主要表现。
28.【参考答案】情绪的矛盾性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2)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
(3)情绪的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29.进入中学后,发现同学们的交往方式与小学阶段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同学们越来越重视同伴关系。请简述中学生同伴关系的特点。
29.【参考答案】(1)逐渐改变了团伙式的交往方式。
(2)朋友关系日益重要,择友标准高。
(3)出现了异性友谊。
四、案例分析题: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初中化学课上老师讲解《燃烧和灭火》孙老师抛出问题,碳+氧气燃烧成二氧化碳,硫+氧气燃成二氧化硫,铁+氧气燃烧成四氧化铁,问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发言,师生共同总结概念,燃烧是指氧气和可燃物进行发光发热产生剧烈的氧化反应。
孙老师拿出准备好的烧杯里边有高温热水,分别放入三个装有红磷、石头和白磷的试管进行实验,从而知道燃烧有三个条件,第一个要有氧气,第二个要有可燃物,第三个达到温度的最低温度,三者缺一不可。
讲完燃烧之后,紧接着讲灭火,孙老师播放幻灯片展示案例,并提问学生,如何通过燃烧条件得知灭火。从而得出灭火有三个条件,第一个要隔离隔绝氧气,第二个要隔绝可燃物,第三个要降低最低温度,孙老师边问边讲,最后拿出工具、沙子、水、毛巾,找出几个同学跟同学一一示范,让学生自己讲解灭火的原理。
最后孙老师进行举一反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问,比如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怎么办?电线老化短路,引发火灾怎么办?堆放的纸箱着火常用何种灭火方法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是什么?学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30.请结合材料讲一讲孙老师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请进行具体分析。
30.【参考答案】孙老师运用了讨论法、演示法、谈话法、讲授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1)孙老师运用了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方法。材料中,学生讨论发言,师生共同总结概念,体现了讨论法。
(2)孙老师运用了演示法。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材料中,孙老师拿出准备好的烧杯在学生面前做实验,播放幻灯片展示案例等方式体现了演示法。
(3)孙老师运用了谈话法。谈话法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材料中,孙老师抛出问题,学生随后回答体现了谈话法。
(4)孙老师运用了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并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材料中,孙老师通过燃烧条件得知灭火条件后,找出几个同学跟同学一一示范,让学生自己讲解灭火的原理。体现了实验法。
(5)孙老师运用了讲授法。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材料中,孙老师讲解《燃烧和灭火》体现了讲授法。
综上所述,孙老师在教学中正确运用了以上教学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王老师在讲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发现,直接告诉学生三角形的面积=底x高x1/2太抽象,所以他让学生用纸做一个长10厘米,宽6厘米的矩形,老师问:“矩形的面积如何计?”学生回答:“长x宽。”王老师接着问:“那具体面积是多少?”学生回答:“60平方厘米。”接着,王老师让学生把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半,形成两个直角三角形,问:“现在手上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很快回答出是30平方厘米。接着让学生再画一个长方形,并要求他们在长边任意一个点,以另外一个长边为底,画一个非直角三角形。王老师问:“这个非直角三角形面积是多少?”一些学生说矩形的一半,另一些学生说不知道。
31.综上所述,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同化和顺应的主要内容。(10分)
(2)结合上述原理,分析王老师的教学活动。(8分)
31.【参考答案】
(1)皮亚杰认为,心理结构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概念。
同化是指有机体在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使之成为自身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从而加强和丰富原有图式。
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新刺激的影响,即改变原有图式,以适应环境。
(2)材料中,王老师在讲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通过长方形的计算方式,去讲解新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学生能够利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并未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王老师采用的是同化。
材料中,王老师后续再次提到,在长方形的长边任意选择一个点,以另外一个长边为底,画一个非直角三角形。部分学生无法回答出非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因为学生无法使用矩形面积除以二的方式获得,需要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获得答案,故需要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王老师想要采用的方式是顺应,但多数学生暂不了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