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腊八粥》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腊八粥》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5个字,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等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9654;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9654;教学难点
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9654;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写15个字。从字音上来说,要注意“粥、匙、稠”是翘舌音,注意区分“腻”和“栗”的读音,“腻”字是鼻音n,“栗”字是边音l;从字形上来说,“腻”字右边不要多写一撇,“栗”字下面是“木”不是“米”,“褐”字是衣字旁,不是示字旁。在进行生字教学时,要结合词语来进行。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搅和、浓稠”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
教学中,可以抓住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关键语句进行品味,展开想象,感受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触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充满了生活气息。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时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谐、温馨的图景。本文的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
3.表达运用
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本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八儿等着吃腊八粥的情形,展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充满了生活气息。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描写腊八粥的段落,写一写生活中最喜欢的食物,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9654;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9654;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9654;课时目标
1.会写“腊、粥”等15个字,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等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两天,天气很冷。于是,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即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你们对腊八粥还有什么了解吗?指名学生谈谈对腊八粥的印象。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板书课题:腊八粥)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腊八粥的资料,在课上交流,有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块二初读课文,交流预习
1.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61548;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61548;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中作者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腊粥腻栗咽匙灌搅稠嘟熬褐缸脏筷
(2)指名学生读,纠错正音。重点指导“匙”的读音。
钥匙(shi)汤匙(chí)
“匙”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音为“chí”。
(3)课件出示本课词语。
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粉碎外套解释腊肉
(4)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认读,教师相机正音。
3.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示例:
生1: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神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生活图景。
生2:作者主要写了八儿盼着吃腊八粥的种种表现。
生3:本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时的惊奇,写出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眷恋。
4.同学们刚才的概括很完整,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是如何概括出来的呢?
生:对于写事的文章,可以从文章的六要素进行概括。
教师小结: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你们可以紧扣文中的主要人物“妈妈”和“八儿”,并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文,概括本文内容,并理清文章写作思路,这是对全文整体的把握,为更好体会人物的语言及心理活动描写做铺垫。
板块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1.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写出腊八粥的美味的?
2.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并画出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子。
3.细读第1自然段。
课件出示: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4.学生交流。
(1)“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人,都会对腊八粥产生甜甜的腻腻的感觉,说明了腊八粥十分美味。
(2)抓住重点词句,如“糊糊涂涂”“大碗大碗”“大匙大匙”等,想象粥的制作过程和人们吃粥时的感觉;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沸腾的粥是什么样子的,从“叹气”一词体会运用拟人的写法的好处,感受腊八粥的美味。
5.指导朗读,指名学生读。
6.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问题的铺设,吊起学生的胃口:是怎样的粥有这样的魅力?从而使学生产生走进文本、研究文本的欲望。
第2课时
9654;课时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9654;教学过程 ……此处隐藏8286个字……并没有很好地落实,自我讲的太多,回答的学生没有落实到中差生,降低了课堂的实效性。
总之,本节课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的地方应予以警示,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腊八粥》教学反思11在教授《腊八粥》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反思:
1.内容理解与文化渗透:《腊八粥》是描绘我国传统节日风俗的一篇课文,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了解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及其背后蕴含的家庭亲情和传统文化内涵。同时,我也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他们对腊八节的记忆和感受,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2.阅读策略指导:在讲解过程中,我尝试通过问题引领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预测、推理、总结等阅读策略的实践,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但反思中发现,在设计问题时还需更加精细,既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又要能紧扣文本主题,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和体验。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引导:课文中的“腊八粥”象征着家的温暖和亲情的`浓厚,我在教学中强调了这一点,希望通过解读文本,让学生体会并珍惜身边的亲情与和谐,树立良好的家庭观念和社会价值观。
4.教学方法改进:虽然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腊八粥的制作过程,但在实际操作环节,如能让学生亲手参与制作腊八粥或者模拟制作过程,可能会让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5.评价反馈机制:在教学结束后,我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课文的情感领悟还不够深刻,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互动式教学,及时给予个性化反馈,以提升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腊八粥》的教学让我意识到,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熏陶,未来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腊八粥》教学反思12《腊八粥》是五年级下册第三板块的一篇文章,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能真正走近民俗,感受民俗。
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初读课文后,抓住“作者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一话题展开,进而引出八儿嘴馋聪明可爱这一人物性格特点,。为了把八儿嘴馋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本课的线索入手,从八儿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看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和八儿听了这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体现八儿迫不及待的心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的机会较少,如果课堂上充分组织学生朗读,互动,效果会更好。
另外,对于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喜爱的处理,总觉得有着不小的欠缺,因为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透过文字表达对其的喜爱,如果能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其表达的妙处,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对于文中八儿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变化,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学生体会不深刻,如果此时让学生用不同形式去品读一下,如分角色朗读,那么会在这过程中掌握这样的写作方法。
再次,感觉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没有很好地落实,自己讲的太多,回答的学生没有落实到中差生,降低了课堂的实效性。
总之,本节课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的地方应予以警示,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腊八粥》教学反思13《腊八粥》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俗板块里的一篇文章。学习了这篇文章,真正让我们走近了“民俗”感受了“民俗”,那浓郁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气息映入的孩子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置在其中。
整篇课文围绕着“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了一副淳朴的、和睦、温馨的图景。
为了把八儿的嘴馋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入手,从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和“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体现了八儿的那种迫不及待的的心情。用同样的方法感受八儿的“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孩子们轻松的感受出一个孩子那天真’嘴馋的情形。进而能感受到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对于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的喜爱的处理,总觉得有着不小的欠缺,因为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透过文字表达人们对其的喜爱,从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这是对不同年龄段人都喜欢腊八粥的具体描绘处理不当。又从“看”、“闻"、“吃”来一点点的体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体会不深刻。如果此时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去品读一下,那会在品读的过程中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这样才在遗漏中补回一点缺失。可见自己的备课不够深入,文本剖析不够精当所致,今后的教学应予以警示。
《腊八粥》教学反思14《腊八粥》是五年级下册第三板块的一篇文章,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能真正走近民俗,感受民俗。
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初读课文后,抓住“作者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一话题展开,进而引出八儿嘴馋聪明可爱这一人物性格特点,。为了把八儿嘴馋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本钱课的线索入手,从八儿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看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和八儿听了这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表达八儿迫不及待的'心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的时机较少,如果课堂上充分组织学生朗读,互动,效果会更好。
另外,对于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喜爱的处理,总觉得有着不小的欠缺,因为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单了。没有透过文字表达对其的喜爱,如果能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其表达的妙处,引导学生在熟读的根底上背诵下来。
对于文中八儿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变化,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测”,再到“亲见时的惊讶”,学生体会不深刻,如果此时让学生用不同形式去品读一不深刻,如果此时让学生用不同形式去品读一下,如分角色朗读,那么会在这过程中掌握这样的写作方法。
再次,感觉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没有很好地落实,自己讲的太多,答复的学生没有落实到中差生,降低了课堂的实效性。总之,本节课有很多缺乏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的地方应予以警示,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腊八粥》教学反思15在本节课上,由于资料较多,所以我没有对上课时间进行限制,完全将本节课的资料上完,所以超时是本节课的最大问题。而在这节课上孩子的.学习兴趣的还是十分强烈的,每一个环节孩子都进取的参与其中,教学效果很不错。可是由于资料较多孩子在课后也略显疲惫,如果重新再上本节课我将会把本节课的资料进行删减,力求精炼的讲完本节课,让孩子在有限的课上时间充分学习且不占用孩子的娱乐时间。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