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扬中外教学反思

时间:2025-09-16 23:42:24
一幅名扬中外教学反思

一幅名扬中外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幅名扬中外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幅名扬中外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发展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3.将阅读和欣赏结合起来,了解课文描写画面上的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

一质疑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在课上和大家一起欣赏一幅了不起的古画,谁愿意把课题读一读

(指名读课题)

2.你知道名扬中外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自己理解回答)说的真好,就是名字让中外人都知道,大家齐读课题

3.那么课文到底向我们展示一幅怎样了不起的绘画作品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77页,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1.听老师说下要求:请同学们认真反复读几遍,看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等会我们大家做下交流,好吗?

2.学生汇报:

师:看来大家已经有所收获了,那么把你读书的收获与大家交流一下,你知道了一点什么?

生汇报:(1)画名

(2)作者

(3)长528米,高24.8米汴梁

(4)有趣的情景(你是从哪知道有趣的?给大家读一读。)

(5)人多行业(你愿意把这么多人干的行业给大家读一读吗?)

(6)街市上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你愿意读一读吗?)

(7)古都风貌生活情景(贴出板书:历史价值)齐读最后一个小节

(师通过学生汇报相应贴出板书。)

3.小结:师指前三样板书,你从哪找到这些内容的?(第一段)第一段文字虽然不多,但信息量却很大,它向我们总体介绍了这幅画。(贴出板书:总体介绍)让我们一下子了解了这么多,拿起书本,让我们齐读第一段。

此后课文二三四段向我们具体的介绍了画面的内容:行业、热闹的街市和桥北头热闹的场景(贴出板书:具体介绍)

最后一段向我们介绍了这幅画的历史价值。

三学中做

1.同学们刚才通过读课文了解到这么多知识。要想把读到的内容长久的保存下来,可以摘录里边关键的语句做成资料卡永久的保存,这样就可以常看常用了。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资料卡。让我们再读课文,学习做资料卡,你也可和同桌商量一块完成。

资料卡

画名

年代作者

大小

画面内容

历史价值

3.利用资料卡交流收获。

(1)前面部分(画名——大小)找一名学生汇报。

(2)画面内容谁愿意做下介绍?(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3)历史价值谁愿意交流一下?(古都风貌、历史场景)

四赏读

1.下面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这幅画,这幅名扬中外的画?请大家一边看一边找,看能不能在这幅画中找到刚才你读到的内容。(学生一边看一边指)

2.想不想再看一遍?(出示画面的一个片段)

要求:请同学们仔细看画。读读课文二、三段,再读读课文看看画,找一找从哪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呢?

(学生自由读感受,师巡视)

3.学生汇报感受:(1)人多(2)热闹,店多(3)虽然人小,但画的清楚细致

4.齐读二、三段

老师和学生一起读课文的二、三小节,把我们对画的欣赏一起读出来,感受这幅画的.精彩(最后齐读课题,点明中心: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5.这是我们刚才读到的内容,画上还有很多书上没有提到的其他的。谁愿意上前边把你看到的给大家指一指说一说。(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我还看到了````````在干什么

6.交流桥北头有趣的事情

下面桥北头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请同学看图再读读课文,把你的感想与大家交流一下。这么有趣的事能画出来你有什么感受?(画的逼真、传神)

7.总结(结合板书)

有人说《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的一个小百科全书,我们可以从画卷中看到宋代各种各样的行业,还能看到热闹的街市、有趣的场景,仿佛置身与八百年前的的古都,了解到当时的民俗、民风,和人民的生活场景,所以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齐读课题)名扬中外的画。

8.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画。

五感悟

1.学完了这篇课文,欣赏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2.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比如有精美的民间工艺,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等等,今天的作业是回家搜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班会课的时候进行专题的展示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详细介绍具体介绍历史价值

《清明上河图》汴梁行业古都风貌

张泽东街市生活情景

长528厘米,高24.8厘米情景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应:“粗知文章大意,不求字斟句酌。”

我在教学中设计中体现以下两点:一在内容上,粗知课文大意,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二在方法上,注意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首先学生自读课获取信息。学生自主阅读之后,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空间,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课上,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历史价值以及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部分虽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但我并没有放任自流。我顺势梳理和归纳学生的零星信息,并将个体的读书收获不断辐射到全体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信息,学生已对课文的内容及文章的脉络有了大致的了解。

然后,读文,感悟语言,激发情感。重点赏读第二、三、四自然段。让我们再次看图读文,细细赏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节,把你看到的、读到的感受再和大家交流交流。画面展现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及桥北头的场景,学生边读文边看画,然后交流:学生有的从“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七个“有”等词句赞叹画家画技的高超,有的还从画面中找到了农民、商人等各种行业身份的人,还有的从 ……此处隐藏4410个字……要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了解古画内容,在指导朗读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如:二、三段让学生分角色读“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

读完书上的内容后,我继续指名引读“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这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拓展读,学生兴趣浓厚,想象丰富。在学习第四段时,我抓住“最有意思”这个词让学生四人小组学习,或表演,或朗读来表现最有意思,效果没有想象的完美,而且占用的时间较多,我想将这一环节改为让学生自己感悟其中的趣味是不是更好?!

二是了解古画的价值

欣赏并了解了古画的内容后,我让学生再看了一遍古画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它会成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想得很细,回答得很好。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了这幅画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名扬中外。

这是我第二次教学生学习《清明上河图》,这次教学,我对《清明上河图》这幅古画有了更深的了解,在这堂课上我觉得不足的是像一幅气势这么宏大的画,如何将它写下来呢?还应适当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一幅名扬中外教学反思6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本课是一篇阅读课文,执照语文教学的常规,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但我却“扶着”教学了。因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与习作”是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要求学生把自己所看到,听到的理成顺序写成一篇习作。我认真分析了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让学生理解或者感悟祖国传统文化,这不是重点。我认为重点是学生通过学习课文,除了欣赏祖国文化与文字的精美表现地方文化或祖国文化的历史。“鉴于此种见解,我在本课的教学上,打破了常规,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边学课文,边模拟文章的写法。

本课共5个自然段,按“总——分——总“的结构可分三个意义段,语言简洁,生动,画面内容描写十分传神,材料安排详略得当。特别是文章的结尾是对整篇课文进行了总结,抓住了课文的描写顺序及总分的结构。为了渗透“总分”结构式的写作方法“方法仿写”在本课是最佳的阅读与写作的范例。在这知识点上,我出示了句段。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溜达。点拨:引导学生很容易发现问题,这是一组批比句,一连用了五个”有的.“突出了街上行人形态各异的特点。(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能使内容集中,节奏感强,能够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这个环节,是我在本课中要重点落实的知识环节。

课前我浏览了教材,有埋伏性的安排了学生去年菜市场,服装店,夜间广场。可选择一个点,也可以连续选择。要求学生用排比句把市场繁忙热闹的样子写下来。学生完成不错的,有的孩子在一段话中能连续用上5个以上的四字词语。如、熙熙攘攘、喜气洋洋、来来往往、琳琅满目……

进一步渗透“阅读与写作同步”,这得让学生弄明白,文中各个环节的精彩描绘都是画面内容,这就是文中蕴含的“阅读中感悟写法”。说准确点,本文是一篇状物的文章,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与描绘,再现了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和百姓生活情景。怎样描写静物呢?针对我班学生作文情况,要写一种静物,每个学生都会,但选材是很重要的。假如、本文不是写的《清明上河图》选取一幅普通的画,作者能像本文中的文字那么栩栩如生吗?这就是引含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写作中,要选材,选取有意义的材料,值得珍惜、留念这样的材料才有可能在文字组合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一幅名扬中外教学反思7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应:“粗知文章大意,不求字斟句酌。”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古色古香的图包含了太多的美。怎么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做画的精心和古画的历史价值呢?这成了我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上课初,我不忘生字词的巩固,设计了开火车反复读本课生词,并强调了重点词语“作坊、一乘、溜达”的词义。接着,开始研读课文。我让学生边欣赏古画,边读文将学生带入画中美轮美奂的意境中,激发学生了解古画的兴趣。这一教学环节比较好。下一环节,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这幅画画了哪些行业的人?

2、画上的街市有些什么人?

3、桥北头发生了什么事?

4、这幅画为什么能名扬中外?

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后再作反馈。由于课前学生已经在家预习了,所以课上汇报比较准确。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把阅读后获得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料随时摘抄进行积累,有利于培养学生略读浏览的能力。在后面课文的学习中,学生能够运用此方法迅速筛选文章信息,也体现了这种方法学生掌握很好,并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了。在学生汇报时,再由教师引导学习段落中的词句训练重点,反复品读,体会张择端的画技高超、精湛,在体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但学生汇报时比较自由,可以不必按顺序。学生先汇报了“街市”,又汇报了第四段的“桥北头情景”,打乱了文章的顺序,显得有些杂乱。在引导学生学习街市的热闹时,我设计了“走在这样的街市上,你仿佛会听到怎样的声音呢?”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汇报道:“我仿佛听到了马蹄的“哒哒”声;推独轮车的“吱吱”声;赶毛驴的人喊出的“驾驾”声。”在学习桥北头情景时,我设计了“听老师读读这段话,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说道:“我仿佛看到了骑马人和乘轿人险些相撞的情景,听到了骑马人勒马时马叫的声音,感受到当时的惊险;我仿佛看到乘轿人擦把汗,听到他说:“哎呀,真玄啊!,我差点跟马顶牛了”感受到当时场面的有趣。”这一点击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次的欣赏,在孩子心田累积的不仅是画面,是文字,更是文化的积淀,从而达到本课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最后,我以一首小诗结束,更加激发学生体会到《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最后的点题:他为什么被称为“名扬中外的画”。

这次教学,我对《清明上河图》这幅古画有了更深的了解,但在这堂课上我觉得也存在很多不足:

1、像一幅气势这么宏大的画,如何将它写下来呢?还应适当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2、在处理2——4自然段时,对朗读的指导仍然不够,对第4自然段动词描写生动分析的不够,没有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用词的妙处。

3、对这三段的处理,我还是以教师逐步的引导为主,并没有真正的放手让学生去学,这也是这节课设计中的最大失误。中间三段应该由老师先带领学生分析一个自然段的写法特点,再由学生小组内用这种学法学习另一段,最后自己再用总结的学法或分析出的段落结构特点学习其他段。而我的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去细细品读,容易让他们忽视了其他两段,没有去分析,就没办法在别的同学汇报时一起分析、一起体会交流了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也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深挖教材,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一幅名扬中外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