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模板集合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积累“网”和“救”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提示把美国紧急救援中心和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经过,以对话的形式演一演。
4了解网络传递信息速度快,波及面广,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读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是救援人员的真情、爱心使苏珊在短时间内得救。
教学过程:
一、猜字激趣,揭示课题:
1学习“网”字。
●出示象形字:网猜猜象形字,说出理由
●古人的象形字通常用画来表达事物,演变到小篆字的笔画更漂亮,而新宋体更简洁,这里的撇点撇点就像网里纵横交错的网格,古时候,人们用网来捕鱼,这就是渔网。
出示:渔网注意渔网的渔是有三点水的
2联系生活积累“网”字组成的赐予。
●线织成的网?你还看到过什么?
●出示:网兜球网蜘蛛网
3现代生活中还有一种看不见的网,那是什么网?
出示:互联网
4现代生活中它有哪些作用?你能说说看吗?
5揭示课题
●有人在危急的时刻,还能在网上呼救
板书:网上呼救
6理解“呼救”的意思
●网上呼救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解释一下呼救吗?
板书:求救
“网”是什么?象形文字用图画的形式赋予了“网”的含义,纵横交错,相互交织。生活中有实体的网,还有无形的网。互联网,网罗的是什么?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我们诠释,网络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维系了起来。
二、默读思考,整体感知:
1谁在网上呼救?谁组织了救援?呼救的人最后得救了吗?
板书:救援得救
2开火车轮读课文,反馈预习,读准生字读音。
指名回答1:板书苏珊
三、深入学习,理解苏珊要在网上呼救的原因
1、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求救
●通常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呼救?
●苏珊为什么要在网上呼救呢?快速默读,找找课文哪一节写了苏珊只能在网上呼救的理由。
2、精读课文的第三节
●指名读思考:你能从中找到几个理由?
理由(1)整个楼面只有她一个人
理由(2)电话无法拿到
3、引读第3节
因为苏珊突然之间……,她想求人帮忙,然而……,她想拨打急救电话,可是因为……,她唯一能够借助的就是网络,不知她的呼救是否会有人收到,但抱着一丝希望,她……。此时,将近六点,屏幕上出现了一行黑体字:分页标题
●出示:我不能动,呼吸困难,请帮助我,苏珊。
四、研读课文,感受互联网快捷的特点。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师:麦克无意中收到了苏珊在网上的呼救,
●出示:一天下午,麦克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学生读句)
●他是如何进行救援的呢?
根据回答出示:将近六点六点十分十分钟后六点三十分
2、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互联网的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
出示媒体:芬兰是位于北欧地区的一个发达国家,而美国是位于北美洲中部的一个国家,两国之间如果使用飞机组织救援,至少要九个小时,而现在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钟,可见网络缩短了救援时间,使救援行动变得快而及时。
板书:快及时
●再次配合读,感受网络的快捷。
五、重点感受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1、在这短短的半小时里,人们是怎样组织救援工作的?
●再次默读课文,借助填空说一说(同座互说):
一天下午,()男孩麦克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
将近六点,麦克的电脑屏幕上出现了来自()的女孩苏珊的呼救。
六点十分,麦克拨通了()的电话。那里的工作人员一边和()联系,一边向麦克询问苏珊的详细地址。
十分钟后,()和()取得了联系。
六点三十分,()的苏珊得救了。
2、集体交流。
●从填写的内容中又读懂些什么?
板书:麦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师随机点拨:芬兰的有关方面应该哪方面?——板书: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指导读好——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两个长词语。
3、听录音,补充麦克与美国救援中心联系的对话录音。
●我们来听听麦克是怎样和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联系的,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4、借助“一边……一边……”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感受救援人员的爱心。
●我们来看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是如何工作的?
指名读第五节
引读:美国紧急救援中心一边……一边……。
你从一边一边中看出些什么?
(为什么两件事情可以同时做呢?为什么要两件事情同时做呢?)
(老师问,让学生自己谈读了这句后的感受)
再读句。
板书:热心
●麦克为救援苏珊做了些什么?
默读课文的5—8节
分页标题
出示:挺住!我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
读句体会麦克给予苏珊的鼓励。
试着用一边……一边……完成练习
并列句式“一边……一边……”是本课中知识技能学习的.要点,但学习离不开文本,作者用这样的句式是为了帮助他表达时间的紧迫,人们抓紧一分一秒去挽救苏珊的生命。所以在语言训练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所表达的情感。
●你从中看出麦克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爱心
●迁移练习,感受芬兰有关方面的爱心救援。
●美国紧急救援中心又是如何与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呢?以录音为例,同桌用对话的形式演一演。
●引读:因为麦 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有关方面得到消息后立刻组织了救援。在这么多人热心人的帮助下,苏珊得救了!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引读全文,感受人间的真情。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网络的神奇魅力。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的美国男孩麦克收到了来自芬兰女孩苏珊的呼救……,苏珊选择网上呼救是因为当时……,接到呼救信号后,麦克立即行动,你们听,六点十分……,麦克在网上询问苏珊的时候,苏珊已经快 ……此处隐藏13691个字……以讲了。你们怎么看待他的这种精神满足呢?
(学生讨论,明确:这是一种封建等级观念。体现了他的卑微心理。(板书:卑微)这种封建等级观念在其他人身上存在吗?大家找一下(明确:第三部分第34节),这说明农民身上有好的一面,也有愚昧、落后的一面。
这就是陈奂生,新时期农民的典型代表,一个可亲又可笑的`人物。所以,作者在描写这个人物时,心情也是复杂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练习一“有关资料”。
三、全文总结:
1、现在,我们不仅走近了陈奂生,也熟悉了陈奂生。《陈奂生上城》可以说是一部喜剧。我们跟随陈奂生上城,载回一路笑料,也载来一段沉重,啼笑皆非,耐人寻味。也让我们领略了一番无巧不成书的奥妙。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喜剧不只是笑笑,笑过之后是思考。相信同学们学过这篇小说后会有深沉的思考。
2、同学们,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对文中的心理描写感受很深,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本文心理描写的特点:
(1)结合人物的行动、肖像描写,结合天气、景物的描写来展开。
(2)直接对人物心理加以分析。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笔:写一段心理描写的文字:《当自行车被偷时》
语文教案 篇9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让学生在交际中感知动物的奇妙,能把自己了解的动物讲给同学听,并能把说的内容写下来。
2.培养学生主动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细心观察自然的习惯。
3.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动物世界》光碟。
2.多媒体课件:课文《翠鸟》(人教版第六册第13课)、《猫》(人教版第八册第10课)的动画和录音。
3.学生完成“身边动物调查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感知动物的奇妙
1.播放《动物世界》有关“猎豹”的介绍,让学生随录像去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
2.学生谈观后的体会。
3.师小结激趣:
同学们,动物世界真奇妙呀!鹦鹉能学人说话,大象能帮人搬运东西,经过训练的狗能为盲人领路,响尾蛇的尾巴能发出喀啦喀啦的声音,萤火虫的尾巴能发出微弱的亮光……你身边有哪些动物,你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吗?你和这些动物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呢?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奇妙的动物世界》:下面请前后排的四个同学为一组,交流课前所填的“身边动物调查表”的内容。要求是:别人讲时用心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讲的同学要对所填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最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板书:身边的动物)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
二、组内交流,生生互动
小组内按调查表的内容顺序介绍身边的动物。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落实口语交际“人人参与,互动交流”的目标。)
三、全班交流,大家补充
组内推选代表在全班讲,大家提问、补充。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体现“点面结合,人人参与”的口语交际策略。)
四、说写示范,激发写话兴趣,实现由说到写的迁移
1.师:从刚才小朋友的发言中,老师发现,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事物。大家都想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全班同学听,可是时间有限,怎么解决呢?请把要说的内容写下来,大家互相传阅。你可以写动物可爱的样子、有趣的生活习性,也可以写你与这个动物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如果这几方面你都想写,更好。(板书:样子、生活习性、趣事)
2.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翠鸟》、《猫》的'动画和录音,让学生体会怎样把说的内容写下来。
3.学生动手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和为学生怎样介绍好、写好一种动物作示范。)
五、作业
没有写完的同学,回家后先完成自己的写话,然后读给家人听,请家人提提意见。写完的同学,回家后也把自己写的话,读给家人听,请家人提提意见。明天把修改好的写话带到课上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写话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写话的快乐,同时,为交流写话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课时]
一、交流写话,强化自我意识
每个同学都可以把自己的写话读给大家听,如果你不愿意读出自己写的东西,就说“过”。
(设计意图:选择“过”是一种新兴又实用的教学策略,称为“选择过”原则。选择“过”,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自我选择的自我管理机会,对于性格内向、自信心不足、暂时不会或不愿说的同学来说,能增加其聆听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在自我调整后由自如“选择过”到自如选择说。)
二、传阅写话,互相评改
同学之间自由选择对象传阅写话内容,相互交流后再修改。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三、写话展示
学生把自己修改后的写话内容工整抄写在方格纸上,放入“自我展示”栏,课后供同学阅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让学生获得写话的成功感,进一步激发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
板书设计:
[总评]
本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特点:
1.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
教师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既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也是一个参与者。作为一个组织者,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兴趣。在本设计中,教师利用电教媒体,课始播放《动物世界》光碟片断,课中播放课文《翠鸟》、《猫》的动画和录音,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为学生怎样介绍好一种动物作示范,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用时机的把握十分恰当,是在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下,是在铺垫充分,从已知向未知过渡的学习阶段中出示和使用的。所以,起到了建立经验,激趣、引思、解疑的作用,为观察、表达、写话等能力的培养和终级学习目标的达成提供了重要保证。
2.紧扣“交际”组织教学,点面结合,人人参与,努力实现双向互动。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只有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要做到“人人参与”,就必须实行“点面结合”的组织形式,“点”主要起示范、启发、引导作用,“面”则是给每一个同学创造参与的机会。本设计将个别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结合起来,做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
3.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创设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情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着教学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友好学伴的角色,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协同、配合的主体地位。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