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时间:2025-08-17 08:46:24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瓦尔登湖》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

第一次看到“端的是”“断断乎”觉得蛮有趣,看的次数太多都乏味了。但是总体讲来,我还是挺喜欢这一版本的翻译,从目录就能体现出美感。

《瓦尔登湖》就是那种没看过却一定听过的书,放在书架好久了,上环境法课再次被老师推荐,才翻开这本书。

起初,我以为梭罗写的是瓦尔登湖的美景,看第一章节时,我才知道到我错了。再看一些我又以为这本书是絮絮叨叨略显乏味,起初有些看不进去的。在断断续续看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我读书状态的不在线。一开始我对此书的定位是名著,是通篇的景色描写(是我孤陋寡闻了),基于这种错误的认识,读书读的很浮躁,像是敷衍了事。

我这个表达困难的人来写一篇书评就真的'表明我喜爱这本书的程度。描写瓦尔登湖美景的文字表达很出彩,让人心驰神往。居住两年以后,作者离开了他亲手打造的简易小木屋,离开了瓦尔登湖和红松鼠,大胖鸭。用作者的话来讲,他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一种探索而并非久居,他又即将踏上新的旅程。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放下繁文缛节,舍弃奢侈与多余,梭罗对瓦尔登湖与精神世界都进行了一次探索。书中不乏寓意,讽刺,但是不必非得每句话都琢磨出一点儿道理来好印证这本书饱含真知灼见,作者也非硬要塞给谁一点大道理,不必要和自己拧巴了,逼迫自己来看这个书。找一个安静点儿的地方,安静下来去领略一下瓦尔登湖的生机勃勃,去随着作者反思一下人类为何践踏了童话却又追寻着童话,我看这本书也就轻松愉快。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2

在家里闲着的我饶有兴致地选中了这本《瓦尔登湖》开始阅读。“时间无非就是供我垂钓的河流”,“寄无穷希望于黎明,因为黎明不会在我们熟睡中抛弃我们”,没有一点迂腐和胭脂气的文字,未必要表达什么看法,梭罗只是传达一种源自山野的自然气息。这样的态度让我感受到一种平凡心灵的感动,也让我下定决心用心去仔细品味这本书。手指在书页间流连,我仿佛听得见蛙声和鸟啼,看得见湖水的波纹和林中的雾霭。我仿佛闻到了梭罗,他的生命力、他的个性、他的独立、他的态度散发着的智慧的香味。这样的梭罗如自然之子,如人生导师,带给我深沉的感动。他教会了我要有足够的耐心,把心沉下去,远离烦躁和世俗功利。他用质朴的声音,欢快自信的语调向我描述他纯粹的生活。他不执意要做一名隐士,他想隐居时,他就来了,他觉得够了时,他就去了。这样的随性和自在令我心头一颤,我所看到的社会中的大多数,乐于谴责随性和理想化的态度,他们在时代的江河中被裹挟着向前奔跑,在日复一日的庸碌中安于现世稳妥,在年复一年的重复中忘却最初的理想。

“我们需要看到我们突破自己的.限度,需要在一些我们从未漂泊过的牧场上自由地生活。”梭罗这样说到。他是一位智者,不同于庸庸众生,但他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他来到瓦尔登湖,是为了得到领悟,然而瓦尔登湖将其所有的智慧都慷慨地赐予了这位虔诚的访客。诚如他在书中指出的那样:“至少我是从实验中了解到: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期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这样的隐居对他来说是一种生活的实验,无关无病呻吟的避世情绪。

“我也没有像鸣禽一般地歌唱,我只静静地微笑,笑我幸福无涯。”梭罗性格中最能感动我的可能就是那种与大部分人的性格最不同的东西,也就是他整个人的独特性。他也许比别人更多地逃脱了概括,逃脱了归类。像一棵树——他有不断伸展蓬勃向上的枝条,他有不忘初心深深扎入土壤的根须,和享受阳光雨露的绿叶。他静静站立在瓦尔登湖畔,眼中饱含深情,在他的心里流淌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瓦尔登湖的怜爱。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3

1845年,梭罗拿了一柄斧头,一个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开始了独居生活。不同于中国文人宦海沉浮后的避世隐居,梭罗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追求现实,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探索。他说:“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他不执意要做一名隐士,他想隐居时,他就来了,他觉得够了时,他就去了。梭罗让我想起了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海子。海子在卧轨而去的时候,书包里就有这本《瓦尔登湖》,海子未必是不爱生活,也许他已经看透了生活的本质,他也像梭罗一样,他觉得时候够了,他就去了。只不过他去了另一个天堂,那里也可有像瓦尔登湖一般的美景?

梭罗与海子,让我想起黑塞笔下的树:“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一些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物。”这一段话,恰能很好地描述他们。

我在想:如果我像梭罗一样淡泊,又有他那样的能力与天赋,像他那样真正知足,也许我就不会烦恼了吧。但我很希望能报答父母,很希望能让他们感受更好的世界,希望可以给他们买最好的东西,带他们去世界各地周游。这是一个普通的子女最普通的愿望了吧。可是如果我要选择淡泊,我就没法实现这些。长大了总要面对一些东西,再加上这个世界的现实。自己的衣食住行,父母的养老,还有人生中的意外与伤病。即使父母表示不需我负担,我只需照顾好自己,可是我想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除此之外,还有对社会的`责任。我想帮助那些可怜的人,这个世界是如此的不公平,我希望从富人那里赚钱,然后给那些穷人以帮助。

好在,在不停的游走之中,我已渐渐找到了平衡。我现在要努力学习,以后要努力工作,但这些和我追求的平静并不是完全相悖的。

我不想接受庸碌的生活。而我的不庸碌,则是我不要过着一生无趣的生活。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4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是梭罗对独居在瓦尔登湖时期的日记式的记录,记载了他独居两年时间里的认知与思考,两轮春秋的交替浓缩在了这18篇散文中。在19世纪上半叶,那个享乐与拜金的美国,物质侵占人们的日常生活,贪婪和欲望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人们蜂拥着卷入财富与金钱的洪流,但人们却越来越疏忽对于自我与自然的认知。梭罗独自从城市去往一汪碧水的瓦尔登湖,从物质喧嚣的孤岛逃到精神宁静的港湾,完成了一场追求人的自由精神,与强调人与上帝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的超验主义的精神探寻之旅。序言里说《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在这本“私人化”的书里讲述了梭罗两年面对平静的瓦尔登湖找到的答案。对我们而言同样也有所裨益。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吸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 ……此处隐藏7944个字……维护的一切会在世人的功名利禄下消逝,瓦尔登湖终将会成为记忆,但记忆也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去。

一年四季,春去秋来,不同的事物带来的感觉总是不一样的。在瓦尔登湖隐居的日子,梭罗都记录了下来,他熟悉这里,对这里的一切都了如指掌。瓦尔登湖随着四季变化,梭罗随着瓦尔登湖变化,当春天的暖风吹过瓦尔登湖的冰面,当湖水再次流动起来,梭罗的行程也就结束了。“让我们目盲的光线,就是我们的黑暗”,只有我们清醒过来,找回自己,才能更好的体会生活的乐趣。

梭罗笔下的事物再生动,我也只能同大多数人一样称赞一句:“写得真好!”我虽向往自由,但也只能带着满腔悲愤听着别人的“不问世俗”,现实是这样,也只能是这样,或许在将来有那么一天,我得到了所谓的“自由”,不再被束缚,。也可能我带着这个梦,过完了平淡的一生,被规则囚禁着。

借用老师的话来说,路还很长,而我们就像是在酿酒,不能急,不能慢,酒会越来越香醇,人会越来越长远。或许我们对于犯下的错误无力回天,可总会弥补,人生或许就是这么一口酒,醉不至于,至少能有那么一瞬间觉得值。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3

瓦尔登湖,简直就是每一个人都存在的那些回归尘土的情感寄托。人世太短,不足以将世界猜透,为什么有人的进程如此缓慢。大概就是每一天的每一个时辰,都被生活琐事给消磨了。

读这本书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赶在晨曦或者黄昏,细听着早起的风抚摸着每一片尚在沉睡的树叶,仰望着归途的`鸟儿停在电线上歇脚。可以看着一片片稻田,有不认识的狗从身旁经过。只有如此,才能体会瓦尔登湖的寂静与深蓝。

从城市到村庄,从喧嚣到宁静。不仅仅是身心的沉淀,更是洗尽内心尘埃的好方法。尽管不能看着豆子一天天的成长,但也可以趁着热风,嗅着土地专有的生命气息。晨光兴起,便是开始。日色帷幕落下,便是结束。一天绝不是只有二十四小时的束缚。世界也不仅仅只有三个维度,瓦尔登湖的时间慢的太多。

正如书中所说,最佳的住处,要有一条铁路。在我的老家大门所对的山上就有一条铁路。没人会特意地去关切那座山,但每天有无数的人从它内心经过。形形色色的人,光鲜亮丽,穷困潦倒,都躲在一个被包装好的铁盒子里从这路过。也许只要一分钟,里面的人却一无所知。这时候才会体会,从大的方面来说,没有人,没有生物更高一筹。

哈利梵萨说:“居无鸟,犹如食无味。”想要有鸟,就必须要有山林,但是一旦有了山林,就不一定只有鸟儿了。享受着鸟儿的高歌,也得体会着夜晚无数虫子的大合唱。总而言之,我们得记得太阳照耀在草地,和照耀在山林并没有什么差别。与其胆小甚微,不如肆意妄为。人活着都将变得一模一样,与其变成父亲母亲,邻居他人的模样,不如有自己想变成的模样。我不知道梭罗最终是否看明白了这个世界,可他比绝大多数人都要快乐。

也许我们一生追求,到头来的发现居然是我们生命的存在就是一种耻辱,临死的时候恐怕也没那么害怕吧。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4

我没有去过瓦尔登湖,但通过此书,亦可足不出户便一览湖光山色。这也是我喜爱阅读的原因之一。书中有大段大段的优美文字描写瓦尔登湖的迷人,譬如对其颜色的描述,“在你能看到近岸的细砂的地方,水色先是黄澄澄的,然后是淡绿色的了,然后逐渐地加深起来,直到水波一律地呈现了全湖一致的深绿色……在这种时候,泛舟湖上,四处眺望倒影,我发现了一种无可比拟、难以形容的淡蓝色,就像波纹绸或闪光丝绸以及剑身使人联想到的那样,比天空本身更蔚蓝,它和那波光的另一面原来的深绿色交替闪现,后者对比之下颜色更浑浊些。这是一个透明的、蓝色带淡绿的颜色……”细致入微而富有层次感,恰到好处的戛然而止,又能留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比真实的瓦尔登湖更为梦幻。

梭罗崇尚心灵的本真,于是他远离尘嚣,来到了瓦尔登湖畔,在山林中搭起木屋,开荒垦殖,自食其力,以一种近似于隐居的方式生活着。只是他虽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却没有后者消极避世的心态。完全脱离世俗的人同样极为罕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人是不完整的.。有人评价说:“梭罗的本质主要的还不在其对‘返归自然’的倡导,而在其对‘人的完整性’的崇尚。”假如人分为两面,在当时疯狂追求物质财富的美国,大多数人都属于世俗的那一面,而他算是一个标新立异的人,硬是将人自然的一面挖掘出来,拂去上面的尘埃,并鼓励别人也去追求这种人性的完整。他没有强迫任何人像他在瓦尔登湖的两年那样生活,仅仅是提醒:还有追逐功利之外的生活方式。

作为学生,我们不能放下一切,跑到荒郊野外住上个把月,但我们可以在周末同家人一起骑自行车出游,享受乡郊的阳光空气水,享受更简单更有幸福感的生活。梭罗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听从心灵的召唤,选择了一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生活,从而获得了发自内心的幸福与满足。虽然在当时这并不被人看好,但通过本书中关于他生活的一些琐碎的记录与感悟,可以发现,梭罗自己在湖边的两年是十分快活的,他自由,甚至可以说是“任性”,任着自己的天性,随心而动,在极为普通的一天中,他或读书,或种豆,或漫步于瓦尔登湖畔,静静凝视湖中若隐若现的一株水草,甚至什么也不做,在阳光普照的门口坐下来,在时间的转瞬即逝中幻想、思考,从日出到日落。“这样做不是从我的生命中减去了时间,而是在我通常的时间里增添了许多,超出了许多。”他如是写道。

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生活是宁静的,所以书中的文字也像是在深井的水中浸泡了一千年那样沉静和清澈。这就要求读者心无旁骛,完全沉浸在文字堆砌的世界中,看一排水鸟掠过湖面,看一朵云彩变换形态。一个浮躁的人是永远读不下去的。很喜欢一句话: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再打开这本书。心灵的宁静是进入此书的唯一有效途径。

感谢梭罗,给我们留下了《瓦尔登湖》,一份如此珍贵的礼物。他教给我们简单、自由与宁静。梭罗在书中还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真善美。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大概就是《瓦尔登湖》中的人生哲学。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5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静谧的瓦尔登湖,晨曦的鸟鸣、花香、参天的巨树,林间的松树,树叶间细碎、斑驳的阳光,一间躲藏起来的木屋,一个逃离尘嚣的“隐士”,让瓦尔登湖多了一道风景。在瓦尔登湖隐居的梭罗过着简单、纯朴的.生活,他发现每年劳动6个星期就可以支付一年的生活费用,他就获得大量的闲暇用于阅读、写作、思考、与大自然相处。他告诉人们,人生苦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瓦尔登湖”,要有一块自我沉淀之地。梭罗的一生都是那样简单而纯洁,如同他所深爱的瓦尔登湖一般,照出了一草一木和真实的世界。

梭罗通过《瓦尔登湖》,将自己的声音传遍了整个世界,直到今天,还有无数的人在继续聆听。瓦尔登湖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所向的,是我们心中一份潇洒脱俗的宁静,不被所谓的荣华富贵蒙蔽,不随波逐流,勇于坚持,坚守自己的本心。

现实生活的压力与紧张,使我们每个人都套上了沉重的枷锁。梭罗的世外桃源和简约生活,可能也是多年以后我们的期盼,至少是内心深处的。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