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5-08-22 21:50:23
民间信仰的调查报告

民间信仰的调查报告

在当下社会,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民间信仰的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民间信仰的调查报告1

一、宗教信仰基本状况研究

(一)信仰教别较多

XXX镇近年来发展较快,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多,为宗教传播催生了有利条件。经调查可知各主要教派(佛、道、伊、天、基)在我镇内均有教众。

(二)信仰人群松散

通过调查发现,虽然我镇许多村民是教徒,但是他们所信仰的宗教组织并没有严格的管理条例,对教徒的要求也很不明确。村民参与民间信仰活动比较随意,参与者有一定的组织性,但组织观念及程度不高,组织意识淡薄,信仰人群比较松散,仅有部分村民能说得出一些要求和管理条例。

(三)参与者带有明显的目的性

调查中发现,村民信仰宗教的原因大部分都是消灾免祸,保佑平安。对于那些不信仰宗教的村民,他们不信仰宗教的原因如下:“我不相信宗教能够保护我,我更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科学。”“我感觉神灵很虚无,是不存在的,凡事都有其发展规律,并不是谁能左右和控制的。”

(四)宗教活动内容

在被问及村民开展活动的情况和活动内容时,有很多村民表示每个月开展1 到2 次活动,活动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活动只有部分人会去参加,并没有很严格的要求。

(五)有关民间信仰情况

我镇有部分村民家里供奉着神像,主要是财神和观音菩萨。村民供奉神像的原因和信仰宗教的原因相似,希望能够财源滚滚,提高生活水平,另外就是能够保平安,消除灾难。

二、加强对农村宗教信仰活动的正确引导

通过此次调研,发现我镇对宗教信仰的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参加人员较多,信仰人群松散,参与者带有明显的.目的性,针对以上情况XXX镇政府决定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管理。

(一)从农民自身提高对宗教信仰活动的认知能力

1、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多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民间信仰本身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功利性、目的性等特点,因此提升村民对宗教信仰的认知水平显得相当重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刻不容缓。

2、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宗教信仰活动

村民文化水平低,对是非的分辨能力较弱,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难题或挫折时,总是寄希望于冥冥中的神灵相助,不知不觉地助长了民间信仰活动中的一些消极成分的扩大、蔓延。村民要辩证地看待和充分地认识民间信仰活动,不断增强真假及是非的辨识能力,避免迷信、盲目跟从;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理性的道德观。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民间信仰活动中的积极和消极成分并合理取舍,理智对待。

(二)要加大引导和监管力度

1、宣传、帮助、教育村民正确区分迷信与宗教信仰的界限。各级干部要以身作则,起到带头示范作用。驻村干部要勤下乡并带动村委会成员及各组队长,组成帮教小组。小组成员要深入田间地头以发生在村民身边的实际例子结合宣讲资料对村民进行无神论教育;进行科普知识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帮助村民充分认识并正确区分迷信与宗教信仰的界限

2、制定相关办法,做好规范引导。根据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宣传、教育、帮助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规定、办法,对村民参与民间信仰活动的方式、范围等进行规范、引导。驻村干部、村委会成员要带头学习,有针对性地向村民进行讲解。

3、坚决取缔以民间信仰活动为幌子的迷信活动。

当前农村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治情况较复杂,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民间信仰活动作掩护,幕后从事迷信活动以牟取钱财,扰乱农村社会秩序。镇政府、村委会、文化站等有关部门将携手开展专项整治清理行动,镇派出所将针对实际情况向各村下派驻村警务人员。对屡教不改的迷信从业人员要按相关法律及地方政府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要承担刑事责任。

三、结语

农村信仰活动参与人员较多,涉及面较广,如果疏于管理和引导,容易导致民间信仰中的消极因素向迷信转变。积极发掘宗教信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剔除其中的消极和迷信成分。我们会尊重农民正当、合理、合法、健康的宗教信仰,对宗教信仰中的积极成分要加强管理、加强引导、正确引导、有序引导、规范引导;对于利用宗教信仰从事迷信活动的人员要坚决予以整治、抵制、打击、取缔。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时代,各级政府要创造条件更好地利用民间信仰活动中的积极、健康因素,更加有效地发挥民间信仰的社会作用、文化作用,认同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好地服务。

民间信仰的调查报告2

一、我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基本情况

(一)规模情况。196座庙宇中,20M2以下的15座,占7.65%;20--50M2的44座,占22.45%;50--100M2的32座,占16.33%;100M2以上的74座,占37.75%。其中较大的有罗溪龟峰岩,建筑面积660M2,场所面积6600M2;郭垅庙建筑面积625M2,场所面积800M2;马甲昭灵宫建筑面积500M2,场所面积700M2。类似面积的场所全区有10多座。

(二)奉祀神祗及信众情况。196座庙宇中奉祀着形形色色的神祗,主要有妈祖、观音、王爷、玄天上帝、吴真人、福德正神、相公爷、田都元帅、文武判官、社会社妈等等。各个庙宇的信众人数不一,大多数是本乡本土信众活动的场所,吸引外乡信众跨区域来朝拜的庙宇只是少数。但到活动场所朝拜的信众人数在农村还是占了绝大多数。

二、我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情况

我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目前还是处在民间自发管理的状况,大致分为4种情况:

一是由寺庙管委会管理。这种场所一般香火较旺、环境较优,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如龟峰岩、郭垅庙、昭灵宫等。成立管委会的场所,一般有建立一定的管理制度,设立财务帐目等,整个庙宇的环境卫生、活动秩序较好。二是由老人会管理。这种场所一般在村民居住区内,庙宇由热心老人管理,平时成为乡村老人休闲、娱乐的场所。三是由1--2名老人在看管,有的是需村里照顾的老人委托其在庙宇收取微薄的香火钱;有的是自发到庙宇居住,靠庙宇收入维持生活。各座庙宇看管情况不一。四是无人管理。这种场所一般规模较小,大多设在村头、路边。无人管理的庙宇在我区大体占50%左右。

三、民间信仰不稳定的原因分析

民间信仰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对人类社会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从正面作用看:一是满足了民众心理崇拜的需求。通过对神祗的信仰,既有精神上的寄托,又有对生活追求的希望,对人生信念有一定促进作用。二是对凝聚人心、稳定社会有一定作用。在一个村落、一个区域,通过对同一神祗的崇拜,很容易利用“神”的威望把当地信 ……此处隐藏7305个字……与宗教不同的信仰形态。我们华东师大教育部文科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有一个重大攻关课题“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课题组于XX年暑期实施社会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在年龄为16周岁以上的中国大陆人口中,信仰宗教的人数占31.4 %。如果按照我国现有的人口比例来推算,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大陆具有宗教信仰的总人口超过了3亿。且不论这数据是否需进一步调查验证,其人数众多是无疑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信仰宗教”,可以做进一步推敲。因为,我们在各地考察调查中发现,广大农村民众说自己或他人“信佛”,实际上,此佛大抵不是佛教之“佛”,而是民间杂神而已。或者,如周氏兄弟周作人、周树人(鲁迅)早年所言,中国人大多是信道教的,懂得了中国的道教,就懂得了中国人的国情。这里所谓的道教,在民间其实也不是真正的道教,而是民间信仰罢了。总而言之,民间信仰在民间影响极大。一般而言,它不受宗教的约束,也不同于一般的宗教。现实生活中,它与民间民众日常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如盖房买房、生老病死、养育嫁娶、读书上学、外出行商、打井造桥、种田捕鱼等等纠缠在一起,并有意无意地规范制约人们的言行走向。在世俗的生活中,民间信仰极大地约束着人们的思想言行和人生观。民间信仰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对民众生活有害。因立场观念的差异,时代的不同,实际危害的程度和个人的感受有所差别。民间信仰中蕴含的民间权威文化符号和信息,具有不同于法律的法约力量,其合理适度的流行、应用,往往与遏止人性的劣根性,促进人性的良知,保护生活生产的生态环境,祈求人生福禄寿、美好幸福等生活目的相联系,内含有利于现实民众生活和社会公共秩序的和谐发展的积极因素,在维系社会规范,促进社会稳定,改良国民性等方面,具有政府行政管理无法替代的影响和作用。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索、剖析,可以为我们当代思想文化和相关学科提供新的理论。

其次,对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进一步凝聚民族性具有实际的意义。

本研究的新思考是我们在长期相关的田野考察研究积累中提出的。与此相关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如上述所说的对民间信仰本身和民间信仰与文艺或科学等之关系的研究。在有的村落、家族、庙会、仪式等的研究中,有所涉及,另外,学界也有一些与本研究走向较为相近的文章发表,如乌丙安《俗信——支配中国民俗生活的基本概念》,向柏松《传统民间信仰与现代生活》,陈明文《试论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作用》,张鸿石《论传统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文章中不乏一些对策和卓识,对本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思路和理论启迪。

总之,这一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民俗学的立场,建立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田野考察的基础之上。以调查、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和相关的文化材料为基点,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多学科的观照,综合运用民俗学、宗教学、文艺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当代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的问题作理论分析。民间信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潮中,将会经历不断的熔铸,从而找到存在和延续的途径,继续为中国农民提供有意义的解释空间和精神家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国家对民间信仰的管理提供政策的依据,为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民间信仰的调查报告5

伴随着近年我省社会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和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越来越多人寻求从宗教中得到精神的寄托或者从宗教中寻求对生活事业家庭的某些庇护。因而宗教活动场所不断得到增建和扩建,信教人数不断增加,宗教的传播也越来越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

(一)、信众年龄和性别结构。

就信教群众年龄和性别结构来看,信教群众年轻化趋势明显,据一份20xx年的民间信仰调查问卷显示,20-25岁的信教人群占58.49%,数量还是非常可观的。受男女性性格特点的影响,女性更容易接受宗教的理念,服从宗教教规教义,因此,信教群众中女性比重是高于男性的。

(二)、信众受教育水平。

信众以受教育水平较低者为主,但近年出现受高教育水平群体信教人数不断增加的趋势。信众以 45 岁到 70多岁的中老年妇女为主,她们受教育水平很低,不少人诵经认不全字,读的通却不晓得意。但总的趋势是信徒的学历是越来越高,高中生研究生比较多,博士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不少高学历的人专门皈依佛门,潜心佛法。

(三)、信众信仰动机

一、由于疾病或遭受大变故等,以寻求精神寄托。面对疑难杂症或没钱治病,有些人希望通过宗教来解决。 有一部分人相信信仰宗教或是信神可以治疗疾病,大部分的信 教群众,均是一些中老年人,且身体患有某些疾病。

二、文化水平低,同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老年人希望以自己的虔诚,为子孙后代祈福 受到封建迷信的影响

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多群众随大流,跟风随俗。

四、信教能获得一定的精神慰藉。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单调。有关文 化的基础设施不健全,人们精神文化匮乏,农村尤其严重。在 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基础上,对比精神文化匮乏更为突出。人 们为了寻找精神寄托,信仰宗教。

五、部分人员借助宗教蛊惑人心,宣传不良思想。

六、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信仰动机的功利性、信仰意志的脆弱性、信仰对象的多元性和对教义理解的模糊性等四个方面是基层群众宗教信仰基本特点。

从整体上而言,这个群体大多处于社会底层,收入很低,抵御风险能力弱,天灾、疾病、意外事故等往往使一个家庭一蹶不振。无论耕作生活,还是市场竞争,或者社会政治层面,他们均处于弱势地位。现实环境和社会制度给他们带来了许多无奈,他们缺乏安全感、稳定感、保障感,加上教育程度和社会资源有限,他们没有能力改变现状,只好向神、佛和上帝之类寻求安慰,寻找寄托和庇护,希望得到冥冥世界诸神保佑,可以祛病去灾,求财得子等。

一般而言,一个人只信仰一个教派。而我国一般的信教徒,大都没有严格的教界之分,多数是既拜佛教的菩萨,又拜道教的神仙,还拜民间俗神和供奉自己的祖先,呈现出一种跨越教派的多元信仰特点。

对教义理解的模糊性导致信教仪式简单化、随意性。“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就求神拜佛”“心中有佛,佛自在”反映我国农民没有严格或强制式的`信教仪式,随意性强。

宗教传播人群呈现两极分化,有真正将宗教信仰作为指导生活的指针,真正渗透到意识形态中,将信仰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用信仰支配一切思维活动和日常生活。也有信教带有严重的功利性,希望通过信教而得到神的庇护,免除灾祸,祈求平安、财运、地位等。相当一部分信教群众信仰意志具有很强的脆弱性,稍稍遇到阻力或祈求没有得到满足便对信仰产生怀疑。

不可否认的是,未来宗教在人民生活中的影响会越来越突出,进而会带来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宗教问题是敏感问题,但只要处理得当就有利于社会的发展。面对宗教的大发展,党和国家制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于宗教信仰不鼓励不支持但也不反对,对于实际的宗教工作中,政府应当积极适应宗教发展的新趋势,不断调整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积极引导宗教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

《民间信仰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